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還有陸柬之、孫過庭、李邕和張旭等,都是唐代前期的大書法家。他們有的擅長楷書,有的擅長行書,有的擅長草書,在繼承前輩書法藝術的基礎上,都有所創造。

張旭,喜歡喝酒。他喝酒喝得大醉,常常大喊大叫,然後揮筆疾書,甚至用頭部沾上墨寫字。他酒醒以後,看了自己寫的字,看得入了神,但如果再寫就寫不到原來那麼好了。所以人們稱他為“張顛”。

張旭曾經在常熟縣當過小官。一次,縣裏有位老人拿了一份文書來,請求張旭給他寫幾句判詞。無緣無故叫寫判詞,張旭不寫。過了一天,這位老人又來了。張旭認為老人是沒事找事,還是不願意寫,老人說:“我看了你寫的字,非常喜歡,所以想請你寫幾句判詞,好拿回家去把它珍藏起來。”張旭一聽老人是個書法愛好者,忙問他家裏收藏了些什麼好作品。老人回去把他父親收藏的書法作品拿給張旭看。張旭一看,簡直是天下神奇的筆法啊!他非常高興,就懇請老人把這些珍品留了下來,自己日夜揣摩臨寫,把這些奇妙的筆法都學到了手,使自己的書法藝術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後來,唐文宗把李白的詩、裴旻的劍法和張旭的草書,稱為唐代“三絕”(當時也有人把裴旻的劍法、張旭的草書和吳道子的畫稱作“三絕”)。杜甫曾經寫過一首《飲中八仙歌》的詩,其中三句就是描寫張旭那種狂放不羈、揮毫落筆的氣勢:“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

張旭寫字,特別善於學習。他不但善於學習前人的長處,並且還善於從生活中學習。有一次,他在路上看見兩個挑擔子的人因為爭道吵了起來。兩人互相廝打,扭住對方不放,形成了一個絕妙的畫麵。張旭一看,覺得他們的姿勢很好,就把他們扭打的動作融入草書字體的結構中去。還有一次,他看大舞蹈家孫大娘舞劍,看到她那優美的舞姿,驚心動魄的氣勢,張旭看得都呆住了。於是他又把這舞蹈的神韻,吸收到了書法當中。

張旭以草書著稱,還精於楷體。他寫的不是一般的草書,被稱為“狂草”。什麼叫“狂草”呢?就是寫的字筆勢放縱,連綿回繞,字形變化繁多,可又很有章法。他們往往用書法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大文學家韓愈曾經在一篇文章裏說:張旭善草書,他的喜怒、憂傷、悲痛、愉快、怨恨、思慕、不平等等,凡屬內心有所感的,必定在書法中抒發出來。張旭和懷素(“狂草”書法家)把草書推入了一個新的境界,對書法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懷素

唐代大書法家懷素,俗姓錢,湖南零陵人。他是書法史上領一代風騷的草書家,與唐代另一草書家張旭齊名,人稱“張顛素狂”或“顛張醉素”。所謂“醉素”,緣由這位出家人嗜酒成性,醉後“萆聖欲成狂便發”,敢從破體變風姿,字字筆走龍蛇,“風驟雨旋”,筆下氣勢磅礴,著實給人以“劍氣淩雲”的豪邁感。懷素的草書用筆圓勁,“使轉如環”,所學對象不拘一格——大自然、長輩、再傳弟子,甚至在公孫大娘的舞劍中也能穎悟筆法,此種精神,正是這位大書家成大器的奧秘所在。

據《高僧傳》記載,懷素的曾祖父錢嶽,唐高宗時做過緯州曲沃縣令,祖父錢徽任延州廣武縣令,父親錢強做過左衛長史。懷素的伯祖父釋惠融也是一個書法家,他學歐陽詢的書法幾乎可以亂真,所以後來鄉中稱他們為“大錢師,小錢師”。懷素生得眉清目秀,自幼聰明好學,做事少年老成,10歲時“忽發出家之意”,他的父母聽說後極為驚慌,百般阻撓,終於說不過他,讓他進入了佛門。當了和尚後,他改字藏真,史稱“零陵僧”或“釋長沙”。

懷素很小就學習書法,因為家裏窮,買不起紙,隻好在寺裏的牆上、衣帛上、器皿上練字。他還在故裏種了一萬多株芭蕉,剪其葉以供揮灑。後來又做了一塊漆盤和一塊漆板,寫了擦,擦了寫,以致把盤、板都寫穿了。正是因為懷素“棄筆成塚,盤板皆穿”的勤學苦練精神,後人才評價他“有筆如山墨作溪”。

