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令人信服,需要在勸說之時,注意以下幾點:
★要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同時也要知道對方的要求,然後在雙方之間尋找平衡。反之,如果你不知道你想要什麼結果,而對方清楚自己想要的最終結果,你將會被對方所影響。
★在說服別人的時候,切忌融入自己的情緒。在任何場合下發怒,或過於激動或過於高興和傷感,都會削弱你的力量。
★說服是鼓動,而不是操縱,說服是影響,影響是一個優美的過程,如果你把自己想象成一個藝術家,而去理解別人,想必會有意外的收獲。
一個令人信服的說話方式,離不開對信息的有條理的總結。語言也就是我們平日裏的說話,是人與人進行交流的最主要的工具。說話要是沒有條理、主次不分、不看對象的話,就會讓人反感,別說使人信服了。在說服過程中,如果想在極短的時間裏,傳遞給對方極多的信息,就需要對自己所說的話做如下調整了。
★將盡可能多的信息用盡可能少的信息塊表達出來,也就是說把我們不熟悉的、淩亂的、較小的信息單元按照某種固有的聯係組合起來,使之變為我們熟悉的、具有一定意義的較大的信息塊。
★人們對最前麵的信息往往具有最深刻的印象,因此,將最重要的信息塊放在最前麵說,以便於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社交場合中存在很多幹擾因素,比如噪音等,會使對方在聽的過程中,分散注意力,因此,要控製好信息塊的個數。
做到以上三條調整,我們的話就比較有條理了。但是,光有條理還是欠缺一點信服力,如果我們能在勸說時,應用上以下這些要點,相信會讓你的話信服力十足。
1.不說病句
不要說病句,即使是麵對麵的說話而非書麵表達,病句也會影響到對方對信息的接收效率,而且還會給對方留下不自信、沒有文化素養等不良印象,從而也就降低了說話的信服力。
2.說話有重點
有的人喜歡與人寒暄或東拉西扯,結果到交談結束的時候也沒有把關鍵的事情說清楚,造成無效的語言交流。因此,在說話時,應注意說要點,讓人聽了之後,就能馬上知道你要表達的什麼。
3.把握非語言因素
說話時,還要注意一些表情、肢體動作的管理。比如,聲線要沉穩,語速要適中,肢體語言要適度,否則太多了會分散對方的注意力。
4.多用斷定性語言
與那些不確定的信息相比,利用全盤肯定或者全盤否定表達出來的確定性信息所體現出的說服力和感染力要強得多。因此,說話時,應注意多多使用諸如"絕對""肯定""百分之百""全""總""都"等表示完全肯定或者完全否定的字眼。
欲言又止,激發對方的好奇心
心理學家指出,當一個人固執己見的時候,其心理往往處於一種緊張、封閉的狀態,如果此時以硬碰硬地勸說對方,十有八九是會碰釘子的。相反,巧妙地製造懸念,引發對方的好奇心,將對方從緊張、抗拒的情緒中擺脫出來,使其輕易落入自己的陷阱然後再進行說服,則相對容易很多。
很多時候,人們覺得說服他人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這不是因為我們的言論沒有說服力,而是由於被說服者根本就無法聽進我們的言論。這時,我們就需要巧妙設計,勾起對方聽的欲望。通過製造懸念或者新奇的話題勾起對方的好奇心的話,一方麵能夠使對方放鬆心理戒備,因為他會覺得這似乎與千篇一律的勸說沒有關係;另一方麵可以吸引對方的注意力,讓對方用心地聽你講,這些無疑是成功說服對方的前提。更重要的是,由於勾起了對方的興趣,說服會變得更加容易。
在說服中,如果能勾起被說服者的好奇心,那麼我們就成功一半了。
1.製造懸念
戰國時,齊國宰相田嬰想要在自己的領地內築城,他的這個想法遭到了幾乎所有門客的反對。門客們認為,實施築城計劃會引起田嬰和齊國王室的摩擦,而這很可能導致田嬰失去政治權利。然而,田嬰卻固執己見。
一時之間,門客們不斷地向田嬰進言,希望他能改變主意。麵對他人千篇一律的反對,田嬰覺得煩不勝煩,不想再聽到任何人的勸說,於是,他就對看門的仆役說:"如果再有門客登門造訪,一定不要讓他們進來。"
果然,又來了一位門客,這位門客苦苦地向仆役懇求,仍然不能得其門而人。無奈之下,他隻得在門外大聲地喊:"我隻說三個字,多一個字,我都願受刀斧而死。"聽他這樣說,田嬰破例接見了他。這位門客果然隻對田嬰說了"海"、"大"、"魚"三個字,說完後,他毫不停留,轉身就走。
他這一走,真讓田嬰如蒙一頭霧水,怎麼想也不明白這位門客到底想要說什麼。於是,他主動叫住那位門客,問道:"你到底想說什麼?把話說完,不然我會被你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