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半堂:木質金箔罩漆的三尖刀、馬蹄刀、偃月刀、象鼻刀。各一對。藍雲緞繡花幡、傘各6把。
第三半堂:木質金箔罩漆的“八寶槍”8對:金輪槍、金螺槍、金傘槍、金蓋槍、金花槍、金罐槍、金魚槍、金長槍。各一對。白雲緞繡花幡、傘各6把。
第四半堂:木質金箔罩漆的金立瓜、金鉞斧、金兵拳、金指掌、金臥瓜、金皮塑、金督。各一對。青雲緞繡花幡、傘各6把。
第五半堂:紫雲緞繡花幡、傘各6把。
官鼓大樂一班,計13名:拉號一對;官鼓4麵;嗩呐、海笛、笙各一對;跟鑼一麵(指揮)。俱頭戴去纓的清製青官帽,身穿綠駕衣,係繡著藍壽字的白褡帛,足穿青布靴。紅雲緞大座傘一柄,由1人擎舉,2人牽黃綢“拉幌”。清音鑼鼓1班。計9名:2人抬堂鼓一麵;1人敲打;4笛、2笙、1小鑼、1皮鼓指揮。是為“九福班”。古典宮殿頂蓋、敞門、須彌座,8人抬的彩活影亭一座,內懸楊氏畫像一幅。抬夫一律頭戴清製官帽,身穿白孝袍。影亭後邊是兩名執事夫舉著名伶郝壽臣送的一對花圈(其它花圈均在殯列前邊,掛在匾額亭的背後,隻有郝氏送的花圈放在此處)。又,紅雲緞大座傘1柄,1人擎舉,2人牽黃綢“拉幌”(表示為影亭、領魂轎張傘,實際上是為把二者隔開,以利觀瞻)。掛著綠呢圍子、青紗簾的魂轎一乘,內供楊氏靈牌,由8名穿孝的轎夫抬舁而行。又,紅雲緞大座傘1柄,1人擎舉,2人牽黃綢“拉幌”。龍泉寺孤兒院音樂隊以笙、管、笛、九音鑼、鉿、鼓合奏哀樂。隊員均黑衣白孝帶。紙紮靈人(仆役)4對:戴禮帽著長袍馬褂的男管家2名;戴禮帽、著長袍青坎肩的聽差2名;身穿旗袍、梳髻的中年女仆2名;戴帽頭,穿灰袍,青坎肩,提籃買菜的廚師2名。均由8名穿孝的執事夫擎舉而行。雍和宮的番經(喇嘛經)一班,計13人,俱穿黃袍、戴黃秋帽。徒手送殯。白雲觀的道經一班,計13人。俱藍袍,加披五彩錦緞的法衣,每對一色。鈴、嗡各一;鐺子兩對;鉿子一對;法鼓一對。鐵山寺的禪經(和尚經)一班,計13人,俱海青袍,加披紅緞繡花偏衫。以笙、管、笛、九音鑼、鉿、鼓吹奏佛曲梵樂。大白雪柳12對,由頭戴假抓髻,身穿白布印花小褂的男童擎舉而行。
執紼送殯的紳商各界,梨園同人,楊氏生前友好,逾300餘人,內有尚小雲、譚富英、高慶奎、高盛麟、周瑞安、尚富霞、葉龍章、馬富祿、孫毓堃、王永昌、趙硯奎、萬子和、丁永利、傅德威、王又荃、李洪春、何雅秋、楊寶忠、陳椿齡、郭寶麟等,還有梨園公會七行七科代表團200餘人。有的穿孝袍子,有的腰係孝帶,左胸佩戴白紙菊花一朵,簇擁在孝屬前後。“一撮毛”率領兩名青年徒弟,各身背大串白紙錢。其身後還有一洋車,滿載紙錢。路過廟宇、井台、橋梁、十字路口、路祭棚、茶桌等處,便高高揚起紙錢,表示打發“攔路鬼”,以便讓楊氏的陰魂順利通過。還有兩個挎燒紙筐子的,乃是沿途燒紙打發“外祟”的。另兩個人手提白布繃的拜墊,以便喪主隨時向外界拜謝時,跪而叩之。二位穿孝的近親攙扶著打幡的孝女榮桂,嗣孫續潛(即宗年)及乃婿劉硯芳,外孫劉宗楊、宗華,護靈櫬前導。
孝屬的後邊便是64名頭戴青氈荷葉帽、插著紅雉翎、身穿綠駕衣的杠夫,抬著一付五丈五尺長的巨杠,上扣一卷嶄新“百壽圖”的大官罩。由兩名穿孝的杠頭,以打響尺的形式指揮前進。四角還有拉著罩上黃綢的4名杠夫。他們俱向後拽,成為一順邊的形式。杠的兩側各有4名杠夫扛著紅、藍兩色的撥旗簇擁前行。杠後有25名執事夫組成的後扈(後擁),均手舉木質金箔罩漆的“金執事”(古代兵器模型)5人一排,共為五排,均以湖色綢子將金執事連綴起來,表示護靈。
