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財貨索之於官吏,官吏又取之於百姓,人民的血汗不斷流入和珅的府庫。和家的倉庫蓋了一個又一個,金銀財物還是多得盛不下。
和珅利用職權,通過招權納賄、欺蒙皇帝等手段,結黨營私,結成一個龐大的貪官汙吏關係網。他們緊密勾結,狼狽為奸,損公肥私,害民利己。從而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痛苦,同時也嚴重動搖了清帝國的根基,加劇了清代的政治和經濟危機。
3結黨營私,擅攬朝政
和珅“機械百出,無形無聲,非可意料”。對於不附於己者,他伺機激皇上之怒以陷害之;對於納賄者,則巧為周旋,或故意拖延其事,待皇帝怒氣平息後再去上奏或為之說情。
大凡奸惡之臣,不僅懂得如何去攫取權力,更懂得如何擴大權力。同樣的職位,一到他們手裏,就可以把權力發揮得淋漓盡致。他們的奸惡,令人生畏。無恥小人因畏而趨炎附勢守正君子雖不去趨附,但往往避而遠之;而敢於反對他們的人則既難出現,又往往勢孤力單,難以與奸惡較量。這也正是古來小人得勢、君子屈困的原因所在。
對於和珅的奸佞品性,連當時出使中國的朝鮮使臣都看得很清楚,稱其“為人狡黠,善於逢迎”,“性又陰毒,少有嫌隙,必致中傷,人皆側目”,故使國家政事“間多苛嚴”、“人懷不安”,朝廷上下一片緊張的氣氛。
和珅妒賢嫉能,排除異己,挾私報複,屢興大獄。如李侍堯曾以總督擔任大學士、軍機大臣,頗得乾隆信任。在具擔任軍機大臣期間,曾說“兒畜和珅”,故和珅對他恨之入骨。於是便尋機上疏彈劾李侍堯,說他貪私索賄。乾隆帝派他去雲南查辦,結果並未查出什麼私弊,於是他就把李侍堯的仆人抓來,嚴刑拷打,終於從仆人那裏逼出口供。和珅遂以“貪濁無厭”、收受屬員賄賂為借口,將李革職下獄,並力請乾隆帝將其處死。後來,因令係功臣之後,才幸免一死,但家產全被籍沒。
後來,隨著和珅權勢的不斷增長,凡在軍機處、內閣任職的所有高級官員,如阿桂、福康安、幹傑、董誥、劉墉等,幾乎都成了和珅攻擊的對象。為免遭陷害,阿桂雖然德高望重,對和珅也是“刻刻防之”,其他官員更是“循循如屬吏”。
盡管和珅極盡皇帝寵信,在當時紅得發紫。但是,仍有不少忠正的大臣不懼其權勢,憤而與和珅的奸惡相抗爭,甚至不顧及性命安危,敢在太歲頭上動土。
嘉慶元年,一個正直的禦史冒死挺身而出,狠狠打擊了和珅的囂張氣焰。這時候乾隆帝雖已退位做了太上皇,但仍然大權在握;而和珅的權勢更是越來越大。他的家裏人仗著和珅勢力,經常胡作非為。一天,和珅的一個妾弟在大街上駕著車橫衝直撞,撞倒很多行人,恰被禦史謝振定見到。謝禦史見和珅的家人如此胡為,怒不可遏,當即把他的妾弟打了四十大板,馬車也被當街燒掉。雖然謝禦史因此被和珅構陷罷了官,但是他的驕橫之氣也不得不有所收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