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針對明軍兵器裝備種類繁多、沿海地形多沼澤、倭寇小股分散的特點,戚繼光創立了攻防兼宜的“鴛鴦陣”,以12人為1隊,長短兵器疊用,刺衛兼顧,因敵因地變換陣形,屢敗倭寇。利用作戰訓練間隙,撰成《紀效新書》,闡述選兵、編伍、操練、出征等理論和方法,並以此訓練戚家軍,使戚家軍聞名於世。
戚家軍的勝利記錄無出其右。從1559年開始,這支部隊曾屢次攻堅、解圍、迎戰、追擊,而從未在戰鬥中被倭寇擊潰。除了部隊的素質以外,主帥戚繼光卓越的指揮才能是決定勝利的關鍵因素。戚家軍多次取得的勝利使他們威名遠播,這種威名又促使士兵更加鬥誌昂揚,他們可以在幾小時之內攻克其他官軍幾個月之內無法解決的倭寇據點,殲滅敵人。
戚繼光與譚綸、俞大猷等抗倭名將浴血奮戰十餘年,基本蕩平東南沿海倭患。戚繼光自己也做到了武將的最高官總兵。不久,又被任命為都督同知,總理薊州、昌平、保定三鎮軍務,領兵鎮守北部邊關。他到任後,根據蒙古騎兵的作戰特點,創建了以火繩槍炮為主的步兵營、騎兵營、車營和緇重營,並使各營成為能在統一指揮下進行協同作戰的合成軍。同時,在舊長城的的基礎上加高加厚原有的邊牆,在重要地斷修築重城重牆,並在長城沿線創建了空心敵台,從而真正建起一道牢不可破的堅強防線。他在北方禦邊的16年,“邊備修飭,薊門安然”。在繁忙的軍務之中,他還抽空寫作他的軍事著作和詩文。他的第二部軍事著作題為《練兵實紀》,刊印於1571年。9年之後又刊印了他的詩文集《止止堂集》。
戚繼光在40多年的戎馬生涯中,“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或在東南沿海掃滅倭寇,廓清海疆;或在北方練兵禦邊,使薊門安然。和戚繼光同時代的武人,沒有人能夠建立如此輝煌的功業。為此,他得到了武官所能得到的各種榮譽。即以官位而論,身居總兵,也已登峰造極。因為明朝的成例不允許一個武人握有一省以上的兵權,即使再有升遷,也不過是增加官俸和官銜。
戚繼光的成功,固然是其個人才能使然。但不可忽視的是,他前後得到了福建巡撫譚綸(後調任兵部尚書)、首輔張居正這兩位大員的傾心支持。在一個因人成事的時代,後一點可能更為重要。戚繼光晚年的不得誌,也完全與張居正的失勢相關。戚繼光的長處,在於他沒有把這些人事上的優勢當成投機取巧和升官發財的本錢,而隻是作為建立新軍和保衛國家的手段。
戚繼光死去以前,他的妻子就已經離開了他。他以前統率10萬大軍,素以慷慨著稱,對朋友尤為豪爽。他不事私蓄,在被斥退以後,竟至一貧如洗,甚至醫藥不備。英雄末路,使當時和後世的同情者無不扼腕歎息。鄭成功
鄭成功是中國古代第一位抗擊外國侵略者取得完全成功的英雄。他的父親鄭芝龍,先是海商武裝集團的首領,後被明朝政府招撫,當了明朝的官;生母是日本人。鄭成功7歲從日本回國,15歲考中秀才,21歲隨父到南京,進太學讀書。不久,南京弘光政權垮台,鄭芝龍等人擁唐王朱聿鍵即位福州,改元隆武。鄭成功在隨父進見隆武帝時,得到隆武帝的賞識,賜姓朱,更名成功,因而被人稱為“國姓爺”。他一生主要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抗清鬥爭,二是收複台灣。
隆武帝在福州建立政權之後,他手下的大臣黃道周是個真心抗清的人,一心想幫助隆武帝出師北伐,但是掌握兵權的鄭芝龍卻心懷二意,準備投降。他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撤掉了仙霞關守兵,不做戰備,清軍得以長驅直入,隆武帝被俘自殺。同一年,清軍到達泉州,招降鄭芝龍,鄭成功勸父“當三思而行”,但鄭芝龍卻視為“稚子妄談,不知天時地勢”,終於率部投降。鄭成功眼見父親執迷不悟,氣憤之下,就單獨跑到南澳島,招募了幾千人馬,堅決抗清。清王朝知道鄭成功是個能幹的將材,幾次三番派人誘降,都被鄭成功拒絕。清將又派他弟弟帶了鄭芝龍的信勸他投降。他弟弟說:“你如果再不投降,隻怕父親的性命難保。”鄭成功堅決不動搖,寫了一封回信,跟鄭芝龍決絕。