楊氏為梨園公會的董事長,故該會由七行七科公推代表致祭。伴宿送庫時,各行、科公推代表各十人參加吊祭送聖;出殯之日則每行、科各加派代表6人,共計224人,於9時餘齊集楊宅,先行參靈後,再參加執紼。行至西珠市口當行商會門前的路祭棚,全體代表將楊氏遺像請至棚內靈座上致祭後,仍繼續執紼前行。劇場公會則每單位推舉代表3人,由劇場公會主席郝錦川率領,在虎坊橋京華印書局門前的路祭棚內致祭。內外行親友則在第一舞台前的路祭棚內致祭。每祭均設祭筵一桌,由主祭人上香、獻爵、焚帛,再由僧道誦經品咒,異常隆重。沿途各商號、住戶所設的茶桌、路祭桌約三百餘處,均由以榮桂為首的孝眷一一叩首致謝。大殯經由騾馬市大街、菜市口、丞相胡同,官菜園上街、自新路,過上清觀,而達龍泉寺。屆時,該寺兩序大眾均身披袈裟執香在山門前迎靈。這是對任何齋主死後來此停靈所未有過的禮儀。
因堪輿家勘測認為永定門外塋地因“方向不利”,當年不宜下葬,故暫厝陶然亭龍泉寺廟內,俟明年再卜吉告窆。常香玉
常香玉,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市)人,中共黨員。曾被選為第一、二、三、五、六、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是中國文聯榮譽委員,曾擔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河南省文聯副主席、河南省戲劇家協會主席、河南豫劇院院長、河南省戲曲學校校長、河南省文化廳顧問等職務;榮獲全國勞動模範、文化部榮譽獎、中國文聯優秀工作者等稱號。 9歲隨父張富仙學戲,10歲登台,13歲成名。原學豫西調,後在演出中廣泛吸收豫東調等各種豫劇唱腔以及京劇、評劇、秦腔等劇種的唱腔和表演藝術,獨創了常派真假混合聲演唱體係,形成豫劇中的一支主要流派。代表劇目有:《拷紅》、《白蛇傳》、《花木蘭》、《戰洪州》、《大祭樁》等。
演藝生涯
常香玉,豫劇表演藝術家,1923年9月15日出生在河南省鞏縣(今鞏義市)董溝。原名張妙玲。9歲隨父張福仙學戲,後拜翟彥身、周海水為師並隨義父姓改名為常香玉。其義父姓常,為人爽性豪放,最喜戲劇而最愛項羽之類。故將易妙玲之名改為常項羽,又覺此名不宜於女,故更之為香玉。玉者,高雅純潔、堅固之意,姓、名意義相聯係,表現了她對藝術的執著追求,要藝術之花常香不敗;為人處事,要有堅定的原則性,心靈純潔,堅貞如玉。初學小生、須生、武醜,後專演旦角。10歲登台,總彙於旦角。得王鎮南先生幫助,13歲主演六部《西廂》,名滿開封。她原習豫西調,後在演出中逐漸融豫東、祥符各調於一爐,並廣征博采,收各家各派及一些姊妹劇種之長,大膽創新,開豫劇唱腔改革之先河。後因病不能再演武戲,乃更加潛心鑽研青衣、花旦之表演藝術。日寇侵華,她首演抗日時裝戲《打土地》,顯示了她作為一位愛國藝人的民族氣節。
