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競賽的目的,無非是想要取得領先地位。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通用汽車的策略幫助了福特的事實又怎麼解釋呢?一般人都視商場即戰場,一方的勝利一定建立在另一方的失敗上。其實,不見得一定是這樣。有時你必須打敗對手,但有時你也可以采用最終大家都是贏家的策略。通用汽車就是最好的例子。不要覺得驚訝,有時邁向成功的最好方法,是讓你的同業(包括你的死對頭)和你共享成功的果實。
采用雙贏策略有以下四點好處:第一,由於雙贏策略為一未經開發的處女地,其中必定有許多機會;第二,由於雙贏策略並未強迫同業放棄既有地位或利益,因此他們不僅不會抗拒,反而會欣然配合;第三,雙贏策略不致引起報複行動,故較能持久;最後一點,就算同業模仿雙贏策略,也是利多於弊。
所以,在當代,無論是個人間的競爭還是企業間的競爭,都應該提倡互補性競爭,由單贏走向雙贏,實現利己、利他、利社會之目的。
實現互補互惠,跳出競爭的誤區
競爭的目的無非是追求價值,創造價值及掌握價值。為了描述追求價值的過程,在此介紹“價值網”的觀念。價值網清楚說明競爭所有參與者及他們彼此的關係。
在二維空間中,商場競賽的參與者互動。縱坐標是公司的顧客以及供應商。諸如人工及原材料等資源從供應商流至公司,產品及服務從公司流至顧客。貨幣則反向操作,從顧客流至公司,再流至供應商。橫坐標是與公司互動、但是並不彼此交易的參與者,包括“替代者”與“互補者”。
替代者是可以取代公司的參與者,顧客可以轉向替代者購買產品;供應商可以轉向替代者供應資源。
對消費者來說,可口可樂公司與百事可樂公司就是互為替代者,因為兩家公司銷售彼此競爭的可樂產品。較不為人知的是,對供應商而言,可口可樂公司與泰生食品公司是替代者,這是因為兩家公司都使用碳酸氣。泰生公司用碳酸氣冷凍肉雞;可口可樂公司用碳酸氣製造汽水。可樂公司的人常說:“沒有嘶嘶聲,就沒有生意。”
互補者也是價值網的參與者:顧客向互補者購買產品,以補公司產品之不足;或由供應商銷售互補的資源。互補者的典型例子是電腦硬件與軟件公司。
業者推出運算速度更快的奔騰晶片,使用者比較願意投資購買更強的軟件;而更強的軟件上市,如微軟的最新版本office,促使人們比較願意投資購買性能更好的硬件。另外,就乘客而言,美國航空與聯合航空是替代者;但兩家公司決定投資增購新型客機時,卻變成互補者。這是因為波音公司設計新型飛機,惟有足夠的航空公司認購新產品,設計成本才能回收。由於航空公司彼此幫忙,在同業采購新機型時順便認購幾架或更多架,所以彼此變成互補者。
這裏用“互補者”與“替代者”這兩個名詞,是因為,傳統商業用語有礙人們了解商業競賽參與者的互賴關係。例如競爭者一詞,隻讓我們想到雙方彼此激烈競爭的情形,卻忽略雙方也可以聯手合作。替代者描述了市場關係,並未注入任何偏見。至於傳統策略分析常忽略的互補者,則是替代者的天生對手。
價值網描述了參與者的不同角色。參與者同時可扮演數個不同角色。別忘了,美國航空和聯合航空既是替代者,亦是互補者,漢默和普拉赫在《未來競爭》這本新書中,也認同此一觀念:“在任何一天,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可能發現,摩托羅拉既是供應商、購買者、競爭者,又是合夥人。”
價值網告訴我們,商場競賽有兩種對稱的基本關係,第一種是顧客與供應商的關係;第二種是替代者與互補者的關係。了解這兩種對稱關係,有助於我們擬定改變競爭的新策略,或擬定現有策略的新應用。
麵對價值網的縱坐標,我們應當明白,這是一種合作與競爭的混合關係。供應商、公司與顧客攜手合作,率先創造價值;到了分大餅時,競爭情況就會出現。
麵對橫坐標,我們應當似乎隻看到一半事實,替代者似乎是公司惟一的敵人。就算看到互補者,我們應當也視之為朋友。這種觀點忽略了另一種對稱關係:公司與替代者的互動可以是合作的,如通用汽車公司與福特汽車公司;與互補者的互動可以是競爭的。
改變競爭是很困難的。參與者可能會遇上許多陷阱。在現實生活中根據互補性競爭的規則,應避免以下幾個誤區:
第一個誤區是宿命論。了解自己可以改變競爭是非常重要的。主動改變競爭,比受競爭規則擺布,可能會得到更多報酬。
第二個誤區是認為改變競爭一定會犧牲他人利益。有了這種想法,我們將忽略許多雙贏機會的存在。其實,良性競爭心態——同時尋求雙贏機會——的報酬非常可觀。
第三個誤區是參與者認為一定要想出別人模仿不來的策略。其實,GM卡的故事已明白告訴我們,被人模仿不見得是壞事,甚至對大家都有利。
第四個誤區是未看到競爭的全貌。你未看到部分不可能去改變它。例如,許多人未看到互補者的角色。解決方法是繪出價值網圖,幫助你了解所有的參與者。
第五個誤區是沒有係統地改變競爭。解決方法是利用五要素分析,逐一探討改變各要素的可行性。經理人要有創意,但也要從他人角度思考,不要一味自私自利。
最後要強調的是,改變競爭並沒有萬靈丹,而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其他參與者也可能嚐試改變。有時其他人的努力對你也有利,因此你無需一味抗拒,或立即再加以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