我們大道理說了三整章,但不知道怎麼回事,還是覺得沒把美國地方政府是如何運作的說清楚。幹脆,我們就找來幾個實際例子侃一侃,讓我們的讀者有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理解。我們在這一章中,光講故事,少談大道理。不過呢,大家一定要記住我們在前三章中講的內容,否則在讀這些例子時會有不明白的東西。當然啦,我們挑出來的都是些很有意思的案例,講故事嘛!
為了給本章搜集資料,我訪問了許多美國地方政府的網站,想找一些偉大的項目——那些對“建設資本主義”有深遠意義的項目來介紹。可是找來找去也沒能找到幾個那樣的例子,一眼望去,全都是婆婆媽媽的瑣事。我們在前一章中提到美國政府運作目的的草根性,從這裏也可略見一斑。也許我們可以從美國地方政府如何處理這些家長裏短的瑣事中理解它們運作的實質。我們將婆婆媽媽一類的例子放到本章的第一部分,然後將幾件比較大(其實也不怎麼大)的項目放到第二部分中介紹。
例一:“禁止從羅斯林路向阿格登路左轉彎”
城市:W市
資料來源:W市市議會在網上發表的議會文件以及議會會議記錄
實例發生時間:2007年3月
實例內容:解決交通問題(這絕對是“婆婆媽媽”的例子)
實例:
羅斯林路與阿格登路是美國W市區兩條十字交叉的街道。其中,阿格登路是一條東西穿城而過的幹線,羅斯林路呢,則是一條南北走向的輔助型街道。一般地講,羅斯林路的交通並不繁忙。可是由於東邊一條與羅斯林路平行的街道進行了拓寬,增加了交通流量,有好多向北行駛的車輛就開始利用羅斯林路抄近路轉上阿格登路,以繞開那條相鄰街道堵塞的交通。結果呢,羅斯林路沿路的居民怨聲載道,不斷地到市議會要求市政府想辦法解決。
為了替居民解決這個問題,W市的議會責成市政工程局的工程師提出解決辦法。市政工程師們一共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對交通流量進行統計,利用計算機對不同交通模式進行了模擬實驗。最後,市政工程局向市議會提交了一份報告,提出了一個簡單的解決辦法:
周一到周五早晨6點—8點、下午4點—6點,禁止由羅斯林路向阿格登路左轉。
這個辦法的道理是,很多利用羅斯林路以避開交通堵塞的車輛是要左轉上阿格登路。如果在交通高峰時間段禁止車輛從羅斯林路向阿格登路左轉彎,那就會使得很大一部分車輛放棄利用羅斯林路抄近路的打算。如此這般,在羅斯林路上行駛的車輛就會大大地減少。
鑒於這一小小的改動將會影響不僅僅是高峰時間過路的開車族,而且對沿街的居民也會有影響,這個婆婆媽媽的項目還要舉行公眾聽證會。
根據W市市議會的會議記錄,在這個小小的項目使得一些羅斯林沿路居民非常高興的時候,也有一小部分居民出來反對。禁止在高峰時間向阿格登路左轉彎給他們自己的生活也帶來不便。在聽證會上,持不同意見的居民雙方都出來各陳其詞。雙方都同意對羅斯林路上的交通情況進行改善,小學生們上下學過馬路、在路邊行走,都會受到那些急急火火上下班的車輛的威脅。但是那些不同意將羅斯林路改為“不許左轉彎”的人認為如此的改動會影響他們;原來這部分人每天也是要在阿格登路上左轉去上班的。自私!
這些“自私”的反對派提出另外兩個解決辦法:第一,在羅斯林路向阿格登路口上架設信號燈。目前在那個路口上僅僅是有“停”的標誌。或者第二,將那一段羅斯林路的車速降低到“15英裏/小時”。這樣慢的時速會使得一些車輛避開這段路。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市政府的工作人員在議會的要求之下舉行了兩次“鄰居會議”(Neighborhood Meeting),議會還舉行了一次公眾聽證會,外加市政工程局的工程師對交通流量進行的分析。最後,議會還是決定采納市政工程師的建議,將能夠從羅斯林路左轉上阿格登路的時間加以限製。
從W市議會的會議記錄看,W市市政工程局的工作人員在幾個月之後遞交了一份項目追蹤報告。那份報告表明自打開始實行限製左轉的時間之後,在羅斯林路上的交通流量明顯地減少了。不過呢,這其中還有警察局的功勞。在限製開始實行的頭幾周,警察局派警車在阿格登路的拐角上等著,守株待兔,逮住不少以身試法的開車族。但考慮到是一項嶄新的規則,警車隻給了那些初犯的人警告。倘若再犯,定罰不饒!
這個例子僅僅涉及老百姓生活中很小的一個側麵。結合前文介紹的內容,我們在這個例子中要注意的有兩點。第一,因為此項目涉及老百姓的日常生活,W市議會指示市政府的工作人員召開了兩次鄰居會議,聽取沿街百姓的意見。這就是我們在前文中提到的,美國地方政府決策過程中的程序性和公眾參與性。如果不舉行居民會議和公眾聽證會,市政府就那麼隨隨便便地修改、製定新規則,老百姓也要到議會來提意見。雖然在這種程序化了的決策過程中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意見,但雙方都還能接受議會最終的決定。
第二是這個項目“婆婆媽媽”的草根性。我們在本章的介紹中就已經提到過這個特點。我們在國內的各種研究和報道中常看到將地方政府稱為“草根政府”的說法。這個“草根”之意何在?就在於在地方政府的日常事務中,盡是百姓生活中那些“婆婆媽媽”的瑣碎小事。就這個項目來看,其實就是將這條街的轉彎處改為“單行”。哪裏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了!?這也使得我們不由想到“民主的代價”這個問題。這麼點小事,花這麼大力氣。不值得吧?但是我們從後麵的“大”例子可以看出,美國地方政府在處理那些涉及百姓日常生活的項目時,無論項目大小,處理的程序是一樣的。
例二:未完結的例子——“居民個人從政府購買小狹長地塊”
城市:伊利諾伊州某城市
資料來源:實地采集,參加會議,閱讀會議記錄,與市政府工作人員麵談
實例發生時間:2007年5月
實例內容:我們在前麵第二章中介紹了這個例子的前半部分。詳情請參見前文,在此不再重複。
實例:
在2007年5月份的一次議會上,有七八位居民輪番在會上發言。在這些居民的地產中,都有一小塊屬於市政府的土地。這些小地塊,雖然大小尺寸相異,但形狀卻都狹長。當年留出這些小地塊的目的是用於電力、煤氣公司搞維修、架電線。到今日,這些地塊都被這些居民當成花壇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