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2 / 3)

功過是非自有後人評說,像嶽飛這樣的忠臣義士自然會受到人們的景仰,而秦檜這樣的奸臣哪怕就是過了千秋萬代,也將為人所不齒,世代受人唾罵。

十四、丹青高手禍國佞臣:蔡京

傳說北宋佑陵年間,江南有一位僧人,法名妙應,能預知人的前途。一日,他遊至錢塘縣,突然造訪其縣尉的府第,寫下一首詩雲:

相得端明似虎形,

搖頭擺腦得人憎。

看取明年作宰相,

張牙劈口喚眾生。

又在其下寫道:“眾生受苦,兩紀都休。”

這些話在日後得到了應驗:當時的錢塘縣尉就是在曆史上臭名昭著的一代奸相蔡京。他一生投機鑽營,翻雲覆雨,作惡多端。荒淫腐朽的昏君宋徽宗在他的輔佐下,其腐敗統治達到極致,最終斷送了北宋的江山。

1費盡心機,謀得相位

蔡京字雲長,興化仙遊(今福建仙遊)人,生於慶曆七年(公元1047年)。據《曲洧舊聞》載:其父蔡準少年時,每次出門總看見有二人立於自己的馬前,問左右隨從,他們卻都答曰未有所見。蔡準十分恐懼,認為定是有冤魂纏身,可用盡千方百計也不能將那二人驅走。直到蔡京、蔡卞兄弟先後出生,那二人才隨之相繼消失。可見他們兄弟生來就是不俗之人。

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蔡京中進士,被派往南方,任錢塘縣尉。不久,他奉旨出使遼國,回朝後升遷為中書舍人,後改任龍圖閣待製,知開封府。

蔡京初入仕途時,正值王安石變法的高潮時期,為了能盡快得到提攜,他躋身於變法派。可惜好景不長,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神宗去世,年僅10歲的哲宗繼位,宣仁太後垂簾聽政。宣仁太後極為反對變法,掌權後,立即以複祖宗法度為先務,一反神宗的做法。她起用頑固派代表人物司馬光為相,蔡京見機,馬上搖身一變,反戈一擊。司馬光上台後,便下令天下各郡縣要在五日之內變雇役法為差役法。由於時間太過緊迫,許多官員都未能照章完成。惟獨蔡京一人接令後“雷厲風行”,按照規定的期限在他所管轄的開封府內“悉改畿縣雇役,無一違者”。見《宋史》卷472,《蔡京傳》。事畢,司馬光大為高興,讚歎不已。然而事情的發展並不如蔡京所願,他的投機之舉引起他人的不滿,禦史、諫官們紛紛上書,彈劾他“挾邪私法”,不可重用。司馬光想提拔他的意圖也隻好作罷。不久,蔡京被逐出京城,貶到地方。

變法派與頑固派的較量一直未有停歇,到元佑八年(公元1093年),變法派再次占居上風。是年,宣仁太後病逝,哲宗親政。哲宗想繼承先父變法之誌,故任命變法派主要人物章惇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二度變法,為了不重蹈覆轍,章惇更是前思後量,絞盡腦汁。他專門設置了講議司,召集一批官員共商變法大事,無奈眾說紛紜,久而未決。時蔡京在朝中任代理戶部尚書,見章悖正為此事而煩惱,便建議道:“套用熙寧舊法即可,何需再議?”這話正合章惇之意,於是差役法又被易為雇役法。是實行舊法還是新法,司馬光和章惇二人的做法完全相反,而蔡京善於見風使舵,竟使司、章“兩人相倚以濟”。見《宋史》卷472,《蔡京傳》。其實,他無所謂支持變法亦無所謂反對變法,所作所為隻是為了一個“權”字——惟權是營。不久,蔡京因此被提升為翰林學士。按古製,翰林院中隻有資曆最深者才可被授予學士稱號,一旦成為學士,則有人相之望。蔡京擔任這一職務,不禁為自己的仕途充滿光明而竊喜。誰知不久文及甫案發生,聖上聞知龍顏大怒,命蔡京對此案嚴加審訊。蔡京欣然受命,擺出一副“無私”的鐵麵,乘機對自己的政敵大打出手。迅速將宦官張士良逮捕,以大逆不道的罪名處死,同時還多方株連,被治罪的人達數千之眾。辦完此案後他甚是得意,以為此舉可取悅龍心,自己離升遷之日不遠矣。始料不及的是他的舉動過於飛揚跋扈,引起朝中另一大臣曾布的妒忌與不滿。曾布向哲宗密奏曰:“今蔡京之弟蔡卞已經執政,故京不可同升,但進承旨。”蔡京的希望再度落空,隻任翰林學士承旨,位在諸學士之上。不過這一次,蔡京失中有得,總算是沒有竹籃打水一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