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1 / 3)

第二十九章

4恃寵狂傲,自掘墳墓

和珅知道嘉慶深恨自己,一旦太上皇駕崩,他將不會有好的結果。於是,他常常千方百計地暗中打嘉慶的主意,想把他趕下皇位。嘉慶對此自是心知肚明,對和珅也就更加恨之入骨。

乾隆帝在位60年後,退位為太上皇,皇太子繼位,是為嘉慶皇帝。

乾隆雖然退了位,但仍然不肯放權,可畢竟年已80有餘,記憶力大為衰退,這樣和珅便成了出納帝命之人。他所傳的太上皇意旨是真是假,無從印證,於是和珅專擅更加日甚一日,甚至敢在嘉慶皇帝麵前炫耀老皇帝給他的特權。就嘉慶帝來說,在太上皇的“訓政”之下當皇帝,滋味已經很難受,再出來這麼個“二皇帝”,怎能不讓他憤恨和切齒?隻是由於“投鼠忌器”,礙著太上皇的麵子,無奈在表麵上不動聲色罷了。

盡管和珅恃寵狂傲,也深知太上皇來日無多,所以對嘉慶處處提防。嘉慶也知道,和珅再狂,畢竟是個奴才身份,所以在合適的場合,他也會抖抖皇上的威風,給和珅來個“偶爾露崢嶸”。

也許,正是因為和珅對嘉慶多少還懼怕幾分,嘉慶的嗣皇帝才終於坐穩。嘉慶已經在心裏盤算好,隻要太上皇一死,就盡早除掉和珅這個心腹之患。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日,乾隆帝駕崩於乾清宮。嘉慶終於等到了機會,在第二天就宣布太上皇一切喪儀由和珅總理,把和珅和同黨福康安安排在殯儀殿晝夜值班,不準擅自走動,乘機剝奪了他的軍機大臣、九門提督之權。隨後又頒布諭旨,暗示要查辦那些在征剿川楚陝白蓮教起義中通同蒙蔽的大臣。諭中說,出師之師,以負言勝,略一挫敗,就大肆吹噓,貪功求賞,居心已不可問,還有太上皇的近臣,與這些人狼狽為奸,上下欺隱,把朝廷的法律當成兒戲。長此以往,國體何存?威信何在?又說,曆年兵部支出的軍餉已達巨萬,都被某些當權者吞沒。長此以往,兵何能強?戰何能勝?

此諭一下,舉朝震驚,都知道所指就是和珅。平日那些痛恨和珅的大臣們,立即交章上奏進行彈劾。嘉慶帝就勢將和珅革職拿問,並下令各部院大臣、各省督撫都起來揭發,然後就如何將和珅擬罪這事,據實複奏。最後又借直隸總督胡季堂之口,為和珅構築了二十大罪狀,要求將這個悖逆不法、蠹國病民、貪黷放蕩、目無君上的權臣以大逆論處。一套程序進行得絲絲入扣,顯然嘉慶謀劃已久。據說和珅對指證的所有罪狀一一招認不諱。於是,嘉慶將這十大罪狀,交給京師二品以上的官員傳閱。依嘉慶的本意,是要將和珅淩遲處死。可是,他的妹妹和孝公主已經下嫁和珅之子,再三涕泣求情,嘉慶帝按康熙除鼇拜的前例,“加恩”賜和珅於獄中自盡。隨後又查抄了和珅的家產,竟然超過國家十年的財政收入。

一代巨貪和珅最終死於非命,這是他自作自受。但是丟的是和珅的狗命,苦的還是天下百姓。

二十一、扼殺維新的清末顯宦:榮祿

戊戌政變前,在康有為與榮祿等重臣進行的一次針鋒相對的辯論中,榮祿曾先發製人,說過一句“祖宗之法不可變”。這出自榮祿之口的一句話,表明了當時其對維新運動的態度和立場。同時,這種態度和立場代表了西太後的意誌,表明後黨是維新派的勁敵,而榮祿則是其中堅。正是由於後黨對維新派的鎮壓,最終導致了為挽救民族危機而興起的“富國圖強”的維新運動的失敗。

1投靠慈禧,步步高升

榮祿(公元1834年—1903年),姓瓜爾佳,字仲華,別號略園,滿洲正白旗人。祖父名塔斯哈,曾任喀什噶爾幫辦大臣。父親名長壽,曾任甘肅涼州鎮總兵。

榮祿於鹹豐二年(公元1853年)十一月因蔭庇而初任主事。同年十二月,19歲的榮祿又承襲了騎都尉兼一雲騎尉。從此,他踏上仕途,一帆風順。鹹豐三年,他在工部任職,鹹豐九年,又調為戶部銀庫員外郎。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十月,醇親王奕伕將他升為神機營文寨處翼長。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七月,他統領神機營全體官兵奔赴薊東剿捕馬賊,並到喜峰口、鐵門關察看邊口情況。九月,他又領副都統的官銜,管理健銳營事務。之後不久,他因督練營兵有功,被升為神機營專操大臣,很快又充任神機營威遠隊專操大臣。任此職期間因其才能突出,旋又被授予正藍旗蒙古副都統。不到半年,他又調任鑲白旗滿洲副都統。同治七年(公元1808年)正月,榮祿跟隨恭親王治理巡防事務,鎮壓北方撚軍起義,不久,撚軍被鎮壓。同治帝讚其防剿有功,又賞其頭品官銜,以資鼓勵。此時,大學士文祥也很欣賞榮祿,稱其“忠節之後,愛惜聲名,若界以文職,亦可勝任”。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榮祿又升任工部右侍郎,並兼管錢法堂事務。三年後,又兼任吏部左侍郎,並授予正藍旗護軍統領。接著他又被授予總管內務府大臣之職。他善於觀色,長於逢迎,後來投靠了慈禧。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十二月初五下午,因患天花發生病變的同治帝載淳,在養心殿東暖閣中結束了他年輕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