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敏感害了你68(1 / 1)

第十章生活不必太計較,人生何必太強求 太計較其實是在為難自己

大部分人在買東西的時候,總是喜歡和賣方砍價,希望最後能以一個比較實惠的價格買到自己心儀的物件。很多人都曾砍價成功,為此自詡為砍價高手。其實,這些都是小兒科,跟宋朝錙銖必較的蘇掖比起來,我們早就被甩到八條街外去了。

據《宋稗類鈔》記載,常州人蘇掖,官至州縣監察官,腰纏萬貫的他為人十分吝嗇。每次在置辦田產或房產的時候,他總是不肯爽快地付足賣方應得的錢,有時候,為了少付一分錢,他時常斤斤計較,與賣方爭得麵紅耳赤。

不僅如此,他還喜歡趁別人困窘危急之時,壓低對方急於出售的房產、地產以及其他物品的價格,以此從中牟取暴利。有一次,他看上了一戶破產人家的豪華別墅,於是故技重施,乘人之危,竭力壓低房價,砍價過於凶狠讓賣方都連連歎氣。

正當他與賣方爭論不休時,旁邊的兒子實在是看不下去了,忍不住插話對他說道:“父親大人,您還是在價錢上多給人家一點吧!說不定將來哪一天,我們兒孫輩也會出於無奈而賣掉這座漂亮的別墅,到時候,我們也會希望別人能出一個好價錢。”蘇掖聽兒子這麼一說,猶如醍醐灌頂,又是驚訝又是後悔,他決定今後也給別人留幾分行走的餘地,再也不像之前那樣斤斤計較了。

其實,生活中像宋掖這種喜歡斤斤計較的人並不少見,他們買東西總要算計到幾分幾厘錢,生怕自己會吃虧上當,有的時候甚至還會想方設法占盡別人的便宜。如此錙銖必較之人,往往利字當頭,滿心滿眼隻看得見自己的利益得失,從來不會顧及他人。若不是宋掖的兒子懂得換位思考,將心比心,沒有發人深省的那一番話,恐怕宋掖還會和破產人家砍價到底。

《菜根譚》裏有這麼一句話,“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處,減三分讓人嚐。”我想,這句經典名言應該可以算得上是對宋掖兒子那一席話的最好注解。每一個人都沒有辦法保證自己一生都會走上坡路,既然日後走下坡路是在所難免的事情,何不為自己將來可能的落魄早作打算,與人往來也給對方留幾分餘地和薄麵呢?

為人處世斤斤計較或許能給我們帶來一時的好處,可是從長遠來看,這種表麵上看似損人利己的行為遲早會讓我們輸掉內心的輕鬆快樂,流失本就難以籠絡的人心。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曾經就是一個凡事喜歡斤斤計較的人,因此,他在30歲之前就害了一身病,倒黴的他成為了各大醫院的常客。在32歲的那一年,他終於意識到了自己的斤斤計較才是身體病痛的主謀,於是,他努力讓自己的心胸變得開闊起來,不再為小事糾纏多慮。

同時,他還開始追蹤幾百人,進行一項關於“斤斤計較者容易生病”的調查研究。通過多年以來的追蹤調查和研究,他終於用鐵的事實證明,凡事太過斤斤計較的人往往是不幸的代名詞,有的是疾病纏身,有的是福薄的短命鬼。

在威廉調查的喜歡斤斤計較的人群中,有90%以上的人都患有心理疾病。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原來,喜歡斤斤計較的人總是讓自己陷入對一事一物的糾纏中,在找不到完美的解決辦法的情況下,又不願意敞開自己的心扉,如此,他們的內心飽受痛苦焦慮的折磨。

愛計較的人在看待生活的時候,總是著眼於不完美之處。他們和人相處,通常是分歧不斷,遇到不順心之事,內心自然滋生出各種不滿的情緒。他們心胸狹隘,處處擔心,事事設防,內心總是一片灰暗。試問,又有誰願意自找罪受,和心眼比針孔還小的人打交道呢?

人生不是一場等價交換,凡事最好不要斤斤計較,計較往往是倒黴的開始。喜歡斤斤計較的人,總是將自己和他人分別放在天秤的兩端,太過於執著彼此之間一斤幾兩的不對等,最後隻會弄得雙方都不愉快。其實,人生最大的幸福,不在於得到的多,而在於索取的少。心胸豁達、寬容大度之人,才是這個世界上最有資格收獲到這份幸福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