臁瘡
一、臨床基本症狀
臁瘡是指小腿體表組織損傷,由於沒有治療或治療不當,或由於下肢靜脈曲張,或栓塞性靜脈炎以及全身有其他疾病等,使局部損傷經久不愈形成的潰瘍。初起潰瘍麵分泌物呈膿性炎症反應,周圍皮膚紅赤或紅紫,以後潰瘍邊緣呈斜坡狀,基底肉芽組織呈灰紅汙穢色,邊緣皮膚可有輕重不同的水腫和色素沉著。潰瘍期長者基底部形成瘢痕,可呈胼胝樣堅硬。腹股溝淋巴結因反複感染,往往有慢性炎症腫大等。
二、食療保健處方
(一)預防保健
要積極采取措施防治下肢靜脈曲張及小腿部皮膚組織的損傷,對已患有下肢靜脈曲張者,宜經常抬高患肢,盡量避免直立用力,肩頭負重,赤足涉水和經久站立的工作。對鬱積較重,下肢皮膚水腫明顯,青筋暴露者,可常用綁腿纏縛或用“醫用彈力護腿”保護,避免外來損傷。飲食上要多吃營養豐富的食物,盡量攝取足夠優質蛋白和各種維生素,以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和組織的修複能力。糾正偏食、長期素食、過食辛辣、酗酒等不良的飲食習慣,提倡多吃些“血肉之品”以及具有健脾益氣,養血活血作用的食品,如豬肉、雞肉、牛肉、蛋類、魚類、山藥、菠菜、油菜、木耳等。對下肢水腫明顯者,應多吃些具有利水消腫的食物,如冬瓜、赤小豆、葫蘆等。還應多吃含維生素C、維生素A豐富的水果和新鮮蔬菜。
(二)治療處方
主要根據患者不同的病因,體質的差異,不同的病變時期,有目的地選擇相關食品、藥膳,及其他食療措施,以促進皮膚的新生,使瘡口愈合。
1.主食的選擇
要注意粗細糧的合理搭配,避免營養結構的失調,以滿足機體所需的各種營養成分的供給。可選小麥粉、粳米、小米、高粱米、薏苡米、玉米等;不僅能提供熱量,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蛋白質、微量元素等。綠豆、赤小豆具有清熱解毒利濕作用,可酌情選食。
2.肉食的選擇
在發病初期炎性反應明顯,濕熱邪毒內蘊,所選肉食不可滋膩生熱助邪。可選豬瘦肉、鴿肉、兔肉、鴨肉,魚類如泥鰍、鯽魚等。後期瘡瘍久潰不愈,髒腑虛損,氣血不足,宜多選食含豐富優質蛋白的食物,以增強體質,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可選豬肉、母雞肉、鴨肉、豬肝、豬腰、雞肝等動物內髒,魚類如刀魚、鰣魚、鯉魚、黃魚等。豬蹄、黑魚、鱸魚等有促進傷口愈合的作用,亦可酌情選食。牛奶、蛋類及豆製品富含蛋白質和其他營養素,在病變的各期均可選食。
3.蔬菜的選擇
新鮮蔬菜中多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其中維生素A、維生素C有促進增強機體抗病能力及發病部位組織與血管的修複作用,故應多選食如:西紅柿、小白菜、大白菜、青柿椒、胡蘿卜、藕、黃瓜、土豆等。冬瓜、葫蘆等具有利水消腫作用;絲瓜、木瓜、海帶、芹菜具有活血通絡的作用;油菜、綠豆芽、馬蘭頭等具有清熱解毒作用,均可酌情選食。
4.水果品種選擇
可選食蘋果,橘子、刺梨、香蕉、葡萄、西瓜、草莓等,內含豐富的營養素,有利於瘡口的愈合。體質虛弱,瘡口經久不愈者,宜多食具有滋養補益作用的水果,如荔枝、枸杞、桑葚、桂圓、大棗等。
5.精選菜肴配方
油菜炒肉片
【配方】鮮油菜500克,豬瘦肉150克,調味品適量。
【製法】將油菜擇選後洗淨,豬瘦肉洗淨切成片。炒鍋內加食油,用旺火燒熱,放入蔥末爆鍋,然後放肉片,炒至變色,加切成段的油菜、鹽、味精,炒熟即成。
【功效】清熱消腫,活血祛瘀。適用於臁瘡初起,靜脈鬱積較重者。
【用法】可作佐餐菜肴常食。
豬肝炒白菜
【配方】大白菜250克,豬肝100克,調味品適量。
【製法】先將白菜洗淨切塊,鮮豬肝洗淨切片。熱鍋中加食油適量,用旺火燒熱後入蔥花、薑絲爆鍋,放入豬肝快炒片刻,立即倒入白菜,炒數分鍾後加鹽、味精、香油即可出鍋。
【功效】大白菜和豬肝分別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維生素A,有利於傷口組織的修複,可用於臁瘡的輔助治療。
