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臨睡時溫服。
11.常用藥膳粥方
赤小豆粳米粥
【配方】赤小豆30克,粳米15克,白糖適量。
【製法】將赤小豆、粳米淘洗幹淨,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用小火煮成粥,入白糖調味。
【功效】清熱利濕解毒,用於癰腫初起,或膿瘡潰破。
【用法】作早餐或夜宵食用,可常食。
黃芪粥
【配方】黃芪10克,粳米50克,白糖適量。
【製法】將黃芪洗淨,切成片置鍋中,加水500毫升,用小火煎1小時,過濾取汁去渣。粳米淘洗後入鍋,加入黃芪汁液及適量清水煮成粥。粥熟後加白糖調味。
【功效】補中益氣,托毒排膿。用於癰瘡不潰,或瘍口不斂。
【用法】早、晚溫熱食用。
白芨粥
【配方】白芨粉10克,糯米50克,大棗2枚,蜂蜜適量。
【製法】將糯米洗淨,大棗去核,再入鍋加水煮粥,待粥將要好時加入白芨粉和蜂蜜稍煮即可食用。
【功效】益氣生肌。用於瘡癰久不收口。
【用法】每日早晚溫熱食用。
銀花蓮子粥
【配方】銀花20克,蓮子肉(不去心)50克,粳米50克。
【製法】先將銀花煎湯取汁,加適量水燒開,放入浸洗後的粳米、蓮子,用小火煎煮成粥即可。食用時可加適量冰糖調味。
【功效】清熱解毒,健脾和胃。
【用法】每日早晚溫熱服食。
長命粥
【配方】長命菜(即馬齒莧)90克,粳米60克,豬肉米30克,精鹽3克,麻油12克。
【製法】先將粳米淘洗幹淨,瀝盡水。再把采摘過的長命菜揀洗幹淨,切成碎段,炒鍋置火上,倒入麻油,加入豬肉末拌炒片刻,再加入長命菜、粳米、精鹽及清水適量,燒開後轉用小火熬煮成粥。
【功效】清熱解毒,散血消腫,可用於各期癰瘡。
【用法】每日早晚溫食。
【注意事項】本品性寒滑利,凡脾胃虛寒、腸滑便瀉者勿食。
12.常用保健茶
雙花茶
【配方】鮮金銀花50克(幹品用10克)。
【製法】將金銀花洗淨,瀝出水,放入茶壺內,用開水浸泡10分鍾即可。
【功效】清熱解毒,用於癰瘡腫毒。
【用法】代茶頻飲。
芙蓉花茶
【配方】鮮芙蓉花60克(幹花減半),冰糖15克。
【製法】將芙蓉花擇選後洗淨,放入砂鍋內煎煮10分鍾,加入冰糖,待溶化後即可飲用。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用於癰瘡紅腫熱痛。
【用法】代茶頻服,每日1劑。
雲香綠豆茶
【配方】雲香草25克,綠豆100克,白糖適量。
【製法】將雲香草、綠豆洗淨,放鍋中加水5碗煎成2碗,去渣取汁,加入白糖稍煮沸即成。
【功效】清熱涼血解毒。用於癰瘡紅腫疼痛。
【用法】分3次飲服,每日1劑。
苦瓜茶
【配方】鮮苦瓜1個,茶葉適量。
【製法】將苦瓜截斷去瓤,裝入茶葉,再接合,懸掛通風處陰幹。
【功效】清熱解毒暑,尤宜用於夏季所發癰腫瘡毒。
【用法】每次取6~9克,用開水衝泡或水煎,代茶頻飲。
13.常用敷法配方
陳小麥糊
【配方】陳小麥1000克,食醋適量。
【製法】陳小麥加清水浸泡3天,撈出後搗爛過濾去渣,靜置沉澱,清洗。將沉澱物曬幹,用文火炒至焦黃成塊狀時取出,研為細末後過篩、裝瓶備用。用時取藥末加醋適量調成糊膏。
【功效】消腫解毒排膿,用於癰腫成膿不潰或已潰膿出不暢。
【用法】敷於患處四周,中間留小孔排膿,每天更換1次,連敷3~4天。
蕎麥硫磺餅
【配方】蕎麥麵、硫磺各100克。
【製法】將硫磺研成末,與蕎麥麵混合,加井水和成麵餅,曬幹備用。用時將餅研碎,用水調成糊。
【功效】消腫排膿斂瘡,用於癰瘡不潰或已潰久不收口。
【用法】敷於患處,每日更換1次。
老蔥公英糊
【配方】老蔥白、鮮蒲公英、蜂蜜各1份。
【製法】將蔥白、蒲公英洗淨,切碎,搗爛如泥,加入蜂蜜攪勻。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排膿。
【用法】敷於患處,用紗布蓋好。每天更換1次,連敷3~4天。
葵仁油膏
【配方】向日葵子、清油適量。
【製法】將向日葵子去皮,把仁磨油,加清油適量,調成糊狀。
【功效】治療癰瘡。
【用法】塗敷患處。
百合泥
【配方】鮮百合適量。
【製法】將百合加少許細鹽,搗成泥。
【功效】可治癰瘡膿成,久不穿潰及天皰瘡等病。
【用法】外敷患處,每日1次。
效靈膏
【配方】生杏仁9克,大蔥白15克,輕粉0.5克,蜂蜜適量。
【製法】將生杏仁、大蔥白搗爛成泥,加輕粉,蜂蜜調製成膏。
