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4假傳捷報,不義自斃
崇禎十六年四月(公元1643年),清兵大舉入關,攻破薊州。警報飛馳入京,周延儒並不相信,反而認為這是邊將用報警要挾戶部撥儲糧的伎倆,因此仍繼續忙著籌辦自己的55歲大壽。等到他親見“薊州難民踉蹌而來,小保定陷,北兵大隊南下”的奏報,這才相信,忙令關閉九門,京師戒嚴。崇禎大怒,始知“邊將不足恃,邊撫無可依,更恨郵牒無聞,塘報不發。”於是他坐在文華殿上,親自下詔:“勃有獻策者,直入毋禁。”這下周延儒膽怯了,可是庸碌之人,計將安出?沒想出正經的退敵之策,竟拉了百十餘僧道人等,讓他們在石虎胡同口,齊誦法華經第七卷,希望能借佛的力量來擊退敵人。可惜在這奸相手中,就是有神靈也會無濟無事了。
由於沒有人能提出什麼退敵之策,朱由檢憂心忡忡,於是在四月初五日“召三相國,詞色懼厲”地說:“朕欲親征。”無可奈何,周延儒隻好硬著頭皮說:“臣願代往。”於是連夜點兵提將,第二天便到了通州,但軍機實在不是周延儒所長。他到通州之日,正值清兵劫掠北返之時,但他並不敢率兵與之交戰,而隻是與幕僚們花天酒地,卻“朝晚進二疏題,皆飛報大捷。”當清兵在京畿擄掠而去之後,周延儒“日夕會飲者慶太平”,像勝利者一樣凱旋而歸。崇禎帝以為周真的經過浴血奮戰,竟在皇宮的文華殿上親自歡迎他,握著周延儒的手慰勞備至,還要慶功,給賞賜,周延儒卻沒敢要。
沒幾天,背叛周延儒的門生駱養性將真實情況向皇帝揭發了。朱由檢大怒,他命令朝議周延儒事。至此,周延儒的麵具才被揭開,但明朝已是滅亡的前夜了。
朝議未出來時,崇禎帝突然又改變主意,要放周一馬,讓他體麵回家。朝廷議論結果呈上時,帝以功多非少,令免議。可歎當年殺袁崇煥時,朱由檢何曾起過憐憫之心?而他竟對如此大奸卻如此寬容,他不亡國誰亡國?直到後來,由於朝臣劾疏裏所述的貪贓枉法之事,大都與周有極大關係,崇禎帝才下了最後決心。
多行不義必自斃。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十二月,周延儒被賜自盡,籍沒全家。
周延儒走了,帶著他的昭著臭名。曆史長河的浪花早已將人們眼上的浮塵洗幹淨,人們終於可以公正地看待他了。明朝末年,社會動蕩不安,新的經濟因素的產生,後金的強大,社會風氣下降,這一切都可以成為使人墮落的淵藪,但這隻能對意誌不堅定者起作用。周延儒不幸便是這樣一個人。他20歲即中狀元,33歲入閣為相,本是可以一展宏圖、有所作為的,但由於財迷心竅,誤入歧途:貪贓行私,陷害忠良,禍國殃民,將本已病入膏肓的明朝弄得國將不國,最終身死而遭一世罵名。《明史·奸臣傳》在評價周延儒、溫體仁兩大奸臣時,將其概括為:“懷私植黨,誤國覆邦”八字,宜乎其論。
二十、富可敵國的清代
大奸臣:和和珅,字致齋,鈕祜祿氏,滿洲正紅旗人。其父常保本是不知名的副都統。和珅少年時貧窮而無所依恃。至乾隆中葉還不過是八旗官學生,隻中過秀才。由於和珅的高祖尼雅階那有軍功,故他在父親死後承襲了二等輕車都尉之爵。這個世爵給和珅帶來了相當可觀的收入,同時也為他提供了一條接近皇帝的便捷之徑。乾隆二十七年(1772年)和珅授三等侍衛,旋補粘竿處(其正式名稱是“上虞備用處”)侍衛,其職責是協助侍衛處扈從皇帝。
1曲意迎合,以邀帝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