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3 / 3)

甚至連蔡府中的奴仆也隨之得福。錢財自不必說,其中男仆做了大官,婢女被封為誥命夫人的竟屢見不鮮。

4大勢已去,命喪潭州

蔡京的所作所為引起朝中越來越多官員的厭惡與憤慨。“彈劾其惡”的奏章接連不斷地呈到徽宗手中。大觀年間,太學生陳朝“追疏京惡十四事”,為:“瀆上帝、罔君父、結奧援、輕爵祿、廣費用、變法度、妄製作、喜導諛,箝台諫、熾親黨、長奔溢、崇釋老、窮土木、矜遠略”,見《宋史》卷472,《蔡京傳》徽宗本人也深知蔡京為人奸詐,對其專橫行為亦頗感不滿,在執政二十多年中曾先後四次罷免其相位。不過蔡京為人機靈,善體察君意,為朝中其他大臣所不及。每次罷免他後,徽宗總是甚感不便,如同失去左右臂,隻好重新恢複其職。但天長日久,徽宗對他終於厭倦了,並開始疏遠他。

然而致使蔡京最終倒台的卻是其愛子蔡絛。蔡絛依恃父威,言談舉止驕橫霸道。朝廷眾官因他是蔡京之子,遇事總遷讓三分。蔡絛見狀,得寸進尺。他迅速提拔其妻的兄長韓穭,二人串通一氣,在宮中挑撥是非,陷人於罪,胡作非為,弄得整個朝廷烏煙瘴氣。就連其兄蔡攸也深感他的所為太過分。時任宰相的白時中、李邦彥終不堪忍受他的專橫跋扈,隻得照章辦事,將其告發。徽宗得知大怒,意欲降旨將他流放。蔡京知曉後大驚失色,立刻換上朝服麵見皇上,極力哀求。徽宗念在昔日情麵上,赦免了蔡絛的罪行,讓他停職在家。

其實徽宗罷免蔡絛乃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在暗示蔡京主動辭職。蔡京久經官場,心如明鏡;可是一生唯權是營的他豈肯放棄手中大權?蔡京不動聲色,盡管年近八旬,仍然每日拖著老弱病殘之軀親自處理政務,上朝言事。徽宗見後,隻好直接下令,命他即刻上章辭職。童貫到蔡府傳旨,蔡京一見老淚縱橫,顫顫微微地說:“皇上為何不容我蔡京再幹幾年?定有惡意中傷之人!”萬般無奈之下,隻得將辭章交出。

北宋是一個積貧積弱的王朝,內憂外患層出不窮。到徽宗末年,形勢更加嚴峻。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兵分兩路南下:西路軍由粘罕率領,從雲中(今大同)出發,東路軍由斡離不率領,由平州(今盧龍)取道南京。金軍來勢凶猛,不久便長驅直入,渡過黃河,包圍了北宋首都汴京。北宋統治者聞風喪膽,急欲求和。以賠金500萬兩、銀5000萬兩、牛馬萬頭、絹帛100萬匹,割太原、中山、河間三鎮為條件換取金人撤兵。

徽宗見大勢不妙,早在金兵進入中原前就慌忙將帝位傳給其子欽宗,自己則帶著寵妃近臣們倉皇南逃,蔡京也在其列。北宋人民國難當頭,對蔡京一夥更加痛恨。當時在京城汴京盛傳一首童謠:“打破筒、潑了菜,就是人間好世界。”其中的“菜”,即指蔡京。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再度南下。宋朝君臣因見金兵返,自以為江山無虞,社稷可保,依然陶醉在綺羅叢中,疏於防備。金兵一路勢如破竹,京師再度告急。太學生陳太等人聯名上書,將以蔡京為首的王黻、朱助、童貫、李彥、梁師成等六人指為“六賊”,認為他們佞奸誤國,應從嚴處治。欽宗剛繼位不久,一則想平眾憤以樹立自己的帝王之威,二則擔心這些老臣會支持徽宗複辭,下令解除蔡京一切職務,謫居衡州(今湖南衡陽),後又將他流放到儋州(今海南儋縣西北)。當時蔡京一路顛沛到南方已身染重病,知自己大限已至,正暗自神傷。又驚聞如此噩耗,又氣又怒:想當初我蔡京是何等富貴顯赫,誰料會落到今日之地步!他忍痛收拾行裝,和家人一道行至潭州(今湖南長沙)的東明寺,便撒手人世,一命嗚呼了。

關於蔡京的死也有一段傳聞:蔡京還在成都任知府時,一天在藥市上偶遇一位多發的婦人。這婦人如同畫中的毛女一般,突然對他說了一句:“三十年後再相見!”便轉身不見了。物轉星移,到蔡京被封為魯國公,以太師之職居京師時,一天,他在相國寺資聖閣下納涼,突有一人徑直走到他麵前,遞上一封信,說:“毛女有信。”蔡京剛接過信,此人就蹤影全無了。他打開來信一看,見裏麵寫著大大的兩個字——東明。當時蔡京見後還十分高興,認為“東明”乃向著太陽的方向,暗示他將富貴未艾。哪知這竟是他日後的喪身之處。

大凡能在史冊上留名的人,不管是流芳百世,還是遺臭萬年,都有自己的過人之處。蔡京亦是如此。他天資甚高,年僅23歲便中進士,且極為擅長筆墨丹青。隻可惜才不勝德,一味將自己的才能放在玩弄權術之上。他善於察顏觀色,見風使舵,最終得以高居相位。四度入相期間,他鉗製君主,助紂為虐,黨同伐異,搜刮民財,對北宋的腐朽統治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北宋王朝有宋徽宗這樣一個荒淫無道的昏君已是不幸,加之有以蔡京為首的一幫奸臣得道當權無疑是雪上加霜。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內外交困的北宋終於走向了全麵崩潰的盡頭:在金軍南下的急促鐵蹄聲中,以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恥”宣告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