常香玉在演出中逐漸融合豫東、祥符各調,並吸收曲劇、墜子、山西梆子、河北梆子、京劇等一些唱腔,自成一體。1938年後鑽研青衣,花旦表演和說白的改革。1941年赴陝甘演出。1948年在西安創辦香玉劇社,致力於培養青年演員。1951年為支援抗美援朝,率劇社巡回西北、中南、華南各地演出,以演出收入捐獻“香玉劇社號”戰鬥機一架,有“愛國藝人”之譽。1952年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榮譽獎,同年出國演出。1994年6月榮獲“亞洲最佳藝人終身成就藝術獎”。1995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2004年6月1日逝世於鄭州。2004年7月7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於追授常香玉同誌“人民藝術家”榮譽稱號的決定》,追授常香玉大師“人民藝術家”榮譽稱號。
“常派”唱腔字正腔圓,運氣酣暢,韻味淳厚,格調新穎,以聲繪情、以情帶聲,多彩多姿,雅俗共賞,表演剛健清新、細膩大方,內涵深邃、性格鮮明,在表達人物內在的思想感情上,細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代表作有《花木蘭》、《拷紅》、《斷橋》、《大祭樁》、《人歡馬叫》、《紅燈記》等。
在藝術上廣泛吸收京劇、評劇、秦腔、河南曲劇以及墜子、大鼓等藝術之長,同時把風格不同的各種豫劇唱腔——豫東調、祥符調、沙河調等,融會於豫西調中,獨創新腔,成為豫劇中的一支主要流派,被譽為“豫劇皇後”。
活動年表
1952年11月14日,農曆壬辰年九月廿七日: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結束。
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在北京結束,在懷仁堂舉行閉幕式,由沈雁冰主持,周恩來總理到會發表了重要講話,周揚作題為“改革和發展民族戲曲藝術”的總結報告。
其中,周信芳在會上演出了《徐策跑城》。
周信芳、梅蘭芳、程硯秋、袁雪芬、常香玉、王瑤卿、蓋叫天等同時榮獲大會榮譽獎,馬彥祥為演員發獎。
武漢市楚劇團的楚劇《葛麻》獲獎。
1953年10月4日,農曆癸巳年八月廿七日:中國人民第三屆赴朝慰問團赴朝。
中國人民第三屆赴朝慰問團5000餘人離京赴朝,總團團長為賀龍,老舍為14人總團副團長,劉芝明任文藝工作團總團長,馬彥祥任文藝工作團副總團長。參加慰問團的北京市的藝術家有:梅蘭芳、洪深、陳沂、史東山、程硯秋(第一總分團副團長)、譚富英、裘盛戎、馬連良、新鳳霞、陳書舫、喻宜萱、王昆、張君秋、良小樓、白鳳鳴、關學曾、尹福來、顧榮甫、魏喜奎、王世臣、李憶蘭、邢韶英等;上海市的藝術家有:周信芳(任副總團長)、袁雪芬、丁是娥、石筱英;武漢高盛麟、陳鶴峰、王玉蓉、於宗琨、陳伯華;以及袁金凱、常香玉、丁果仙等。北京市文聯和北京市文藝處幹部江山、考誠分別擔任慰問團評劇團的協理員、輔導員赴朝協助工作與體驗生活。
在朝鮮前線,周信芳、梅蘭芳合演《打漁殺家》,周信芳、馬連良合演《群英會·借東風》,程硯秋演出《罵殿》、《三擊掌》,程硯秋、馬連良合演《審頭刺湯》、《法門寺》、《甘露寺》、《桑園會》等劇,慰問團成員在朝鮮受到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員的親切接見。
各藝術表演團體在朝經過兩個多月的慰問演出後,先行陸續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