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1 / 3)

人,為什麼一生下來便嚎啕大哭而不哈哈大笑呢?莫非人在生命之初便感到自己往後做人的艱難?

的確,做人難,做一個具有完整人格的人更難。難就難在人與人的溝通,人與人相處。你對人笑,有人會以為你在討好誰;你繃著臉,有人會說你狂妄自大;你不幹,有人說你沒能耐;你真能幹,有人又說你想出風頭;你低頭邊走邊思考問題,有人會以為你假裝謙虛;你盡可能在路上多和熟人打招呼,有人會以為你紮紮呼呼;你想跟人家評評理,有人以為你態度不好;你什麼都聽之任之,有人說你是窩囊廢……多麼無奈。

我們從出生那一時刻起,就落入了人際關係網絡之中,並且成為這關係網中的一個連接點,在與別人的不斷交往中建立和發展著新的關係,也就是說人一生下來就具備社會性,具備著人際交往的必然性。

荀子說:“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能群”就是人的力量之所在。如果人與人之間不發生任何交往關係,“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人就不可能征服自然,發展社會生產,也不可能創造今天進步的人類社會。生活的原則是參與、涉足社會,交朋結友。隻有參與才會關心,隻有關心才願意獻出真誠,使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在現代社會裏,如果你想生活得更美好,那就必須擁有成功的人際交往。正如馬克思所斷言“人是隻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人的本質是人真正的社會聯係”。

人隻有使自己和周圍的一切達到協調恢複關係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才能獲得成功。

美國心理學家A-H-馬斯洛把人的各種需要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認識和理解需要、美學需要七大部分。

生理需要:這是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最基本最原始的需要,包括饑、渴、性、溫暖、睡眠、蔽身之所等。這些需要是最強烈的,沒有它們,我們就不可能關心其他的事。

安全需要:它包括對建設、秩序、法律、限製等方麵的需要,心理上的安全期望和生理上的安全感等等。

社交需要:我們在群體中的身份滿足了一種歸屬、被接納和結交朋友的需要,包括朋友、妻子、丈夫、父母、子女等,有感情和歸屬兩方麵的需要。

尊重需要:即人們希望得到牢固確定的高評價,包括力量、成就、名譽,待人接物處事的能力和信心。包括獲取名聲、威望、地位、榮譽、權力、認可、注意、重視、尊重以及被他人欣賞的願望。

自我實現需要:即發展自我,發揮個人最高才能,做一切力所能及之事的需要,包括婦女通過教育子女來當個好媽媽,運動員通過比賽來得個好名次等等。

認識和理解的需要:認識和理解是自我實現的一個重要表現,要求係統化地認識世間萬事萬物,包括求知欲,了解、解釋和理解等。

美學需要:是人對美的深層需要,是人最高級的需要,所有的人都需要使自己周圍的事物符合自己的審美情趣。

我們隻有充分了解人的這些需要,並努力加以滿足,才可以縮短自己與他人之間的距離,明白與人交往處世時從何處著手,明白可以有哪些方麵建立彼此之間的相互關係,並使自己在交往的用詞、姿態和投入程度上,享受更多的彈性。

人要獲得溫暖、滿足多方麵的需要,必須依靠許多人,建立種種的人際關係。同時,人際關係又可能使人受到傷害,所以保持距離、掌握分寸尤為重要。人與人的交往不能隻關注自己,友好的關係是建築共同利益和互為好感的基礎之上的。對他人的事真心關注,會令對方產生親切感,每一個人都需要愛,需要關懷。有的人表麵驕橫冷漠,不可一世,其實內心往往比誰都需要溫暖,需要熱情。

充實與空虛是抽象的感覺,表麵與內心常常不一致,所以善於洞察對方的內心世界,就能更多、更全麵地了解對方,掌握人際交往中的主動權,從而踏上通向成功的人際交往的捷徑。

探討交往學中的人際關係,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們與人交往和建立友好的人際關係。

2學會寬恕別人,才能與人相處

也許是昨天,也許是在很久以前,某個人傷害了你的感情,而你又很難忘掉它。你不該得到這樣的損傷,因而它深深地留在了你的記憶中,繼續地傷害著你。

人生在世,都有各自尋找著自己的理想,走著自己的路。紛紛攘攘,忙忙碌碌,難免有碰撞。即使心地最善良的人也難免無意中傷害別人。朋友的背叛,父母的責罵,領導的批評,夫妻的離異,都會傷害我們的心靈。