懷素草書的名氣,在青少年時代已經遠近聞名。當時有位朱逵處士,聽說少年和尚草書有名,特從遠處趕來衡陽,拜訪懷素,並贈詩道:“衡陽客舍來相訪,連飲百杯神轉王。”“筆下唯看激電流,字成隻畏盤龍走。怪狀崩騰若轉蓬,飛絲曆亂如回風。……於今年少尚如此,曆睹遠代無倫比……”永州太守王邕也親自登堂拜望懷素,並贈詩道賀。

懷素不光擅長書法,還會作詩,與李白、杜甫、蘇渙等詩人都有交往。由於他才華橫溢,留下了不少士林佳話。

唐肅宗乾元二年,懷素22歲。這年李白已59歲,在巫峽遇赦後,從長流夜郎乘舟回江陵。在南遊洞庭瀟湘一帶時,被懷素找到求詩,兩人於是成為忘年之交。李白精神十分振奮,當即寫了一首《草書歌行》讚揚他:“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墨池飛出北溟魚,筆鋒殺盡中山兔。……起來向壁不停手,一行數字大如鬥。恍恍如聞神鬼驚,寸寸隻見龍蛇走。左盤右蹙如驚電,狀同楚漢相攻戰。湖南七郡凡幾家,家家屏障書題遍。王逸少,張伯英,古來幾許浪得名。張顛老死不足數,我師此義不師古。古來萬事貴人生,何必要公孫大娘渾脫舞。”這使懷素大為高興。

有一天,懷素看見幾塊浮雲,像棉花團似的一朵朵分散著,映照著溫和的陽光,雲塊的四周射出金色的光輝,太陽已被浮雲遮蔽住了,不禁令他憶起“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的李白詩句。一會兒這些積雲又很快地消散了,它們又成為扁球狀的雲塊,雲塊間露出碧藍色的天幕,遠遠望去這些白雲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一會兒像奔馬,一會兒像雄獅,像大鵬,有的像奇峰。忽然烏雲密布,雷電齊鳴,風雨大作。這時候他恍然想起一個“悟”字,我何嚐不可把這些夏雲隨風的變化運用於狂草之中呢!從此懷素的狂草,有了一個飛躍,衝破了王羲之、王獻之受章萆的影響束縛,創造性地形成了他自己的狂萆風貌。

與張旭一樣,懷素在看了公孫劍器舞後,大受啟發。由此他的狂草在畫形分布、筆勢往複中增強了高昂回翔之態;在結體上也加強輕重曲折、順逆頓挫的節奏感。因此他的名氣越來越大。

懷素40歲至京兆,向顏真卿求教筆法,並請作序以“冠諸篇首”。懷素是通過顏氏而學到張旭筆法的。張旭曾舉出“十二筆意”授給顏真卿,顏真卿把“十二筆意”即“平謂橫、直謂縱、均謂間、密謂際”等傳授給懷素,又問懷素道:“你的草書除了老師傳授外,自己有否獲得感受?”懷素道:“貧僧有一天傍晚,曾長時間地觀察夏雲的姿態。我發現雲朵隨著風勢的轉化而變化莫測,或如奇峰突起,或如蛟龍翻騰,或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或如大鵬展翅,平原走馬,不勝枚舉,美妙無窮。”顏真卿說:“你的‘夏雲多奇峰’的體會,是我聞所未聞的,增加我的見識,‘草聖’的淵妙,代不乏人,今天有你在,後繼有人了。”

懷素留下的草書有:《四十二章經》、《千字文》、《自敘帖》、《苦筍帖》、《聖母帖》、《論書帖》、《去夏帖》、《貧道帖》、《逐鹿帖》、《酒狂帖》、《食魚帖》、《客舍帖》、《別本六帖》、《藏真帖》、《七帖》、《高座帖》、《北亭草筆》等。吳道子

吳道子,又名道玄。陽翟(今河南禹縣)人。我國唐代傑出的畫家,他以卓絕的繪畫成就被後人稱為“畫聖”。

吳道子出身於貧苦人家,自幼窮困孤苦。但是處於逆境當中的吳道子少有壯誌,好學不懈,特別喜歡畫畫。他的才華被同樣愛好藝術的官員韋嗣立賞識,收他做手下的當差,從此吳道子有機會跟隨韋嗣立來到四川,四蜀綺麗的風光、雄奇的山水,啟迪著他的創作才華。吳道子不拘泥於古法,大膽探索,終於自成一家,創出了山水之體。

