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世貞《藝苑卮言》說:“宋人易摹,元人難摹;元人猶可學,獨元鎮不可學也。”倪雲林的山水,具優美的意境,表現出一種逸氣,使人有“不期而至,清風故人”之感。不從他所處的曆史背景和其生活經曆來考察、探討他的作品,他那蘊含著深情厚誼的皺紋點子,單憑功力是不易摹擬得來的。他是無錫人,屬於被元代貴族列為最低一等的“南人”。他有感於故國河山支離別屬,他的憤世嫉俗和民族意識表現在作品裏,就出現了蕭條澹泊、寂寞荒寒的意境。清朝的惲南田說:“元人幽亭秀水,自在化工之外,有一種靈氣。惟其品若天際冥鴻,故出筆便如哀弦急管,聲情並集,非大地歡樂場中可得而擬議者也。”這可說對倪畫的評論。他畫山水極少畫人物。明初的元傑題其《溪山圖》詩說:“不言世上無人物,眼底無人欲畫難。”這兩句詩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雲林的作品。
雲林的畫,至今存世仍不少。但總是這樣的一種麵目:在平坡之上,長著一叢雜樹;遠處,是一層一層的遠山;偶爾或加上一個亭子。竹,或竹石,也是他愛畫的題材。
倪雲林有一代表作——《玉峰寫生》,前景描寫板橋被大水衝斷,漂浮的小舟隱蔽在蘆葦中;中層畫山坡雜樹和岸旁臥柳;遠景是淡淡的層巒遠山。這是非常具有現實感的山水創作,令人感到如入生靈塗炭的“無人區”。他在畫麵左上角題了悲憤的詩句:“開圖別有滄桑處,隻覺含墨詠不成。”這正是關懷國家興亡的潛意識的反映。他的畫,多數是不設色,不蓋圖章,又不加人物,人家問他是什麼意思,他說:“今世那複有人?”他這種憤世嫉俗和民族意識的觀念,洋溢於他的畫麵。
雲林的另一幅具有代表性的創作“圓石荒筠圖”(1369年作,原畫在日本),筆法老練、秀潤、有力,氣韻生動。他在畫上題記說這是他“因想象喬木秀石翳沒於荒筠草蔓之中”回意“寫意”的作品。他在這幅畫上還題了詩,後四句是:“壯心千裏馬,歸夢五湖波。圓石荒筠翳,風前悅高歌。”——從這樣的創作上看,雲林的作品,並不盡是所謂一片“荒涼”、“殘山剩水”的景象,而是含蓄著一脈新生的“靈氣”,悠悠不盡的生機。
讀了《雲林先生詩集》,使我們深切感受到時代的脈搏。例如:
“阿房遺址碧山垠,菹醢生民又幾秦!”(見《阿房宮》詩中)
“出師未久班師急,相國翻為敵人謀。”(見《擬賦嶽鄂王墓》詩中)
草莽莽秦漢陵闕,世代興亡,卻便似月影圓缺。……到如今世事難說,天地間不見一個英雄,不見一個豪傑!”(見《折桂令》詞中)
這些詩詞,字字血淚,有意氣、有情操、有理想、有寄托,反映了元朝統治末期,漢民族的故國之思。
雲林不僅是一位繪畫大師,而且是卓有成就的詩人和書法家。他的畫非常簡潔精練而含蓄,富有藝術的獨創風格,被公認為“逸品”,詩詞清雋秀麗,瀟灑穎脫,在元代詩壇上與楊維楨、王冕齊名。書法類似晉唐的“經生體”,古雅秀媚,影響著明清以來的許多書畫家。可貴的是他把詩書與繪畫和諧地結合在一起,交互闡發,相得益彰,無愧為中國繪畫史上的一代宗師。吳鎮
浙江嘉善縣魏塘鎮,有一條花園弄,因花園多而得名。如今弄內花園幾乎沒有一點痕跡了,但還有一座庵。此庵是為了紀念元代四大畫家之一的梅花道人而留下的。
梅花道人即吳鎮,南宋滅亡的第二年,他出生在這裏。少年時,因家境貧寒,輟學在家,自學詩書,習字繪畫,非常用功。可是他有一個怪脾氣,喜歡與賣卜者及貧僧窮道結交,而不願與紈絝子弟來往。
一次,家裏人勸他:“對門盛大人能書善畫,整天門庭若市。你若學字畫,該去求教他才是。”
吳鎮搖搖頭說:“他隻知應酬名士,又不是什麼真正習字繪畫。我才不去呢!”
