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人際交往的最高境界是“互利”——在朋友和利益之間找一個黃金平衡點 有錢一起賺,自己發財也讓別人發財
商人求財,講究以和為貴,真正有智慧的商人不會與人爭強逞能,而是笑臉迎客,為了賺錢,他們願意與對手合作,使大家互利共贏。李嘉誠就是這麼認為的,他說:“有錢大家賺,利潤大家分享,這樣才有人願意與你合作。”
有些商人總想著一家獨大,好處獨霸。然而,做生意太絕,不給別人活路,自己就可能成為眾矢之的,最後會吃大虧。李嘉誠認為,在生意場上,多一個合作者,就多一條出路,少一個敵人。因此,他非常顧及同行的利益。如果能考慮與同行合作,達到利益均沾,雖然自己可能損失一點利益,但從長遠來看,財源將會滾滾而來。
1978年,長實集團與會德豐洋行共同出資購買天水圍的土地。第二年下半年,中資華潤集團等購得其大部分股權,並且建立了巍城公司,決定開發天水圍。在巍城公司中,華潤集團擁有51%的股權,長實集團擁有125%的股權,是第三大股東。作為最大的股東,華潤集團雄心勃勃,計劃用15年時間將天水圍建成一座可容納50萬人口的新城市。
當時由於長實忙於收購和黃,因此把開發天水圍的計劃交給華潤。但出人意料的是,華潤的雄心沒有持續多久,就開始灰心喪氣了,為什麼會這樣呢?
原來,1982年7月,港府收回了天水圍488公頃的土地,並將其中40公頃的土地以8億港元批給巍城公司,要求其在12年內建成價值14.58億港元的建築,並負責清理出318公頃土地作為港府土地儲備。如果完不成目標,那麼購買土地的8億港元將視為充公。
另外,1983年港府宣布:計劃投資40億港元建設市政工程,其中預計投入162億港元用於整理地盤,預計投入96億港元用於基本建設。兩者加起來,共計258億港元,港府把如此重大的工程批給巍城公司承包,並要求它獲得15%以上的利潤。
如此嚴峻的要求對華潤而言,就像潑了一盆冷水。華潤作為一家駐港的貿易集團,並不具備地產發展經驗,也不熟悉香港地產業的遊戲規則。因此,一出場就失敗了,其他股東見形勢不妙,紛紛萌生退出的意思。
精明的李嘉誠把這一切看得非常透徹,他十分看好天水圍的前景。因此,他開始不動聲色地吸收散股,他相信隻要做得好,完全可以後來者居上。就這樣,李嘉誠逐漸將其他股東手中的“垃圾”股票控製到自己手裏。到了1988年,他已經控製了除華潤之外的49%的股權,與華潤成為僅有的兩家股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