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8月,珠寶大王鄭裕彤出生於廣東順德縣。鄭家不是個有錢人家,童年時因廣東遭遇戰亂不斷,生活艱難,全家人隻好避難到澳門去謀生。但澳門也不是窮人的天堂。小學畢業後,鄭裕彤就失去了繼續求學的機會,成了一個小打工仔。
1940年,15歲的鄭裕彤到父親的朋友周至元所開的“周大福金鋪”去當學徒,最初的工作隻是掃地、倒痰盂、洗廁所,偶爾才有機會在店麵學習接些小生意。
那時,在店裏當學徒、做夥計的人,都指望自己以後能有機會出人頭地。但是誰都知道,最後能成功的人是很少的,所以學徒之間也免不了明爭暗鬥。每個人掌握的做生意的訣竅絕對保密,不肯告訴別人,一有機會還想著到老板麵前告別人的狀。鄭裕彤愛動腦筋,做事勤快,常常得到老板的誇獎,所以就更多地受到別人的“關注”。有一段時間,鄭裕彤早晨上班總是跑得氣喘籲籲,還常常遲到,便有人去向周老板告狀,說鄭裕彤學徒不安心,很可能是想“跳槽”了。
周老板決定親自問個明白。這天早晨,周老板故意早早地來到金店,夥計們開工好一會兒了,才看見鄭裕彤氣喘籲籲地跑來。周老板板起臉,嚴厲地責問他:“你從哪裏來?為什麼遲到?”
鄭裕彤據實說道:“我看人家珠寶行做生意去了。”周老板好奇地問:“那你看出什麼門道沒有?”
鄭裕彤回答得有板有眼:“我看人家的生意,比我們店裏做得精明,隻要客人一踏進店門,店裏老板、夥計總是笑臉相迎,有問必答,無論生意大小,一視同仁。即使這回生意做不成,人家留下了一個好印象,下回自然就還會光顧……,待客禮貌、周到是非常重要的。”
周老板聽了十分高興,他當然明白,這些都是經商的訣竅,能從一個小學徒口中說出來,就更加難能可貴了。
鄭裕彤見老板高興,便壯著膽子朝下說:“還有,店鋪一定要選在生意旺地,門麵要裝潢得新穎別致,珠寶行和金鋪更要豪華氣派,不能簡陋寒傖。我看人家把鑽石放在紫色絲絨布上,珠光閃閃,拍出來的廣告照片效果很理想,我想我們金店也應該擴大珠寶生意。”
鄭裕彤的這一席話,使老板從此對他另眼相看。當天晚上,周老板就遞給鄭裕彤一個小紅包,裏麵裝著他給鄭裕彤的獎金。
平凡的崗位,悟出了最普通的真理。正是這樣一步步地積墊,為以後的騰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這以後,周老板總是有意識地培養鄭裕彤,提拔他當店裏的主管,使他能夠施展才華。逢年過節,周老板總是把鄭裕彤叫到自己家裏去吃飯。到他成年之後,周老板又把女兒周翠英嫁給了他。
周老板相信,鄭裕彤將來必定會出人頭地。鄭裕彤在生意場上逐漸老練成熟。1945年,周老板讓鄭裕彤到香港大道開設了一家分店,到50年代中期,鄭裕彤已經掌管著周大福珠寶行的全部賬務,並且負責黃金交易和珠寶、鑽石生意。經過十幾年的苦心經營,1956年,周大福珠寶行的一位老股東,把自己的全部股份轉讓給了鄭裕彤,嶽父周至元也隻保留了部分股份,而把全部經營權放心地交給了鄭裕彤。
掌握了經營權後的鄭裕彤,立即放開手大刀闊斧地幹了起來。為了增強員工的歸屬感,他在1960年將珠寶行改為“周大福有限公司”,將公司的一部分股份派分給那些多年以來為公司立下汗馬功勞的老職員,使職工的利益和公司的效益直接掛鉤,大家更加同心協力地為公司拚搏。結果,當年公司的盈利就達到了500萬港元。
今天的周大福有限公司,除了位於香港中環華人行的總部外,在九龍和香港兩地,還有10餘家分行。每逢星期日,鄭裕彤就召集所有的分行經理開會,共同研究如何開展業務。所以,鄭裕彤每周7天的工作日程都排得滿滿的,從未有過休息日。
熟悉珠寶業務的人都深知,要想經營好珠寶生意,必須首先要經營好鑽石,因為鑽石號稱“珠寶之王”。鑽石的主要產地是南非,那裏有一個壟斷性組織——戴比爾公司,它控製了全世界80%的鑽石生意。這家公司有計劃地向世界各地的珠寶商分發許可證牌照,隻有持有這種牌照才能從戴比爾公司購買鑽石。這種牌照在全世界一共隻發出了大約500張,而在香港隻有1張,屬於當時號稱“鑽石大王”的廖桂昌。