家裏人知道,即使有好字妙畫,隻有名人題字才能成名,勸他還是去一趟好。
吳鎮卻自豪地說:“功到自然成。不信,20年後再看吧!”
從此,吳鎮習字繪畫更勤了。他找到一幅宋人董源、巨然的《秋原山水圖》,如獲至寶,天天看呀,臨摹呀,逐漸心領神會,掌握了畫畫的技巧。
這一年是大比之年,在家人再三勸說下,他終於答應上京趕考了。可是,他一出家門,竟隻顧遊覽山川名勝,廣交文人朋友,從鬆江的醉白池到鎮江的金山寺,從蘇州的玄妙觀到湖州的道場山,從苕溪兩岸到杭州孤山,一路上靠賣些字畫度日。年複一年,離家時尚是年輕人,回來時已經兩鬢斑白了。這時,他的詩、字、畫已很有名望,但其脾氣絲毫未改,凡有達官貴人請他作詩繪畫,他總是冷眼相待。而對那些貧民窮士,卻是有求必應。有時還將自己的得意之作取出,任人挑選,慷慨相贈。
當年過半百的吳鎮回到魏塘時,家人皆已亡故,故居也隻剩下斷牆殘壁。於是,他就在舊基上重建了三間陋室,在屋的四周種上梅花。他唯一的伴侶,就是一頭小黑騾。
一天,他坐在堂中飲酒作詩,見門前的一枝梅花分生五叉,枝上朵朵花兒綻開,越看越喜愛,覺得梅花的性格就像自己的性格一樣,於是自號梅花道人,也稱梅花和尚。從此,他的字畫上就以這種別號代替了吳鎮的真姓名。鄉裏人也知道這裏住著一位一不念經、二不做道場的梅花道人。
每當魏塘的集日,吳鎮就牽過黑騾,將一個竹簍往它頸上一掛,簍裏放上幾幅字畫和盛油裝米的器皿,然後輕輕一拍,送它出門。小黑騾整天伴隨主人,已非常懂得主人的心思,待吳鎮裝好東西,就邁開四蹄,得得得得地走出院門,走過小橋,穿過花園弄,直到東門集市上才停住。趕集人見到黑騾上街,紛紛上來觀看。要求字畫的人,照例從簍裏取出,然後看看夾在裏麵的字條,按照梅花道人寫的所需要的物品,如數一一買好,放入簍內。接著,小黑騾就會搖頭擺尾,不聲不響地離開集市,得得得得地邁開四蹄,由原路回到梅花道人身旁。
元朝至正十四年,一天,魏塘集市上又聚集著一些想求梅花道人字畫的人,在等著小黑騾。可是,這天集市已過,還不見小黑騾的影子,大家都有一種不祥的預感,便相約到花園弄去看個究竟。果然,當人們來到梅花庵時,隻見小黑騾站在梅花道人的床邊,這位當代的名畫家已經與世長辭了。桌上,留著一張紙,上麵寫著“梅花和尚之塔”6個大字。眾鄉親將梅花道人埋在他自己屋旁,這6個字也就被鐫成墓碑。
700年過去了,那塊他親手寫的墓碑,還樹立在他的墓前。
梅花庵現在是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庵內至今還保存著梅花道人吳鎮的遺作八竹碑及草書《心經》呢。柳敬亭
故事發生在明朝。有個15歲的少年為“避仇流落江湖”,一日,他流浪到安徽敬亭山下,又困又乏,就躺下睡著了。朦朧中,少年似乎覺得有人在追趕他,又似乎感到母親在輕撫他的雙頰,他頓時驚醒,卻原來是幾枝柳條隨風飄拂著他的臉,再細看周圍,是滿眼的綠柳。他突發奇想:“為擺脫仇人的追捕,我何不更名改姓呢?就姓這遍地柳樹的柳吧。”於是,少年慨然長歎一聲:“咳,從今天開始我改姓柳了,號就叫敬亭山的敬亭吧!”後來,這個改名叫柳敬亭的少年為了謀生,向藝人學習說書技藝,再後來,他成了著名的說書藝人。