【功效】消腫排膿,用於癰瘡初期或膿成未潰。
【用法】外敷患處。每天1次,連敷數天。
三、飲食禁忌
1.忌吃油膩及高糖食物
少食肥肉、油炸食品、糕點等。這類食物含有大量的脂肪,過食則使皮脂腺分泌增加,或分泌發生障礙,使細菌易於滋生繁殖,癰瘡難以治愈。中醫認為油膩食物最易生痰化熱,動火耗血,癰瘡病人食之使熱毒更熾,加重病情。癰瘡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並發症,更應注意嚴格限製糖類食物的攝入。
2.嚴格控製酒及辛辣食物的攝入
辛辣食物如辣椒、生薑、胡椒、生蔥、生蒜、芥末等,易使癰瘡邪毒走竄,加重病情。
3.忌食發物
忌食羊肉、狗肉、公雞肉、豬頭肉及蝦蟹等發物。中醫認為這些食物(發物)最易生風動血,風燥散血,使癰瘡因痰熱血燥,病情加重,不易愈合。也違反了本病為實熱陽證的食療原則。
4.注意藥物與膳食的禁忌
癰瘡病人在服用某些消炎藥時要注意膳食的配合,以免降低療效,甚至引起不良後果。如服紅黴素、四環素類藥前後,應忌食含鈣、鎂、鐵、鋁高的食物,如豆製品、骨頭湯、肝類、油條等,因金屬能與藥物結合降低或破壞其療效。
丹毒
一、臨床基本症狀
丹毒是由溶血性鏈球菌從皮膚和黏膜微小損傷處侵犯皮內網狀淋巴管而引起的炎症。好發於頭麵部及小腿。丹毒起病較快,常先有寒戰、高熱、頭痛等全身中毒症狀,繼而皮膚發紅,色澤鮮紅如丹,按之褪色,壓力除去後,紅色立即恢複。局部有燒灼感,疼痛較輕,但在頭皮上和麵部的丹毒,疼痛較重,紅疹向四周擴大,與正常皮膚界限明顯,有時可出現水泡,但很少化膿。體弱幼兒,臍部或外生殖器等部位所發生的丹毒,常伴有皮膚壞死。下肢丹毒容易複發,多次發作後皮膚變厚形成象皮腫。
二、食療保健處方
(一)預防保健
雖然丹毒是由於細菌侵犯皮膚和黏膜破損處而引起,但與機體皮膚的防禦能力降低亦有明顯的關係。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盡量避免皮膚、黏膜的損傷,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同時在飲食中要注意克服不良的飲食習慣,如偏嗜,過食辛辣,酗酒等;多吃一些富有營養的食品,以提高機體的抗感染能力。食品中肉魚禽蛋,糧穀啤酒等均屬酸性食物,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這類食物吃的較多,在酸性環境中,常會使皮膚的感受性亢進,使皮膚對外界傷害的防禦能力降低,易受細菌感染,而絕大部分蔬菜水果、豆類、乳類等呈堿性食物。故此,應盡量多吃一些新鮮蔬菜水果,如芹菜、小白菜、卷心菜、油菜、蘋果、梨等,以求得飲食的酸堿平衡,這會降低丹毒、癰瘡等皮膚感染性疾患的發病。
(二)治療處方
丹毒病人的飲食宜清淡易消化,急性期宜半流質飲食,多飲湯水,多吃些具有清熱解毒作用的食品。但亦要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相關食品、藥膳和其他食療措施。
1.主食的選擇
可選用粳米、小米、玉米、全小麥粉、赤小豆、綠豆等為主食。也可酌情吃些蕎麵、蓧麵、糯米、高粱米等。急性期可以赤小豆粥、綠豆粥為主食,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
2.肉食的選擇
丹毒在急性期應盡量限製肉類食品的攝入,病情較輕或病人體質較差者,可酌情選食一些不滋膩生熱助邪,或具有清熱消炎作用的品種,如豬瘦肉、鴿肉、牡蠣肉、蚌肉、蛤蜊肉、刀魚、泥鰍及蛋類、牛奶製品等。
3.蔬菜的選擇
宜多食些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殺菌作用的蔬菜,如馬蘭頭、菊花腦、芹菜、馬齒莧、綠豆芽、油菜、芫荽菜、苦瓜、黃瓜、慈姑等。
4.水果的選擇
柚子、柑桔、梨、西瓜、羅漢果、蘋果、香蕉等均可選食。堅果類可選西瓜子、榛子、葵花籽等,均對丹毒治療有良好的輔助作用。
5.精選菜肴配方
醋牡蠣肉
【配方】鮮牡蠣肉30克,食醋、生薑適量。
【製法】將牡蠣肉洗淨。生薑洗淨切成末,放入食醋中調勻,用生牡蠣肉蘸薑醋食。
【功效】清熱解毒消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