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當有人需要我們的時候,如果我們也能及時伸出一雙援助之手,定會溫暖起到人心的作用。紀伯倫說:"你的朋友是你有回應的需求,他是你用愛播種,用感謝收獲的田地,他是你的飲食,也是你的火爐,當他靜默的時候,你的心仍要傾聽他的心。"當然,朋友的真正含義並不是物質的索取,而是精神上的皈依,但朋友一定是在困難的時候能夠肝膽相照的。
如果送出一隻精美的茶杯,對於富者來說,這隻茶杯也許正好填補了他櫥櫃裏那套有所缺陷的茶具,那麼這個效果就可以算做是錦上添花;而對於窮者來說,那麼這隻茶杯也許就會成為他所必需的唯一的一件喝水用具,那麼這個效果就可以稱得上是錦上添花。雪中送炭、錦上添花都可落得人情,但兩者之價值卻有天壤之別。雪中送炭可以把人拉出火坑,走出困境,也猶如你即將渴死在沙漠中,別人給你一口救命甘泉一樣。但就內心感受來說,給瀕臨餓死的人送一個饅頭和富貴的人送一座金山,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人們對雪中送炭之人總是懷有特殊的好感和感恩之心。
當別人在極度需要幫助的時候,你能伸出手拉他一把的話,他會終生難忘。對身處困境中的人來說,僅僅有同情之心是不夠的,應給以具體的幫助,使其渡過難關。這種雪中送炭,分憂解難的行為最能溫暖人心,打動人心,從而拉近彼此心靈間的距離。
在心中架起一座理解之橋
當今社會是個追求個性發展的社會,麵對多元化價值觀的取向,人與人之間更需要進行認真溝通、深刻了解。換言之,人與人之間需要架起一座理解之橋。
理解之橋就是溝通人與人心靈的橋梁,是化解人與人之間的許多隔閡、誤解、矛盾甚至仇恨的橋。有了這座橋,人們就會生活在和睦相處的美好世界裏。假如沒有了這座心靈之橋,人與人之間將會多了許多遺憾和不幸。
管仲年輕窮困的時候,曾經與鮑叔牙合夥做過生意,賺了,他分給自己的多,分給鮑叔牙的少,鮑叔牙根本不計較,不認為管仲貪財,因為他知道管仲家裏貧窮。後來,他曾經為鮑叔牙出主意辦事,結果事情辦得十分糟糕,可是,鮑叔牙並不因此就認為他是個笨蛋,而是知道由於客觀條件所限。
管仲曾經三次當官,又三次被罷免,而鮑叔牙從不認為他是沒出息,知道他沒有遇到好的機緣。後來,管仲曾經三次作戰,三次敗北,退下陣來,鮑叔牙不認為他是膽小鬼,而是知道他因為顧慮老母親。
管仲原來曾為公子糾爭當齊國國君出過力,與後來當了齊國國君的公子小白即齊桓公有過"一箭之仇",公子小白當了國君後,管仲就被"幽禁"而"受辱"了,鮑叔牙不認為他忍受侮辱是可恥的,知道他"不羞小節"隻是不能顯明於天下。
不但如此,鮑叔牙還在齊桓公麵前極力為管仲說好話,並推薦他當齊國的相國,自己則甘心做管仲的副手。所以,管仲對於鮑叔牙對自己的種種理解感觸萬分,說出了"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也。"
理解是一種心靈的溝通。理解,就是領會、了解,就是揭示出事物與事物、現象與現象之間的本質聯係,從而能認識新的事物、新的現象。我認為,在所有的理解中,對人的理解是最困難的。理解不僅是"推己及人"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且需要人的一種境界,一種情懷。一個人太驕太傲,總是認為自己窮盡了人世間全部的真理,不能容忍與自己所希望、所想象、所認識的不一致,就不會理解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