後來吳道子擔任兗州瑕邱尉,繁瑣的公務使吳道子無法安心作畫,於是他決定棄官而去。20歲時,吳道子來到東都洛陽,專心從事繪畫藝術。他向張旭、賀知章學習書法,他的同學中有後來被尊為“塑聖”的著名雕塑家楊惠子。由於對繪畫的癡迷,吳道子後來幹脆放棄書法,一心撲在繪畫上。

正因為對繪畫藝術的鍾愛,吳道子作畫充滿了激情。他作畫時意守丹田,全神貫注,胸有成竹,心中早有了全幅畫的構思,因此無論他畫多大的畫像,無論落筆是從頭開始,還是從手開始,或是從腳開始,都能畫出惟妙惟肖的作品來。吳道子為當時很多寺院畫了壁畫,一時間聲譽溢於四方。

唐玄宗李隆基是位頗知風雅的皇帝,他本人就精通音律,也善書畫。他聽聞吳道子的大名,於是就把他召入長安(今陝西西安),讓他專為宮廷作畫。入宮以後,隨著身份、地位的提高,吳道子有機會隨皇帝巡遊四方,而且可以結交各地名流,瀏覽四方古跡。這對開闊吳道子的眼界、形成他的畫風有重要作用。

吳道子還善於從生活中尋找藝術靈感。他曾看過當時著名劍術名家裴曼將軍舞劍,裴將軍瀟灑自如、行雲流水般的劍舞讓吳道子深受啟發。他觀後心潮澎湃,援筆繪畫,所畫之作如有神助,栩栩如生。

吳道子的繪畫技藝突破了前人的技法。他所畫的人物、佛像,雖然不是絲縷必備,但是神韻卻很充足。吳道子善於運用線條的飄動變化和力量,來表現人物靈活多姿的形象。他畫的人物,衣角飄飄,盈盈若舞,形成了“吳帶當風”的獨特風格。這種逼真的繪畫效果使得他的畫名噪一時,被稱作“吳家樣”。吳道子繪畫不僅講求逼真,而且講求傳神。

吳道子的繪畫技藝,在當時就廣為人知。每當他在寺中作畫,圍觀的人就裏三層、外三層,像牆一樣圍住他。吳道子畫佛像頭頂的圓光,不用思慮,信手一揮,一個圓弧就出現了,令圍觀的人歎為觀止。吳道子具有豐富的想像力,即使人物千百,他也能畫得毫不雷同。這一切,都得益於他繪畫方麵的天賦,更重要的是平時的苦練。吳道子的畫和張旭的草書、裴曼的劍術,被譽為當時的“三絕”。

天寶年間,吳道子被派往四川繪嘉陵江景色。這次故地重遊,吳道子心情舒暢無比,兩岸青山綠水,一一收於眼底。回到京城後,吳道子在大殿上展開長卷,將川江三百裏勝景,一日之間就畫好了。唐玄宗看後稱讚不絕,他說別的畫家要幾個月完成的事,吳道子一天就可以做完。吳道子高超的山水、人物畫技藝為他贏得了“畫聖”的美譽。他的同學楊惠子本來在繪畫上也很有成就,但看到吳道子的畫後自歎不如,從此放棄繪畫,專攻雕塑,終成一代“塑聖”。在當時的畫壇,吳道子享有極高的聲譽,後輩畫師紛紛奉他為師,一時間弟子成群,影響深遠。

“安史之亂”後,唐王朝由盛轉衰,此時已近垂暮之年的吳道子晚景也很冷落,不久他就在孤寂無聞中溘然去世。然而他所創立的繪畫技法對後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不僅在中國,而且對朝鮮、日本的畫壇影響都是不可磨滅的。他的著名作品《送子天王圖》、《高僧圖》、《地獄圖》等是價值連城的稀世之寶。顏真卿

顏真卿是唐代傑出的書法家。他剛正秉直,曾高舉義旗,抗擊安、史叛軍,後來為維護大唐的統一,堅貞不屈,英勇就義,其事跡被後人所稱頌。他的書法端莊雄偉、氣勢宏大,展示著盛唐的時代風格,被後人尊稱為“顏體”,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書學在唐代為鼎盛時期,隻要說到楷書,人們言必稱虞、歐、褚、顏。顏真卿即是其中最富革新精神的大書法家。顏真卿,字清臣,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他出身名門,是著名學者顏師古的五世孫。顏真卿為人篤實耿直,向以義烈聞名於官場,曾為四朝元老,宦海浮沉,不以為意,後奉命招撫謀反的淮西節度使李希烈,為李所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