柳敬亭,本姓曹,名逢春,江蘇蘇北泰州人,生於明神宗萬曆十五年(1587年),18歲學習說書,先後到過揚州、蘇州、杭州、南京、北京等地。擅長說《隋唐》、《水滸》等,有很高的聲望。曾同明末複社中的人相往來,後為左良玉幕客,明亡後,隨清漕運總督蔡士英北上。
柳敬亭的說書生涯開始於江北的一個叫盱眙)的小鎮(今江蘇省)。那時他從家鄉逃出來已有三年。盱眙這地方雖小,但還算熱鬧,當時已有藝人在這裏說書,柳敬亭對此很感興趣,隻要有藝人作場獻藝,他都要在旁邊聚精會神地聽,專心致誌地看,並用心揣摩書中人物的刻畫及藝人的表演。看的時間長了,他也能照貓畫虎地說上一兩段。對說書藝術的愛好,也是為了生存而謀得一技術之長,柳敬亭暗下決心做個說書藝人。
開始時,柳敬亭隻是自己偷偷地練,自己說給自己聽,到後來,他就硬著頭皮到市麵上去說,沒想到竟贏得了許多聽眾。他說書不僅繪聲繪色,更主要的是內容新穎不落俗套。
初步的成功使他有了信心,因而越說越好,但他已不滿足盱眙這個小地方了,他渴望有名師指點。於是,他跨過長江,到了江南。在這裏,他邂逅了一位老先生名叫莫後光。
莫後光是雲間(今江蘇鬆江)的一個儒者,他雖然不是說書藝人,但卻對說書藝術有獨到的見解,對說書理論有較深的研究。興趣來了也能說段《西遊記》、《水滸傳》之類。有一次他無意間聽柳敬亭說書,被他妙趣橫生、新鮮別致的表演所吸引。莫後光暗忖:“這個後生是個難得的說書人才,孺子可教啊。”於是就主動收了柳敬亭這個學生。柳敬亭運氣不錯,他能結識莫老先生,也實在是他一生中的重大轉折。
莫後光諄諄告誡柳敬亭:如果想把說書技藝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首先要熟悉各地的方言、風俗、習慣,並要對它們進行認真觀察,細心揣摩。其次是把觀察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研究,選擇適用的,扔掉不適用的,選好題材。
說書藝人最重要的是如何把故事說得動聽吸引人。說書技藝多種多樣,有時可以從容鋪敘,一路引來,直達勝境;有時可以說得簡捷明快,穿插恰到好處;有時則不妨故意露出點破綻,讓聽眾恍恍惚惚,直盼最後結局。總體說來,說書要掌握輕重、緩急,件件事都有交待,使聽眾首尾了然,歡喜讚歎而去。
莫後光還教導柳敬亭,說書藝人最理想的境界應達到:獻藝時要忘記自己的事,忘記自己的貌,忘記座上的賓客,忘記時在今日,忘記自己姓甚名誰,做到我即古人,古人即我,古人笑,我也笑,古人哭,我也哭。要和書中人物打成一片,使聽眾也忘記自己是誰,忘記是在書場聽書,也和書中人物打成一片。
柳敬亭是個異常聰明的人,老師的教誨,他一一記住,又經過勤學苦練,他的說書技藝有了明顯的提高。但老先生唯恐柳敬亭滿足現狀,達不到藝術上的最高增界,就經常批評他,找他的毛病,令他不斷改進,終於使柳敬亭的說書技藝達到了精湛圓熟出神入化的境界。
告別了恩師,柳敬亭先到揚州發展,以後又到過蘇州、杭州等地,最後落腳南京。在南京他有了一個固定的說書場所,聽眾如雲。當地的公卿顯宦們也爭相邀請他應堂會,人多時還要預先排隊。