精明過人的鄭裕彤千方百計想搞到一張戴比爾公司的牌照。他通過調查發現,南非的鑽石雖然歸國家所有,但鑽石加工廠卻大都是民間私營的,這些鑽石加工廠大多擁有戴比爾牌照。鄭裕彤親自前往南非,動用巨款買下了一家鑽石加工廠,這樣自然就獲得了戴比爾牌照,同時也解決了鑽石加工的問題。為了擴展業務,鄭裕彤又設法弄到了第二張、第三張戴比爾牌照。如今,他已經擁有十幾張戴比爾牌照,每年進口鑽石的數量大約占香港總進口量的三成。同時,他還從比利時、英國、美國等國進口鑽石,成了香港最大的鑽石商。
經營珠寶業的成功,使原本默默無聞的鄭裕彤成為香港實業界聲名赫赫的人物。國外的報紙形容珠寶大王的產業,說他的龐大商業王國,是由光芒四射的珠寶、鑽石堆砌而成的。
然而,當人們還在把他看作一個珠寶商的時候,鄭裕彤已經不動聲色地殺進了房地產業。
1952年,鄭裕彤第一次投資房地產,在跑馬場建造藍壙別墅,此後又在香港鬧市區的銅鑼灣建造了香港大廈。60年代中期,香港發生動亂,許多恐慌不已的富人紛紛將土地、房產低價拋售,當時具有眼光和魄力乘機收購的人,後來都成了超級富豪——李嘉誠是這樣,鄭裕彤也是這樣。
1968年,鄭裕彤購置的地產最多。他說,他對香港的前景充滿信心。他相信所有行業的興衰都是周期性的,在低潮時購進,總不會錯到哪裏去。事實證明,他的決策是正確的。
進入70年代以後,鄭裕彤在地產業就大顯身手了。
有一天,鄭裕彤召集了所有下屬,說有要事相商。員工到齊後,鄭裕彤卻並不急著開會,反而麵帶神秘的微笑,輕鬆地說:“先聽聽音樂吧。”
一支雄壯激昂的樂曲,回蕩在辦公大廳裏。職員們多半略懂音樂,隻是搞不懂他們的老板怎麼會有這種雅興。
樂曲放完了,鄭裕彤大聲問:“你們聽出點意思來了嗎?這是什麼曲子?是誰的作品?一個年輕的職員回答說:“好像是德沃夏克的作品《新世界交響曲》。”
鄭裕彤站起身來,高聲說:“對,這是捷克音樂家德沃夏克的作品《新世界交響曲》,由美國廣播公司錄製。當年德沃夏克到美國去,想到移民的創業精神,想到新大陸的開拓事業,作出了這首振奮人心的交響曲。大家不要為我今天的舉動而奇怪,我經常對你們說,我是喜歡大事業大計劃的人,計劃越大,我的興趣也越大,現在機會來了,就看各位有沒有信心和勇氣與我一同來實行這一宏大的計劃了。”
大家一聽,都興奮起來。鄭裕彤這才將計劃和盤托出:打算斥巨資買下九龍尖沙咀區“藍煙囪”舊址的地皮,用來建造“新世界中心”。
1982年,全世界超一流的豪華建築新世界中心拔地而起了。這裏有幾萬平方米的購物中心,數千個商業單位、辦公樓和豪華住宅,還有兩座聞名全球的新世界酒店和麗晶酒店,新世界中心成了香港的城中之城。
改革開放之後,鄭裕彤共在大陸投資80多億港元,並捐資建造醫院,擴建中學。他表示,他的新世界集團還將擴大在大陸的投資,繼續為祖國的經濟建設做貢獻。
2004年11月11日上午,鄭裕彤講堂命名典禮暨清華大學一香港大學醫學院合作協議簽署儀式在新命名的“鄭裕彤講堂”(原理學院報告廳)舉行。香港著名實業家鄭裕彤博士與王大中校長一起為鄭裕彤講堂銅牌揭幕。並且鄭裕彤當場捐資1000萬元人民幣。
成為億萬富豪的鄭裕彤,在別人問起他的致富之道時,回答了24個字:“守信用,重諾言,做事勤懇,處事謹慎,飲水思源,不應見利忘義。”他解釋說,人生即使有幸運,也不過偶然的一次兩次,更多的時候則要靠自己的勤勤懇懇;同時,對朋友必須坦誠,對事業必須熱誠。至於飲水思源,那應是做人的起碼道德。李嘉誠
李嘉誠,生於1928年。原籍廣東潮安,家境清貧。
李嘉誠是香港風雲人物。20世紀60年代中期,香港地產業陷入低潮,李嘉誠看準時機大舉入市,由塑料廠老板搖身一變成為地產大王,之後長江集團急速壯大,業務伸展到世界各地。
李嘉誠現在控製長江、和黃、長建、港燈四家上市公司,業務範圍由地產、電訊、貨櫃碼頭以至超級市場,十分廣泛。計至2000年2月15日,其集團總市值達80600港元。
