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我是一個相對安靜的人,不喜歡吵鬧的環境。我上了一周的班,就發現那個部門的人太活躍了,我受不了他們的笑聲……"
谘詢師笑了一下,問:"第三家是什麼問題?"
"第三家我待的時間比較長,但是我反感在背後說別人壞話的人,我連續好幾次聽到別人說我清高,可是我不是那樣的人。我的情緒受到了幹擾,我想換個新的環境。"
"可是我發現第四家的人更難以相處,雖然他們都很安靜,但是我覺得似乎也太冷漠了,我去了兩天竟然沒有人拿正眼看過我……"
心理谘詢師把身子向後仰去,說:"你的困難其實很好解決。你隻需要明白,你要去適應環境,而不是讓環境適應你。你要盡量"從眾",而不是把自己置於群體之外。"
在一個團體內,誰做出與眾不同的行為,往往會招致"背叛"的嫌疑,會被其他成員孤立,甚至受到嚴厲懲罰,因而團體內的成員的行為往往高度一致。美國霍桑工廠的實驗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工人們對自己每天的工作量都有一個標準,完成這些工作量後,就會明顯的鬆弛下來。因為任何人超額完成都可能使管理人員提高定額,所以,沒有任何人去打破日常標準。這樣,一個人幹得太多,就等於冒犯了眾人;但幹得太少,又有"磨洋工"的嫌疑。因此,任何人幹得太多或者太少都會被提醒,而任何一個人冒犯了眾人,都有可能被嫌棄。為了免遭嫌棄,人們就會采取"隨大流"的做法,而不會去"冒天下之大不韙"。
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參加會議,一進會議室發現座無虛席,自己沒處落座,於是,他靈機一動,喊了一聲--"地獄裏發現石油了"。這一喊不要緊,天堂裏的石油大亨們紛紛向地獄跑去,很快天堂裏就隻剩下那位後來的石油大亨了。這時這位大亨卻想,莫非地獄裏真的發現石油了,於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獄跑去。這個故事說明,人們都有一種從眾心理。生活中由於從眾心理而產生的效應,稱為"從眾效應"。
從眾,就是化解排擠的最好的方法。從眾就是指由於群體的引導或施加的壓力而使個人的行為朝著與群體大多數人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隨大流"。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標榜自己有個性,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卻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個性,去"隨大流",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對任何事情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對於那些自己不太了解,沒有把握的事情,我們一般都會采取"從眾"的做法。
因此,在人際交往中也是一樣,當你遇到了被眾人排擠的情況時,就需要適當從眾了。隻有融入周圍的社會環境中,才能融洽地和他人相處。具體地說,以下幾方麵是需要注意的:
1.避免"鶴立雞群"
我們應該在言行舉止上表示自己的善意和坦白,並常常考慮對方的立場,言行及態度不要太過嚴肅或太注重形式,盡量和他人打成一片,不要強調自己高人一等,或擺出高高在上的姿態。
2.表現適可而止
如果你有才能,應該要表現出來,但不可鋒芒太露,否則容易遭忌。當你提出自己的見解之後,別人自然會判斷此見解是否可行。如果不接受人家的提醒又批評人家的意見,貶損他人而褒揚自己,這實在是下下策。
3.適當聆聽他人意見
誠懇地聆聽他人的意見,亦是增進彼此間情誼的方法之一。莎士比亞說:"對於他人的話,你若善意聽之,則你將得到五倍的聰明。"你如要改善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係,那你就要承認對方的長處,讓對方覺得被重視。
4.暫時當個的聽眾
如果是對方有所抱怨,你不妨暫時充當聽眾,最好不要反駁或是加以附和,這樣能夠避免很多人際紛爭。
用幽默化解不滿和矛盾
幽默是一個人智慧、機靈、學識、風趣的綜合表現,是一處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它反映了一個人在待人接物中內在的精神自由。
幽默是善意的微笑,這種微笑是一種高雅的會意過程,可以使人達到一種優秀的性格品質。這不僅是因為幽默體現著一個人的處世哲學和機智聰敏度,而且還因為幽默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和影響力,能夠創造一種輕鬆自由的環境氣氛,能夠成為人際交往的潤滑劑。
幽默是緩解緊張氣氛的滅火劑。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難免遇到各種令人起火的事情,如果火上加油的話,後果是不堪設想的。換個角度,我們用幽默這一滅火器來撲滅將要燃起的火苗吧,人與人之間友好相處,才是我們的追求。
一次,百貨公司大拍賣,購貨的人又推又擠的時候,每個人的脾氣都猶如槍彈上膛,一觸即發。有一位女士憤憤地對結賬的小姐說:"幸好我沒打算在你們這兒找禮貌,在這兒根本找不到!"結賬小姐沉默了一會兒,微笑著說:"你可不可以讓我看看你的樣品?"那位女士愣了片刻,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