有記載說,柳敬亭“長身方額,麵著黑子,須眉蒼然,詞辯鋒出。”“居常喜著火浣布,醉後頻欹綠絲幘。”百姓們親切地稱柳敬亭為柳麻子,說他雖麻子臉黧黑,但口眼波俏,眼目流麗,衣服整潔,不為人討厭。清末揚州畫家王素臨本柳敬亭畫像的形象是:手執一把折扇,頭上帶一方巾,白發飄然,一身明人裝束。
柳敬亭說書技藝精湛。無論是什麼樣的書,一到了他的嘴裏定能被說得活靈活現。他最拿手的是《西漢演義》、《隋唐演義》、《三國演義》、《水滸傳》、《說嶽全傳》等。
在《水滸傳》中,柳敬亭為武鬆塑造了一個全新的英雄形象,他憑借豐富想像力作出合乎情理的誇張,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十分注意烘托武鬆這一主角的戲劇性,時常高潮迭起,張岱形容柳敬亭說書是“叱吒叫喊,洶洶崩屋。武鬆到店沽酒,店內無人,驀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甓皆甕甕有聲。閑中著色,細微至此”。柳敬亭把自己變成了武鬆,使整個情感都融人到了情景之中,書場上一片“縱橫撼動,聲震屋瓦,俯仰離合,皆出己意”。
柳敬亭說書灰諧幽默,妙趣橫生。表現人物十分生動,“以滑稽說古人事,掉頭搖舌,灰諧雜出”。如說三國《當陽長板坡》一回,當說到張飛大吼一聲,嚇退曹軍時,柳敬亭右手拿矛,指著聽眾張大嘴巴,半天不說一字也不閉上。有的聽眾問他這是為什麼?柳敬亭幽默地說:“張飛大吼一聲就把曹營的人馬全部嚇退了,如果我真的學張飛大吼,那你們在座的人還不從座位上掉下來。”
柳敬亭說英雄好漢時就“危坐掀髯,音節頓挫”,說到戰鬥場麵就“吒叱作戰之聲”,把疆場上兩軍戰鬥描述得淋漓盡致,大家說他“英雄盜賊最傳神”。當說到閨閣兒女脂粉香時,他又能把小兒女們的切切私語,一顰一笑,嚶嚶啜泣之情,表現得溫柔細膩,生動感人。
柳敬亭說書“能令千古事長新,一往從何辨假真”,達到了出神入化、隨心所欲的最高境界。正如當時詩人朱一是《聽柳敬亭詞話》詩雲:“突兀一聲震雲霄,明珠萬斟錯落搖。似斷忽續勢縹緲,才歌轉泣氣蕭條。簷下猝聽風雨人,眼前又睹鬼泣立。蕩蕩波濤瀚海迥,林林兵甲昆陽集。座客驚聞色無生,欲為讚歎詞莫吐。”明末遺老閻爾梅對柳敬亭的說書技藝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在詩中寫道:“發言近俚人人情,吐音悲壯轉舌輕。唇帶血香目瞪棱,精華射注九光燈。獅吼深崖蛟舞潭,江北一聲徹江南。忽聞田間父老籌桑麻,村社雞豚酒簾斜。忽聞三峽湍迥十二二峰,峰嵐明滅亂流中。忽如六月雨驟四滂沱,傾簷破地能漩渦。忽如他鄉嫠婦哭鬆墳,忽如秋霄天狗叫長空,忽如華陰土拭太阿鋒,忽如嫖姚伐鼓賀蘭山,忽聞王嬙琵琶弄蕭關。忽如重疃臨陣叱樓煩,弓不敢張馬倒翻。忽如越石吹笳向北鬥,胡兒垂涕連營走。忽如西江老禪逗消息,一喝百丈聾三日,亦有忠臣孝子抑鬱無聊之啾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