【用法】每日或隔日食1次。
苦瓜燜鴿肉
【配方】苦瓜250克,白鴿1隻,調味品適量。
【製法】將鴿子宰殺後去淨毛根,剖腹去內髒洗淨,斬塊。放入碗中,淋入薑汁、黃酒,撒入白糖、食鹽拌勻。苦瓜洗淨切長條塊,入沸水中略汆。將鍋燒熱,放入食油燒沸,下蒜泥、蔥丁爆鍋後,入鴿肉塊,炒至將熟時,下苦瓜,再炒幾下,然後加入半碗清水,蓋上蓋,用文火燜30分鍾即成。起鍋時加味精少許。
【功效】補肝腎,益氣血,祛風清熱,解毒愈瘍。適用於臁瘡,氣血不足,瘡口久潰不斂者。
【用法】作菜肴服食,可常食。
6.精選藥膳配方
當歸丹參蒸田雞
【配方】當歸10克,丹參10克,田雞肉150克,調味品適量。
【製法】將丹參、當歸煎煮取汁液;田雞肉洗淨,切兩段;把藥汁、田雞、薑、蔥、鹽、紹酒放入蒸盆內拌勻。將蒸籠燒至上大氣時,把蒸盆置入籠內,蒸30分鍾即成。
【功效】補虛損,解瘡毒,活血養血瘀。可用於臁瘡,體虛氣弱,瘀血阻滯,下肢浮腫,瘡口久不愈合的治療。
【用法】1次吃完,每日或隔日1次。
黃芪煨豬蹄
【配方】豬蹄1隻,黃芪30克,鹽適量。
【製法】先將豬蹄放入熱水內,用刀刮淨毛樁,放開水裏燙一下,撈出洗淨,與黃芪共入鍋中加水煮至豬蹄爛熟,撈出黃芪,放少許食鹽調味即成。
【功效】補氣血,托瘡毒,活瘀血,適用於臁瘡後期,潰瘍日久不愈。
【用法】食肉飲湯,連服數日。
紅花苡仁釀冬瓜
【配方】紅花6克,薏苡仁30克,冬瓜500克,調味品適量。
【製法】將薏苡仁除雜質淘洗幹淨,入鍋煮熟;紅花煎取藥汁;冬瓜去皮洗淨切片。熱鍋中加食油,燒熱後用蔥、薑熗鍋,放入冬瓜、精鹽,用小火煨2分鍾,盛入盤中。鍋內放入紅花汁、薏苡仁、精鹽、味精,燒開後,用濕澱粉勾芡,淋入雞油,澆在冬瓜上即成。
【功效】活血化瘀,清熱利濕,消瘡排膿,適用於臁瘡下肢水腫,瘀血明顯者。
【用法】作菜肴,每天1次。
7.常用飲料、鮮汁、飲、露
油菜汁
【配方】鮮油菜適量。
【製法】將油菜洗淨搗爛,用潔淨紗布絞取汁液1小杯(約30毫升)。
【功效】清熱解毒活瘀,用於臁瘡初期濕熱內盛者。
【用法】溫服,每天3次,連服3~5天。
苦蕒菜生薑飲
【配方】苦蕒菜、生薑各等量,大棗、黨參各9克,紅糖20克。
【製法】將前二味洗淨切碎搗爛,用潔淨紗布絞液合並。加糖,每次取30毫升。大棗黨參入砂鍋,水蒸取液。
【功效】補氣活瘀,清熱解毒。用於氣虛血瘀型的臁瘡。
【用法】兩液同時服用,每天3次,連服數天。
薏米銀菊飲
【配方】金銀花15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甘草9克,薏米20克。
【製法】將薏米除去雜質,淘洗幹淨,與上四味藥同時入鍋中,加水用小火煮1小時,去渣取汁。
【功效】清熱解毒利濕,用於濕熱型的臁瘡治療。
【用法】每天1次,連服3~5天。
8.常用湯類配方
苜蓿豆腐湯
【配方】苜蓿葉60克,豆腐120克。
【製法】將苜蓿葉洗淨切碎,豆腐切成小塊,同入鍋中,加水適量,用小火將苜蓿、豆腐煮熟,加味精、食鹽、香油調味即成。
【功效】清熱利濕消腫,用於濕熱型臁瘡,下肢浮腫。
【用法】1次服下,連服數天。
黃芪丹參豬肝湯
【配方】黃芪40克,丹參15克,鮮豬肝500克,大棗10枚。
【製法】將豬肝洗淨,切成片;諸藥納入幹淨紗布袋中紮緊口。豬肝和藥袋都放入鍋內,加清水及蔥白、薑片、黃酒,用小火煎煮30分鍾,取出藥袋,加少許精鹽調味。
【功效】益氣血,活瘀結,托瘡愈瘍,用於臁瘡後期,氣血虛損,潰瘍不斂。
【用法】以飲湯為主,連飲數天。
豬肉茯苓湯
【配方】豬瘦肉120克,土茯苓60克,生地30克,赤芍20克。
【製法】先將豬肉洗淨,切小塊,與土茯苓、生地、赤芍同入鍋中,加水適量,用小火煎煮1小時左右,至豬肉爛熟,撈棄藥渣,調入少許食鹽。
【功效】清熱解毒,活瘀利濕,用於小腿臁瘡、濕毒。
【用法】每天1劑,連食5~7天。
鯽魚冬瓜皮公英湯
【配方】鮮鯽魚1尾(約150~200克),冬瓜皮60克,蒲公英30克,薏苡仁3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