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這個公式中的比例還不夠準確,但它卻著實反應出了無聲語言在人際傳播中的強大作用。因此,勸說的最高境界不僅會用嘴說,還要懂得如何用"不說"來說。
勸說的重點就在"攻心",那麼,我們就要學會以"心"為重,針對我們要攻的對象,分析他的心理狀態和弱點,以此來決定什麼時機點該說什麼話,什麼時機點不該說什麼,或是該說多少話。不該說的,一個字也不多說,如此才能攻到對方的"死穴",說得恰到好處,剛好打中對方的痛點,不會太輕也不會太重,才算得上是說話的"策略高手";並非多說或口若懸河才是說話高手。
在兵法中講"不動如山",就是以靜製動,以虛待實,甚至以逸待勞,以無為牽製對方的積極。"不動如山"的戰略打得就是一種心理戰,換做平常的話說,即用最小的成本掌握勝算,驅敵退敵於無形無聲無為之中。
同樣的道理,在某個時機點,如你懂得運用"無聲勝有聲"的策略,也就是用"不說話"的說話術,用肢體語言或眼神或你的姿態和氣勢來說話,反而會比你滔滔不絕來得有效。
一位印刷廠老板得知另一家公司要購買他的一台舊印刷機,他感到十分高興,但是外表卻是一副不在乎的樣子。經過一再計算,他決定以250萬元為底價的價格出售這台機器,他胸有成竹地告訴別人,他已準備了充足的理由要說服對手成交。
議價會議時,他竟然以沉穩的氣勢不說一句話。果然,過了幾十分鍾,大家的客套話說完了,買主首先沉不住氣了,他滔滔不絕地對機器進行挑剔,希望把價格砍得更低。
然而,麵對買主的一再殺價,這位印刷廠老板依然表現得鎮定自若,他一言不發,隻是報以微笑。這樣的舉動讓買主摸不著頭緒,甚至亂了方寸,因為買主完全想不透他到底在玩什麼花樣,他也不反駁,也不據理以爭,完全和買主所設想的不同。這時,買主心頭一驚,心想:難道這位印刷廠老板早就已經找到了買主,所以才如此鎮定?
最後,買主按捺不住了,心理防禦完全崩潰,低聲咬著牙說道:"這樣吧!我出350萬元,但除此之外,一個子兒也不能多給了。"
350萬元,這比印刷廠老板原來的估計要高出許多,這是他始料不及的,就這樣,印刷廠老板"不說話"就順利賣出了舊機器。
事後,別人問他為何如此有信心,敢用如此大膽的策略。
原來,他早就聽說這位買主因為和股東拆夥,手上資金不多,但最近又接了一批貨要印,沒有機器肯定交不了貨,一旦違約損失更慘重,他是無論如何都要買的,為了壓低價格,他隻能虛張聲勢、投石問路,試試能不能省點錢,事實上,隻要賣方不要太積極回應,感覺上好像可賣可不賣,或者已經有人搶先出價了,買方心理上就會開始恐慌,深怕價格出得太低,失去了這台舊機器,因此才會急著出高價買下。
運用"不說話"的攻心策略,關鍵在於選擇合適的時機,時機選擇不對,這個戰術也是無用武之地的。此種戰略屬於反其道而行之的策略,當別人都以為你會為某個勸說做足了準備的時候,你反而采取不戰而戰的策略。這就會讓對方一時亂了方寸,如果遇到耐不住性子的對手,那麼他就會在你說出底限之前,就先繳械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