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兒科疾病(2 / 2)

二、非感染性腹瀉:多見於嬰幼兒,可有喂養不當史;或腸道外惑染。大便多含有不消化食物、脂肪球、糞糖原陽性。

三、分型:

(一)輕型:腹瀉每日少於10次或糞便量每次小於10毫升公斤,無中毒症狀或隻伴輕度脫水。

(二)重型:腹瀉每日多於10次或便量多於10毫升每公斤8伴嚴重中毒症狀及中度以上脫水及電解質紊亂。

四、分期

(一)急性:腹瀉持續2周以內。

(二)遷延性:腹瀉病程持續在2周至2個月者。

(三)慢性:腹瀉病程持續在2個月以上者。

(綜合評估)

一、針灸治療小兒腹瀉有特效。據本文23篇3790例臨床1有關報道的療效統計,治愈者占7%,無效者僅占3.1%。大多數患者在2天內獲愈。據有些學者與西藥組進行的對照觀察表明,針刺、推拿法明顯優於對照組;此法不僅適應於急性的腹瀉患兒,對於遷延性、慢性患兒也有明顯效果。

二、針灸與推拿諸法中,推拿操作方便,易為嬰幼兒所接受,療效可靠,可以首選。

三、注意脫水的治療,酌情給予輸液或口服補液。注意飲食有節,以防反複。

小兒遺尿

(診斷要點)

一、3周歲以上的小兒,智力發育正常,睡眠中經常小便不能自控而遺尿。

二、無泌尿係統的器質性病變。

(綜合評估)

一、針灸治療小兒遺尿有特效,大都在3~5次內獲愈。據本文對22篇有關臨床報道的療效統計,共治3131例,治愈者占72.02%,無效者僅占7.09%。

二、除以上諸法外,還可選用耳計、水針、皮內計等,均有較好療效。其穴位選擇以下腹部任脈穴為主,遠端以三陰交穴為主。針感“氣至病所”為佳。

三、治療期間,患者飯晚應少飲水,家長應定時小兒排尿。針刺前應先排尿再針刺。

脊髓前角灰質炎

脊髓前角灰質炎是由灰質炎病毒引起的以神經係統損害為主要病理變化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常有肢體畸形、肌肉萎縮等後遺症,屬中醫“暑溫”、“痿證”範疇。

(診斷要點)

一、地域發病,夏秋季發病率高,未經正規服用本病疫苗,病前2~3周內有本病接觸史。

二、發病之初,主要表現為上感症狀或胃腸炎症,持續一天;1~4天,體溫再度上升,伴有頭痛、身痛、多汗,皮膚感覺過敏等持續3~5天;發熱與肌痛達高峰時突然發生不對稱性癱瘓,無感覺障礙後1~2周或更長,功能開始好轉,重者肌肉萎縮、肢體畸形等,被稱“小兒麻痹後遺症”。

三、早期腦脊液檢查可幫助診斷血液或腦脊液中分離出病毒或免疫熒光法檢測抗體陽性可確診。

(綜合評估)

一、小兒麻痹後遺症是小兒致殘的常見病症之一,針灸療法對其有一定療效。據10篇3030例臨床治療的療效統計,有效者占95.8%名。

二、針灸療法在此病急性期就加以應用,往往可以減輕其後遺症,可參考有關章節治療。

三、除以上兩法外,尚有灸法、穴位埋線、脊柱針法、水針療法等,可酌情選用。

四、注意患者功能鍛煉,矯正不正確的姿式。如為手術適應證可進行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