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財政是一個既嚴肅又枯燥的題目。一個政府的性質,是封建政府、獨裁政府還是民主政府,全可以通過財政管理的方式看出來。同時,這個題目也十分枯燥,使得本章成為此書中最難寫的一部分。與中國政府的財政管理係統相比,美國地方政府的財政管理要簡單得多。美國各級政府不擁有自己的企業——根本不參與工商企業的經營嘛。故此,美國政府就不用操心有關成本、利潤、廣告、市場等等一係列令人頭疼的活動。但是在美國地方政府的財政管理係統中,更多的注意力是放在如何監督政府征稅花錢的行為。
在政府的財政管理中,預算是一個重要的部分。在大學裏政府管理(公共行政管理,MPA),政府的預算還是一個專業呢。一談到政府預算,大家都覺得高深莫測。因為現如今,世界上的許多政府在預算問題上都是黑箱作業。但說到家庭財務管理,諸位都覺得不陌生了吧!人們在平常說的什麼“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窮的接不開鍋了”、“入不敷出”、“超前消費”、“一擲千金”等等這些,都是對家庭財務狀況、家庭資金使用方法的描述。在政府預算的製定和執行中,所涉及的不外乎也是這些活動。
具體地看,我們老百姓居家過日子,有收入,有支出。夫妻二人遇到入不敷出的情況怎麼辦?第一,除了白天上班,下班後再去撿破爛賣,以增加收入。第二,想法減少開支,把煙酒戒嘍,由每周下一次餐館改為每年一次。第三,找朋友借錢,開張“IOU”的借條。第四,如果實在不能再進一步廣開財源了,那就賣,賣家具、賣首飾,最後賣房賣地。要是在美國居家過日子呢,上述手段都使完了,還不行,就可以到法庭宣布“個人破產”。這樣一來呢,欠銀行的錢就都不用還了,但個人的財政就都由法庭管著了。
由此看,家庭財政管理的內容不外乎有這麼幾個方麵:掙、借、省、花。其中,掙和借屬於收入一方,省和花是支出的一方。在一般的情況下,居家過日子的夫妻根據收入的多少來計劃如何支出,可謂“量力而行”。夫妻二人先看看家裏需要花錢的地方,然後將它們按照輕重緩急排出先後。比如,存錢供孩子上大學、買房子、買高級汽車、買高級首飾等等,哪一項最重要呢?就這個問題,夫妻二人也許有共識,也許沒有。若無共識,那就要看誰在家說話算數了。這其實就是一個計劃的過程。家裏要是再有幾個孩子,情況就要比較複雜了。幾個孩子都有出息,全爭著上大學,開銷就更大了。老夫妻二人,將幾個孩子都叫到跟前,將全家的收入和開支情況都告訴幾個孩子,大家一起來商量。老兩口告訴孩子,咱們全家的收入,包括你們爹媽的工資和家裏的存款一共有10萬。爹媽的每月工資為5000,每月過日子要用去2900,可以存下來2100,還要給你們留著點看病的錢……
說到這裏,大家可能會覺得奇怪,這不就是我們每天過日子的事嘛,囉唆什麼呢?正是!我們用此來說明,政府的財政管理也不過如此。我們介紹的這個家庭的例子,幾乎與美國地方政府財政的過程是一樣的。就從預算製定的過程看,不同類型的政府或者家庭有不同的預算製定過程。比如,在我們這個例子中,這個家庭是屬於比較民主型的。家庭財務都公開,讓全家的成員參加決策過程,共同討論花錢的優先順序。如果老頭自己把持著全家的財務,連他老伴兒在內的其他家庭成員根本不知道家裏到底有幾個錢,在如何花錢的問題上都沒有發言權,那就是“大宅門”了——封建家庭製。這麼看,我們在前麵用處理部落成員交納上來的燒餅的方式來形容不同的社會製度,還是有些道理的(見第一章)。
預算是財政管理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麵來看美國地方政府的預算過程:一是“視需量入”,二是“量入計出”。這是兩個相互關聯的概念。它們既說明了美國地方政府預算的實質,也解釋了其預算的過程。
