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是否見過這樣的事情:親兄弟合夥做生意,從一窮二白的時候做起,一步步把生意做起來。當生意做大時,也往往意味著兄弟分道揚鑣,甚至反目成仇。為什麼?因為牽涉到利益了,而當初兩人沒有把利益分配和經營模式說清楚,事成之後,兩人各有各的想法,於是糾紛就產生了。
前不久,江西衛視《金牌調解》中講了這樣一個案例:哥哥創業,讓弟弟和弟媳來幫忙。平時不給他們發工資,他們需要錢,哥哥就給。後來,哥哥開分公司,讓弟弟去全權管理。若幹年後,嫂嫂忍無可忍,要求弟弟還錢,因為弟弟把分公司的經營收入都揣到自己的腰包。弟弟表示不欠哥哥的錢,相反,他認為那家分公司屬於自己的。最後矛盾不可調和,隻好借助《金牌調解》欄目來解決糾紛。
為什麼會出現糾紛呢?因為當初哥哥與弟弟沒有該說的說清楚,他讓弟弟、弟媳來幫忙,沒有說明工資待遇,也沒有記錄他們從公司拿的資金開支;當初讓弟弟全權管理分公司,哥哥也沒有說清楚:“那隻是讓弟弟幫自己打理分公司。”否則,弟弟就不會認為那家分公司是自己的。當嫂嫂要求弟弟還錢時,弟弟卻要求哥哥支付他們為其打工的工資,如此攪作一團,說不清也道不明,讓人真的很糾結。
其實,在企業管理中,因沒有把該說的說清楚而導致企業陷入混亂的事情也有很多。比如,曹老板和小嚴是好朋友,他多次邀請小嚴加入自己的公司,言語之中對他充滿了賞識,但就是不提工資待遇。小嚴受到賞識,心情激動,礙於顏麵,也不好意思問待遇。小嚴和自己的一位朋友說:“我想老曹給我的月薪肯定不低於5000。”結果小嚴辭去現有的工作,興致勃勃地進入曹老板的公司,曹老板卻對他說:“我給你的月薪是4000元。”小嚴憤然離去,結果兩人朋友也沒得做了。
好話和壞話都沒有說在頭,導致彼此期望有差距,影響了兩人的朋友關係。這就是曹老板的失誤。如果曹老板當初明確地說:“我給你的基本工資為4000元,你每個月要完成多少工作量,如果完不成,相應地要扣多少,如果超出了月工作量,按什麼標準獎勵。”把獎罰都說清楚,好話壞說都說在前頭,就不會出現後來的矛盾。
在管理中,最忌諱的溝通不暢,把好話壞話都說在前頭,為的就是把事情溝通清楚,讓彼此心明如鏡,也是為了給對方一些心理準備,對未來可能會發生的事情作出預測,使得在麵對今後發生的問題時,有一個解決的標準。這樣才不容易造成誤解和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