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門客回答道:"海裏的大魚很厲害,能夠將釣住它的魚線掙斷,也能將捕捉它的漁網掙破,讓人很難捉到它。然而,像這樣厲害的大魚,如果想離開水,到更加廣闊的天空裏去暢泳,恐怕隻會被渴死。齊國對你而言,不正像水之於大魚嗎?你築城是為了擺脫國王的束縛,擁有更加廣闊的天空,但是同時,你也會失去國王的有力支持,進而失敗。"
最後,田嬰終於被這番話打動,打消了築城的念頭。
製造懸念往往是最能勾起被說服者聽的欲望的了。但需要注意的是,特意製造的懸念,不應當讓聽者與勸說之事輕易聯係起來,這樣才能打破以往的勸說模式,讓被說服者放鬆警惕。就如同上文門客中所用的方法,他隻說了"海、大、魚",使得田嬰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從而勾起了田嬰聽的欲望。
2.願者上鉤
亞曆山大·克雷厄姆·貝爾是享譽世界的科學家,因為他發明了電話機。然而,一切的科學研究都是需要經費的。有一次,他為了研究複音電唱機的事情而來到朋友哈伯特家,希望哈伯特能夠讚助他正在進行的研究。
一開始,貝爾隻是在彈鋼琴,而哈伯特在旁邊看書,一切都愜意極了。然而,貝爾突然停止了彈奏,扭頭問正在看書的哈伯特:"你相信嗎?我隻需要把這踏腳板按下去,就能夠讓鋼琴唱我唱的音,我唱什麼,鋼琴就會唱什麼。"
"鋼琴會複唱",這奇怪的事情勾起了哈伯特的好奇心,於是他放下手中的書,興致勃勃地問貝爾:"哦?你怎麼能夠做到呢?"接下來,貝爾順理成章地給哈伯特上了一堂有關複音電唱機的原理的專題課,進一步激發哈伯特對這種研究中的電唱機的興趣。結果,哈伯特為了能夠盡早看到這種新奇的機器而主動提供了資助。
其實,貝爾說服哈伯特讚助之所以能夠成功,關鍵就在於他沒有一開始就直言自己的來意,而是利用對方的好奇心來激發對方的興趣,然後再一步步進入正題。人有可能會拒絕別人,但是不會拒絕自己。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為了讓自己的興趣得償所願,哈伯特自然會提供資助。
借助權威力量來說服
事實上,人們都很相信權威的力量,也正因為這樣,也才有了明星代言和品牌的說服力。如果我們也能夠將這種權威的力量借用到平日裏的勸說中來,相信會起到很大的效果。
有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證明了權威的力量:
美國某大學心理係的一堂課上,教授為學生們引薦了一位來賓--世界聞名的化學家施米特博士。
接著,施米特博士從皮包中拿出一個裝有液體的玻璃瓶展示給學生們看,說:"這是我正在研究的一種具有很強的揮發性的物質。"說完,他拔開了瓶塞,在教室裏走了一圈,問:"現在你們能夠聞到它的味道嗎?聞到的學生請舉手。"這時,幾乎所有的學生都陸續舉起了自己的手。
但是後來,教授告訴學生們:所謂的施米特博士隻是本校的一位老師化裝成的。這時,立刻就有學生說:"原來他是裝成的,難怪我什麼也沒有聞到。"而事實上,那瓶液體也的確隻是一瓶蒸餾水。
從這個實驗中,可以看出人們對權威簡直可以說是到了迷信的地步。因此,當你無法說服對方的時候,不妨借用一下權威的力量。比如說,你想要說服對方采取某種方法,但是對方卻非常不以為然。這時,懊惱固然無濟於事,而硬碰硬恐怕也隻會使事情變得更糟。與其如此,不如告訴對方:"嗯,或許你說得有道理,我這裏有一些資料,不如我們一起進一步討論一下。"然後,收集許多支持自己觀點的權威性資料,給對方參考。這種方式會比你與對方做口舌之爭有效得多。又或者,當你無法說服對方,兩人的溝通交流陷入僵局的時候,你可以請被冠以"專家"之名的人向對方闡釋相關信息。
權威的力量還體現於著名的"刻板效應"上,例如,一名權威心理學家把同一張照片出示給參加實驗的兩組大學生看。心理學家事先告訴第一組學生,照片上的人是一個罪大惡極的逃犯;告訴第二組學生,照片上的人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最後,心理學家讓這兩組學生分別用文字將照片上的人的相貌描述出來。結果第一組學生描述道:此人深陷的雙眼表明其內心充滿了仇恨,突出的下巴昭示著他沿著犯罪道路越走越遠的凶險內心。而第二組學生則是這樣描述的:此人深陷的雙眸表明其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他在求知的道路上不為艱難險阻的堅強意誌。
對於同一個人,之所以會得到如此截然不同的評價,僅僅是因為評價者之前得到的關於此人身份的權威提示有所區別,一開始產生了反感,後來就會很難認同;一開始認同,往往就會一直認同。
一個人一旦接受到來自權威的影響,就會在一定的時間內形成一種具有一定傾向的心理趨勢,這種心理趨勢勢必會影響到他隨後的思維方式和言行舉止,這也正是大多數人迷信權威的原理。在勸說中,如果巧妙借助權威的力量,就很容易說服對方。
提出更為合理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