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美是一門學問。讚美得好,讚美得妙,就會發生積極作用;讚美得不好,難免會有諂媚之嫌。因此,讚美需要真誠,隻有發自真心的讚美,才會出動對方最脆弱的心弦。
真誠的讚美往往使人愉悅,這種愉悅可從兩方麵來理解:一方麵是"自我受肯定"的欣喜,亦即再次肯定自己的優點和長處,並和對方有同樣的心理感觸;另一方麵是"自我宣傳"的滿足,即使自己並不知情,也會在潛意識中覺得他人的誇獎對自己有利。
而後者所營造的語言藝術效果優於前者,相同的狀況在新聞活動中更是時有所聞,被記者的攝影機所捕捉的焦點人物,誰都不願被抨擊或被挖出緋聞,大家都喜歡被正麵肯定。
曾經有位詩人,受到最高行政長官無數次稱讚,這些甜蜜動聽的語言對他產生很大的影響,他覺得自己正受到賞識和重視,無論是自己的文學創作還是精神狀態,都有煥然一新的感覺,於是他憤世嫉俗的狂妄姿態也逐漸改變。
其實,人與人之間關係再怎麼密切,也無法徹底了解對方的個性,更難以掌握對方的真正想法,隻有觸動他內心最脆弱的一麵,才能輕鬆駕馭他的想法。讚美就能起到這一效果。但我們必須注意一點:讚美永遠不嫌多,若隻說一次便不再說,或隻有上文而沒有下文,其效果同樣也難以擴大。因此,若能反複使用各種手段,便可達到操縱對方情感的目的。
雪中送炭暖人心
明代《初刻拍案驚奇》中評說"隻有錦上添花,哪得雪中送炭";俗話也說"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這揭示的是當時的人情淡薄、世態炎涼。
"雪中送炭"的故事,說的是戰國時期楚國冬天下大雪,楚懷王用爐火取暖,身著皮大襖還覺冷,就生發同情心,下令給全國老百姓送去取暖的炭。後人就用"雪中送炭"比喻在別人急需時給予的物資和精神的幫助。"錦上添花"是指在華麗的錦緞上繡花,即美上添美。這句話常被詩人借用,宋代王安石的《即事》詩載:"嘉招欲覆杯中淥,麗唱仍添錦上花";宋代黃庭堅的《了了庵頌》詩曰:"又要涪翁作頌,且用錦上添花。"都是比喻給富貴者捧場的意思。
發展到了現代,雖說錦上添花也有待形成一種必要的趨勢,但似乎總不如雪中送炭來得突然和溫暖。在別人陷入困境的時候如果你能伸出援助之手,往往會更能贏得人心,使別人永遠記住你的人情。
範成大是南宋時期的著名詩人,他留下的《石湖居土詩集》中,包含了他的許多著名的詩句。在他的《大雪送炭與芥隱》詩中有這樣的兩句:"不是雪中須送炭,聊裝風景要濤來。"成語"雪中送炭"就是從範成大的詩句中演化而來的。
古代帝王也總有能做到雪中送炭的。有一年冬天,下了一場非常大的雪,天氣變得十分寒冷,人們都躲在屋裏避寒。宋太宗正在皇宮中休息,一邊烤火取暖,一邊品嚐著各式各樣的美味佳肴。當他看到窗外飄著紛紛揚揚的大雪時,忽然想起了那些可憐的窮人,他們吃不飽,穿不暖,正在大雪中挨餓受凍。於是宋太宗馬上派出手下的官員,帶上許多糧食和木炭,出了皇宮,來到老百姓們生活的地方,把糧食和木炭送到那些窮人和孤苦伶仃的老人手中。這樣一來,他們就能有米做飯,有木炭生火取暖了,百姓都非常感激宋太宗。
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朋友:他們像一把拐杖,總是在我們走人困境的時候第一時間出現在我們手裏,當我們失意、痛苦、受挫、無助時,總是堅定地站在我們的身後,用同樣柔弱的肩膀與我們一起承擔,哪怕我們已經窮困潦倒,依然能安慰、體貼、關懷、撫慰我們,讓我們心生感動,讓我們倍感溫暖。這種懂得雪中送炭的朋友,往往能讓我們銘記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