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做事要簡潔有力,才能信服於人。能用一句話說清楚的事情,不要用兩句,能用一個字表達明白的,莫用兩個字。如果能簡簡單單說明白的事,卻噦噦嗦嗦了一籮筐,肯定讓人反感,引人不快,讓人心理不耐煩。由於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現象叫做超限效應。
一次,馬克·吐溫在聽牧師演講時,最初感覺牧師講得真是太好了,太感人了,打算捐款100美元。十分鍾過後,牧師還沒有講完,他開始不耐煩了,決定隻捐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鍾,牧師仍沒有講完,他決定不捐款了。在牧師終於結束演講,開始募捐時,過於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裏偷走了2元錢。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大文豪高爾基說,如果有個人說起話來廢話連篇,這就說明他自己也不甚明了他說些什麼。所以,我們在勸說他人時,一定要做到言簡意賅,簡短有力。讓自己的話,能夠像一粒沉甸甸的石子,在人們平靜的心湖裏激起層層波浪。
鄒韜奮先生應邀,於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各界公祭魯迅先生大會上發表了演講。他的演講隻有一句話:"今天天色不早,我願用一句話來紀念先生。許多人是不戰而屈,魯迅先生是戰而不屈。"通過這一句話,我們既能夠感受到裏麵蘊含著極為豐富的內容--既有對當時政治戰線、思想戰線、文化戰線上"不戰而屈"的投降派的譴責,又有對魯迅先生"橫眉冷對千夫指"、勇敢戰鬥、決不屈服的品格的讚頌。
一名風濕病患者來到著名的溫泉,詢問經理:"這裏的泉水是否真對身體有益?洗過溫泉浴會覺得好些嗎?"經理該怎麼回答呢?是要立馬介紹泉水的構成,還是溫泉浴對人體的好處以及它長久的曆史?
這位經理很聰明,他沒有長篇累牘地介紹,而是用一句幽默的話語說:"要我舉一個例子嗎?去年夏天來了位老人,身體僵硬得隻能坐輪椅。他在這裏住了一個月,沒付賬就自己騎自行車溜了。"結果,患者愉快而又信服地留了下來。
經理並沒有對這位老人進行苦口婆心的勸導,而隻是說了一句話,卻勝過了說百句話的效果。
一句話鏗鏘有力,激發了人們奮起抗爭的勇氣,戰鬥不止。1948年,牛津大學舉辦了一個主題為"成功秘訣"的講座,邀請丘吉爾前來演講。
演講的那一天,會場上人山人海,全世界各大新聞媒體都到齊了。丘吉爾用手勢止住大家雷動的掌聲,說:"我的成功秘訣有三個:第一是,決不放棄;第二是,決不、決不放棄;第三是,決不、決不、決不能放棄。我的演講結束了。"
說完他就走下了講台。會場上沉寂了一分鍾後,突然爆發出熱烈的掌聲,那掌聲經久不息。
說得多,不如說得精到有力,說得恰到好處,說得撥動人心。這樣的話,一句頂十句,這樣的話,可以讓人頓然醒悟。
不說話的說服策略
西方國家流傳著這樣一句古諺語:"一個人的話太多,代表他說話是不用腦子的。"現代心理學家則認為,無聲語言所顯示的意義,要比有聲語言多得多,而且深刻得多。曾有國外的心理學家還對此列出了一個公式:人與人之間的訊息傳遞=7%言語+38%語氣+55%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