對香港人來說,李嘉誠意味著財富。早在1987年,國際權威財經雜誌《幸福》曾估計李嘉誠擁有25億美元的家產,名列世界第26位。李嘉誠榮登了“世界華人首富”的寶座。
1992年,在備受港人關注的香港《資本》雜誌每年列出的富豪榜上,李嘉誠又以擁有38億美元的資產居榜首,被人們稱為“超人李”、“大哥誠”。
重信篤行,行俠仗義
1950年,李嘉誠用節衣縮食積攢的一筆錢開辦了一家小型塑料廠,專門生產玩具和家庭日常用品。20世紀50年代後半期,歐洲和美洲市場出現了塑料花熱潮。李嘉誠果斷決策轉產塑料花,並大量生產出口歐美。
1973年,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為打擊美國等經濟大國支持以色列入侵敘利亞的行動,大幅度減少原油產量,造成國際性石油危機。受此影響,香港塑膠業發生了原料饑荒。一些奸商乘機囤積居奇,使原來每磅不足1港元的膠粒暴漲到每磅4~5港元。許多中、小塑料廠難以承受原料上漲所帶來的虧損,麵臨停產倒閉的威脅。李嘉誠對此深為關注,四處奔波,八方遊說,采取各種措施幫助這些企業渡過難關。
首先,他動員進口商加緊輸入塑膠原料,緩和供求矛盾;其次,從長江實業有限公司配額硬膠中拿出12萬磅,按原價出售給各廠;最後,在本公司庫存貨物中,撥出吹氣軟膠1243萬磅,以低於市場一半的價格賣給各廠。李嘉誠的這一義舉使眾多中、小塑料廠如大旱得甘霖。大家齊聲稱讚李嘉誠是“及時雨”。
成功地實施自我角色的轉變
抗戰時期,12歲的李嘉誠隨父母流浪到香港。15歲便在茶樓給人端茶倒水,17歲辭職去一家塑膠廠當推銷員,20歲時,他用自己的7000港元積蓄,在一個破爛的工棚裏辦起了自己的小塑膠廠。工廠創辦伊始,資金少,人才缺,采購、設計施工、推銷,他都得事必躬親。用了10年的時間,李嘉誠已成為香港婦孺皆知的“塑膠花大王”、“千萬富翁”。
下一步該怎麼辦?這是對李嘉誠的嚴峻考驗。他毅然把“工廠”變成“公司”,從事無巨細都得他親自過問的創業者英雄式管理,轉到依靠管理專家、技術人才的“集團管理”上來。他依靠部屬進行管理,實行分級負責。李嘉誠已經認識到,企業開辦之初,企業家的艱苦奮鬥是重要的,因為這時資金缺乏,各種關係又沒建立,成功與失敗在於創業者本身下功夫多少。可是企業站穩了腳跟(注意,有的誤以為是企業的成熟),創業者初期那種“英雄式”的管理方式已經不適應了,各部門的工作要靠秘書、譯員、工程師、技術人員。
目光遠大,頭腦靈活
李嘉誠在短短的二十幾年內從一個最低級的工廠推銷員一躍而成塑膠花大王,又成為香港地產界的超級巨富。他的成功,與他銳利而長遠的眼光、正確的預測是緊密聯係在一起的。
1950年,李嘉誠成立了自己的塑膠廠,專門生產玩具和一些家庭用品。不過,他很快發現,塑膠花將有無可限量的市場,於是果斷地從經營塑膠玩具轉到經營塑膠花。由於預測正確,又決策果斷,李嘉誠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塑膠花市場一直旺盛到1964年,前後7年的時間,給李嘉誠帶來了數千萬港元的財富,也奠定了他未來發展的基礎。
也就在此時,李嘉誠超人一等的眼光又瞄向了無可限量的香港地產業。盡管1964年前後,香港房地產行業多有起伏,不少千萬富翁因投資地產業而破產。可以說,當時的香港地產業處於低穀。但李嘉誠則準確地預測到:一兩年的小起伏,在整個經濟浪潮中是不足為慮的;何況香港人多地少,地皮永遠漲價,會漲到驚人的程度。於是,李嘉誠將塑膠工業中獲得的利潤不斷地投入到房地產行業中,放膽買入了大量的地皮和舊樓。由於他眼光獨到,預測準確,結果投資地產一帆風順,他的財富也直線上升。現在,李嘉誠已成為香港大亨中的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