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拉近距離攻心術(1)(1 / 3)

交談是人與人之間一種最為主要的交往方式。一次令人身心愉悅並難以忘懷的交談,會增進彼此的了解,減少心理的隔閡,從而加深雙方的情誼,拉近彼此的距離。口耳之間,用一點攻心的技巧,就能夠創造一次拉近距離的饕餮盛宴。

拉近距離要攻心

人雖是一種高等群居動物,但人類是有思想有意識有個性的社會個體。人與人之間需要距離,在動物世界中,我們也常常聽說動物們有一種靠在自己領土範圍留下排泄物以圈出自己勢力範圍的"圈界行為",其實在人類的自然交往中,也存在這種"圈界"心理。這種"個人空間"感常常會使人在與他人的相互交往中,彼此保持一定的距離。如果他人過於幹涉自己的範圍,就是侵犯了自己的領域,從而產生反感和防禦心理。這就嚴重阻礙了正常的人際交往。

人們之間從互不相識,變得喜歡對方,和對方成為朋友,或者討厭對方,和對方對立起來,是一個非常奇妙的過程。其實,原因是多方麵的,但不可否認,距離是影響人際關係親疏的重要內容。心理學上,將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距離按照親密程度劃分為了四種,這四種交往距離能夠體現人的個人空間感。

1.親密距離

親密距離一般指關係十分親密的人在交往中所保持的"親密無間"的距離。這種距離多表現為父母子女之間、情侶夫妻之間、同學摯友之間。這種特殊的親密關係使得雙方的身體很容易碰觸,因此也會使心理上產生一種親密和舒適的感覺。這是人與人之間最短的距離,因此也是十分敏感的交往領域。

2.私人距離

私人距離是指一般私人關係交往的距離,這比親密距離要保持得稍遠一點。比如同事、朋友、同學之間。在交往中,應保持在不易接觸對方身體的距離。在私人交往中,不注意保持這種私人距離,隨意與對方打打鬧鬧是很不禮貌的行為。這是比親密距離更遠一點的距離,陌生人之間,如果能達到這個距離的話,應該算做交際成功了。

3.社交距離

社交距離是指在社交場合,人與人之間保持的禮儀性的交往距離。這種距離隨著不同的交往對象的變化,有一定的靈活性。如果多是隻有幾麵之緣的關係,往往可以隔幾步點頭致意即可;若是想表達你的親近感,可以稍微縮短一些距離,禮貌性的說上幾句話,表示友好即可。這種距離如果表現得過分親密,就會遭人反感。這種距離有待發展為私人距離。

4.公共距離

公共距離一般指在公共場合下,集體交往的距離。這種距離是最常見最自然的距離。比如散步在公園中,偶感疲倦想休息一下的時候,而長廊上又坐了不少人,這時人們會選擇一個與他人有一定距離的位置坐下。當你坐下後,突然有個陌生人靠近你坐下,你就會感到很別扭,從而下意識地挪動一下身體,這就是公眾距離。

以上四種距離都有它的人際關係範圍。在各種交際場合中,想要縮短距離,就要先從尊重與他人的交往距離做起。然後,在交往中隨時注意每個人對距離變化的敏感度,從而隨時調整或縮短自己的交往距離。

美國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讓一位男性同時和兩位女性說話,一位女性坐在離他0.5米的地方,另一位女性坐在離他2.4米的地方。等談話結束後,詢問這位男性對誰的好感多一點。結果顯示,男性普遍認為,自己對坐在0.5米遠的那位女性更有好感。

後來,心理學家懷特也做了一個針對相關問題的調查研究。這次的調查研究是針對一個叫派克森林的郊區居民點的友誼模式進行的。派克森林的居民到這裏定居的時間相差不遠。他們住房的外觀都很相似,居民住房的位置大都是隨機選取的,因此,誰和誰成為鄰居帶有偶然性和隨機性。

接下來,懷特對這裏居民的社交對象和交往頻率進行了調查統計。結果他發現,人們的社交活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鄰近性,他們的交往對象幾乎是都離家較近的幾個街區範圍以內的居民。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住得很近的人明顯地容易建立友誼,更容易彼此喜歡和吸引,更容易成為朋友。人們常說"遠親不如近鄰",就是這個道理。事實上,對人際關係的親疏產生影響的不僅僅是空間上的距離,興趣、喜好上的距離也對人際關係產生重要影響。也就是說,雖然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似乎是生下來就有的,卻可以通過一係列的方法和技巧來進行調節。因此,要想獲得人心,就需要在縮短與他人的距離上下功夫。

傾聽對方的心聲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不難發現,人們似乎更喜歡傾聽而不是健談的人。麗莎在一次茶會上,專注地聽著一位剛剛從非洲旅行回來的男士,講非洲的所見所聞,幾乎沒說什麼話,但分手時那位紳士卻對別人稱讚道,麗莎是個多麼善言談的姑娘啊!這就是傾聽別人說話的效果,它能讓你更快地交到朋友,贏得別人的喜愛。

大人物們幾乎更懂得傾聽的藝術,他們深深知道,與那些對方不感興趣的話題比較起來,傾聽更能贏得人心。因此,在掌握他人的興趣之前,我們若總能饒有興致地傾聽,並及時把傾聽時那種享受的感覺表現出來,就很容易得到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