視需量入是指美國地方政府在預算製定的過程中,根據所要進行的項目所需要的資金來決定需要多少收入——也就是征稅。量入計出呢,則是指根據實際收入的多少,來決定怎麼花錢——執行哪些項目。
1.視需量入和量入計出
社會性質不同,政府的功能也就不同。美國地方政府負責的事並不是自己強加的。從美國政治製度的設計看,從聯邦政府到州政府,留給地方政府很多的權力。但是從美國的政治文化來看呢,美國地方政府管的事隻有那麼一點。所以呢,在政治製度的框架和政治文化之間就留出一個空間,讓地方政府自行決定都應該負責什麼項目。我們在前文介紹過一個例子,一個市議會執意要負責市區內的公共交通,即便是賠著大本也要幹。所以呢,這裏說到的視“需”量入,這個需字,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一個地方政府負責的項目也許與另一個地方政府負責的項目不一樣。
我們部落中的瓶管,原先就隻負責管理一個瓶子,這時候,部落中每家給他一個燒餅。後來他負責的事務漸多,結果每家就增加了燒餅的數量。後來,隨著瓶管們負責的事務越來越多,燒餅數量也不斷增加。很明顯,部落百姓所交納的燒餅數量與瓶管所管的事有關係。這就是“視需量入”的核心。美國地方政府每年製定預算的時候,必須要向社區說明下一年度所要進行的項目。老百姓和社區中各種不同的社會組織,都會向市議會“支招”,根據自己的需要對市政府提出要求。也就是說,各派勢力之間都極力使得自己的利益能在政府的預算中得到反映。就拿前麵提到的公共交通一例來說吧,就那麼一百來人,就能使得市政府連年虧著本來提供公共汽車服務。
資源有限,大家都來“爭奪”。這就是美國政府,包括聯邦、州、地方政府預算過程中的政治性。大家還記得我們前麵給“政府”下的定義嗎?政府就是對公共資源進行分配、再分配的社會機構。其中,政府的預算過程就集中代表了“政府”的運作過程。社會中各派力量,誰能控製預算的製定,誰就控製了政府的運作。有一些部落居民,自己笨嘴笨舌,而且整日價忙於耕種,於是就花錢雇專門的人來替自己到議會去爭吵。這就是美國政壇上的說客。用句理論詞來說呢,就是“遊說集團”。
美國地方政府有一種被稱為“零預算”(Zero Based Budget)製定方式。這種預算方式最能解釋我們介紹的“幹一項工作,給一個燒餅”的美國地方政府運作方式。在這種零預算的方式中,地方政府在製定下一年度的預算時,首先假設政府不提供任何服務,同時也沒有任何資金。這就是這個“零”的意思。然後呢,在預算製定過程中,一個一個地將各種服務項目加進來。加的時候,將項目分為“必須的”和“選擇的”兩類。其中,公共安全就屬於“必須的”一類,那個“傻冒”公共交通就應該屬於“選擇的”一類。這個過程就是“視需”。預算製定過程的第一步,就是將所有計劃和項目決定下來,然後估算出所需資金的總額。
接下來的就是看看能夠有多少錢來支持這些項目。這就是“量入”了。美國地方政府的資金來源何在?見下麵這個列表(以在預算總額中的比例為序):
(1)33%:銷售稅、旅館稅
(2)20%:房產稅
(3)15%:使用電、煤氣、電話、電纜電視的稅
(4)13%:州居民所得稅(與地方政府分享部分)
(5)11%:頒發各種許可證所得費用
(6)7%:各種服務費、罰款和其他收入
(7)1%:各種聯邦和州撥款(Grants)
資料來源:《美國伊利諾州道納斯格羅夫市2006年市政預算》。
這些就是美國地方政府的全部來源了。地方政府的財政部一般會根據當年的情況,對下一年的收入進行大概的估算。根據這個估算來看看,是要增稅、提高費用,還是削減政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