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人心隔肚皮。"當人們遇到意見分歧、產生爭端的時候,就會變得更加敏感多疑。此時此景,不管是與對方唇槍舌劍一番,還是采取強加壓製的手段,都不是達成目的的上策。隻有通過把握對方的心理,選擇最有效、最令其信服的說話方式方法,才能夠說服對方,使其心悅誠服。
迂回誘導,打開缺口
進行有效說服的一個較好的策略,是采取迂回戰術,不從正麵入手。直接說服容易讓對方產生抵抗心理。所以,不妨從側麵打開缺門。
實驗證明,所有的人在回答問題時,都受到對方發問角度和方式不同程度的影響。聰明的發問者總是預先埋下伏筆,讓對方不知不覺中失誤陷入語言的陷阱。
法庭上的審訊就經常出現這種情況,法官往往會這樣問嫌疑犯:"你是否已經停止毆打被害人了?"
如果回答"是",則表示你曾經毆打過受害者,如果你回答"沒有"就表明你還在對被害人進行人身傷害。
事實上你或許根本沒有傷害別人,但法官的提問中不知不覺隱含了一個前提即"你曾經毆打過受害者"。這種說話技巧就是典型的誘導策略。
一名餐廳經理發現服務員詢問顧客"是否要吃雞蛋"的效果不太明顯,於是他要求服務員換個方式征詢顧客的意願。最後,服務員改成問顧客:"先生,您是要一個雞蛋還是兩個雞蛋?"
大多數顧客都會擇一而答,這樣一來,雞蛋的銷量大增。
又譬如有位朋友在你家做客,你不知道他是否要留下來吃飯,想明白地問一聲又怕為難朋友,此時不妨問:"今天想吃什麼?是中菜還是西餐?"
用這種策略發問時,要注意對方的年齡和身份以及文化修養與性格特征,有人為人熱情爽快,有人性格內向,有的馬馬虎虎,有的謹慎小心。每個人的性格不同氣質必然相異,如果沒有考慮這些條件而隨便發問,便會有意外的狀況發生。
誘導策略同樣可以應用於說服他人身上。被遊說的對象,在他們的頭腦中總會抱有一定的觀點、立場,乃至成見。這些觀點、立場乃至成見又不是隨意產生的,而是經過自己的生活積累和思考分析後形成的,所以一般不會輕易改變。遊說者如果隻知道單刀直入、直截了當地針對他的觀點、立場、成見展開辯論,肯定難以奏效。倘若從旁門、側麵人手,通過在一些問題上的共同立場和觀點開始談話,就能自然而然地製造一種和諧的環境和氣氛,進而借機轉入正題,展開勸導。這就是迂回誘導的遊說方法。觸龍說趙太後,就是曆史上迂回勸導的典型例證。
事情的起因,是大臣極力勸說趙太後同意太子出任別國質子,而趙太後由於愛子之心,冥頑不化,堅決不肯接納大臣們的意見。於是,出現了誰再多說一句話,太後便"唾其麵"的僵局,觸龍就是在這時,用了迂回誘導的勸說方法,挽回了僵局。
首先,觸龍借身體上的疾病,同太後寒暄起來,拉近了彼此間距離。
接著,觸龍巧妙地將寒暄轉到兒子身上,他的要求既表達了對國家的忠心,更重要的是涉及到如何對待子女的問題,這就與太後的症結自然聯係起來了。但觸龍此時還不能提太後的兒子,隻能做為伏筆。
然後,觸龍再將話題不知不覺地轉到男人與女人誰更愛孩子的問題。觸龍立即抓住這個時機,趁熱轉到正題。但他卻不能提人質的事,而仍采用迂回的手法,拿長安君與燕後進行比較,表麵看來純屬太後個人家庭問題,所以太後能夠接受,並被觸龍的一些新鮮提法所吸引,使討論引向深入,步步逼向主題。
最後,觸龍又把話題轉向曆史,觸龍說:"趙家立國二百多年了,請您想一想,除去現在三代之外,過去的趙家子孫到今天還有誰能把爵祿繼承下來的呢?"言外之意,就是說如果太子不為國家做出一些貢獻,其位就難以保全。
事情最後得到圓滿解決。觸龍的遊說妙就妙在提的中心問題是勸趙太後交出兒子做人質,但始終不提人質的問題,甚至分析完曆史現象後,也隻是把討論歸納於太後愛子不如愛女這個問題上,但卻使太後從中認識到子女是為國立功還是坐享其成,是他一生中成敗攸關的大問題,所以思想的扣子解開了,彎子轉過來了。此種遊說方法真是"言近而旨遠"。
我們可以看到,觸龍在與太後的對話中,話題是換了好幾次,但是觸龍卻是緊緊抓住中心,始終占據主動。在漫無邊際的話題中掌握時機,敏銳地捕捉有利於向中心逼近的話題進行引導,才使太後不知不覺亦步亦趨,致使問題最終得到了解決。
采用最令人信服的說話方式
說到底,說服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過程。說服,就是說服他人認同自己的觀點和想法,並且激勵他們給出你想要的東西。因此,說服的前提是,你必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同時還要知道他人想要什麼,這樣,在你和被說服者之間找到平衡的話,就是做到了良好的溝通,也就容易達成說服的目的。
溝通也好,說服也罷,都離不開說話。說話時,要讓對方覺得自己被接受、被了解,讓人覺得你能做到將心比心,善解人意。這樣的說話,是你去深入對方內心世界,觀察體會,細心揣摩之後說出來的,這樣的說話帶有才能使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