當我們受到一種不公平的待遇和很深的心靈創傷之後,我們自然對傷害者產生一種怨恨情緒。

王萍和芳青是1988年一同從天津南開大學新分來的大學本科生,論能力、水平,兩人不分上下。可在1991年提級調資上待遇不一樣。原因很簡單,王萍在芳青背後搞了小動作,並在私下裏散布了許多芳青不光彩的學校經曆。待芳青從別人嘴裏得知之後,感到十分震驚,因為她們兩人是很要好的朋友,有許多事,芳青沒有跟第二個人講過,隻跟王萍講了,好了現在全成了她攻擊她的資料了。芳青此時後悔莫及。

一次,在一個偶然機會,芳青認識了一位《青年報》記者滿大姐,她們一見如故。芳青把自己心裏許多煩惱全說出來讓大姐聽並問她該怎麼辦。滿大姐送給她一句名人名言:“堵住痛苦的激流的唯一辦法就是寬恕。”這是哲學家漢納克-阿裏德說的。滿大姐教育她:“要把錯事與做錯事的人分開。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社會群體中的一員,有時,有意無意地傷害別人或被別人傷害是常有的事,但怨怨相報撫平不了人們心中的傷痕,它隻能將傷害者和被傷害者捆綁的無休止的爭吵上。如果我們對任何事情都采取“以牙還牙”的方式來解決 ,那麼整個世界將會失去色澤。生活中,寬恕是消除內部矛盾的有效方法,對誌趣相投的群體來說,隻有不斷地寬恕,才能獲得事業上的共同成功。”

經滿大姐這樣一開導,芳青心頭的怨恨有所減退,原來想與王萍大吵大鬧一番的計劃徹底放棄了。最後,她與王萍長談了一夜,兩人消除了誤解,各自調整了自己的位置,齊心協力,為事業加緊工作。隻有那些自尊、自重,充滿愛心的人才有可能做到寬恕別人。

友誼——這個美好的字眼,多少人追求之、謳歌之,描寫歌頌朋友之誼的詩歌、散文、戲劇、小說……一切文學藝術作品,簡直浩如煙海,畢一生精力而不能窮盡。可見朋友在人類生活中的地位,可見友情對人們心靈的影響。“得不到友誼的人將是終生可憐的孤獨者,沒有友情的社會則隻是一片繁華的沙漠。”英國哲學家培根的透徹之悟,實在是悟到了朋友的真義。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將朋友分為六大類:第一類是泛泛之交,交情淡薄,隻作普遍社交性應酬;第二類交情較深些,情趣相同,或因工作、學習有聯係、接觸;第三類貌似情深,但著眼點在於功利性,更多的是互相利用關係,這種友誼存在危險和虛假因素;第四類情誼真摯,是可以信任的朋友;第五類是能夠與之交心的朋友,可能有相同的誌趣理想,可以相互激勵,攜手合作;第六類才是真正的知已,絕對可以信任,禍福同享,同舟共濟。

我國自古以來,也有各種朋友的稱謂,明確指出各類朋友的性質,不妨摘錄:

一麵之交——僅僅相識,不甚了解。

世交——也稱世誼、世好,泛指兩家世代交情。

故交——亦稱故舊、舊交、故人,泛指舊有的交情。

市道交——古時以做買賣的手段結交的朋友,因其重利忘義的而稱小人之交。

布衣交——彼此沒有作官而結交的朋友。

貧賤交——窮困潦倒時結交的朋友。

莫逆交——彼此心意相通,無所違逆的朋友。

刎頸交——友誼深摯,可共生死,共患難的朋友。

君子交——道義上相互支持的朋友。

忘形交——不拘形象的缺欠而結成不分你我的朋友。

忘年交——不分年齡輩份的差異而結成的好朋友。

患難之交——同經磨難而結交的朋友。

至交——友誼最深的朋友。

我們不可能同所有相識的人結為至交,關係很好很近的至交,你感情的需求和交往方式的差異可分為三種:諍友、摯友和密友。

諍友,即在朋友之間敢於直陳人過,真言規勸的人。一個人不可能沒有過錯,有這樣的朋友,正像有一麵鏡子,可以時時提醒自己,避免錯誤,唐代魏征就被人稱為唐太宗李世民的一麵“鏡子”。我們應當歡迎諍友,而自己也應做諍友,對朋友坦誠、熱情、不因哥們義氣,掩飾朋友的過錯,而是“直言敢諫”真心幫助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