鄭芝龍降清後,不久就被清軍挾製北上。與此同時,鄭成功母親也受辱自殺。所有這些都更加激發了鄭成功的抗清決心。不久,鄭成功在福建安平誓師起兵,仍用唐王隆武年號,自稱“招討大將軍”。起兵之後,轉戰福建、廣東、浙江沿海,在金門、廈門地區建立起抗清基地,改中左所(廈門)為思明州,設“六官”理事,分所部為72鎮,以示自己不受招撫和“複明”的決心。鄭成功年少,有文武才,引起各方麵抗清力量的重視和歸附,力量迅速發展。1649年,改用永曆年號,桂王朱由榔封鄭成功為延平公,1653年進封延平郡王。鄭成功的軍事力量對清政府在東南地區的統治和消滅南明政權的計劃是嚴重威脅。清政府在軍事進剿屢屢受挫之後,曾對鄭成功多次招降,答應赦罪授官,封海澄公,授靖海將軍,均遭鄭成功拒絕。清政府招降不成,把鄭芝龍由軟禁而投進監獄,讓鄭芝龍告訴鄭成功說,如果不降就把他的親屬全部殺掉。鄭成功大義滅親,反清複明的決心終不為之所動,複信鄭芝龍說:“兒昔者再三苦諫而吾父不聽,今事已差池,言之何益!設有不幸,兒當縞素複仇,以結忠孝之局而已!”
經過鄭成功的經營,他的部隊發展到了數十萬人。盡管如此,偏於一隅的永曆政權在做過了一些抗清的努力後,終究抵擋不住清兵的圍剿,被迫敗走廈門。
鄭成功返回廈門後,又以餘部多次打敗清軍的進攻。清政府認識到鄭成功並不是馬上可以消滅的,為了限製鄭成功的發展,創造最後消滅他的條件,發布“遷界令”,“步濱海居民入內地,增兵守邊”。鄭成功也認識到“進取不易”,於是決定驅逐荷蘭殖民者,退守台灣作為抗清基地。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領土。1624年,荷蘭殖民者用謊言和15匹粗布騙取了台灣大部分土地,成為獨霸台灣的殖民者。收複台灣,維護祖國領土完整,把台灣同胞從侵略者的鐵蹄下解放出來,符合全國人民的利益,也是鄭成功的夙願。
鄭成功回師廈門以後,即令修葺船隻,謀劃出征。經過一段緊張的物質準備和軍事部署,在摸清了荷蘭殖民者的底細後,1661年3月,鄭成功親率戰船100多艘、將領100多員,水陸大軍25萬人,從金門料羅灣出發,揮師東征,開始了彪炳史冊的偉大事業。
鄭成功帶領部隊,以大無畏的氣概,首先出其不意地收複了赤嵌城。收複赤嵌城之後,鄭成功即向荷蘭侵略者的最重要據點台灣城發起進攻。鄭成功考慮到“以台灣孤城無援,攻打未免殺傷”,決定用圍困的辦法等待其自降。但侵略者並不甘心自己的失敗,采取各種手段,提出諸如“每年照例貢納白銀若幹萬及土產貨物”等種種荒謬條件,拖延“談判”時間,以待援兵。鄭成功為了祖國的領土完整,維護祖國的尊嚴,命令中國討伐軍立即向侵略者發起攻擊。經過幾個月的戰鬥,侵略者戰餓而死者達1600多人,不得不無條件投降。至此,被侵略者奴役達38年之久的美麗富饒的寶島台灣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鄭成功收複台灣得到了台灣人民的積極支援。台灣高山族和漢族人民聽到祖國軍隊到來,“聞風歸附者接踵而至”,並有人拿起船槳和棍棒,奪取敵人的戰刀,配合討伐軍作戰。收複之後,鄭成功極為重視民族政策,明文規定,不準“混侵土民及百姓現耕物業”,並親巡各地,安撫高山族同胞,保護高山族利益,教習牛犁耕耙之法,五穀割獲之方,幫助高山族人民發展生產。同時,實行寓兵於農的政策,並獎勵農桑。所有這些,都為台灣的開發和人民生活的安定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