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2 / 3)

摯友、感情真摯,以情誼為重的朋友。對這樣的朋友,可以傾訴自己的疑慮、憂愁、恐懼、快樂和希望。而對朋友我們也應當主動分擔對方的喜怒哀樂。

密友,親密無間,感情極好的朋友。這種朋友,一般不是用直言進勸的方式對待對方,更多的是以同情、撫愛和鼓勵來幫助對方,密友之間無話不談。

結交諍友,過失錯誤可以得到及時指正;結交摯友,可以得到毫無虛、飾充滿真誠的幫助;結交密友,可以得到溫暖和撫愛。我們應當歡迎這樣的朋友,自己也應當做諍友、摯友、密友。

有各種各樣的人,有各種各樣的朋友,選擇朋友就應當注意:一要明確交友的目的;二要了解交友的對象;三要慎重選擇朋友。

人生在世,得幾個知已足矣。若不注意,則易毀掉已經築起的友誼之橋。在朋友間,隻顧自己的生性愛好,不懂得尊重維護朋友的利益、麵子,就會削弱友情,以至失去朋友。交友之中,也有最忌諱的問題:

1勢利眼:著重權勢錢財,對有錢有勢、財大氣粗者,巴結逢迎;對無職無權、無利可圖者,冷若冰霜,這種以個人私利得失為軸心,或趨炎附勢,或等價利益交換的勢利之交,是真正的朋友所不齒的。

有的人對於己有用的“朋友”,不惜血本籠絡;對暫時用不上而將來可能有所求的,嘻嘻哈哈若即若離地維持;對肯定於己無用的,則棄之不理;對於過去有用,今後再用不著的,拋之腦後,似乎不曾相識。這種人可能左右逢源,得意一時,但最終甚至很快會被人識破其虛偽麵目,不僅失去對其“無用”的朋友,也全被真正“有用”的朋友唾棄。那種當對方順達時,殷勤至極唯恐不能表現自己的“友好”,而當對方落難時,避之唯恐不及甚至落井下石的人,更可卑。

“我們結交朋友的方法是給他人以好處,而不是從他人方麵得到好處。”這是古希臘政治學家伯利克裏說過的話,至今仍是我們交友的道德標準。雖然在實際上,交友不僅給別人以好處,也會使自己得到幫助。但絕不能抱著一己私利去交友。要知道,友誼之橋是要建立在相互的基礎上,需要雙方的真誠來支撐,缺了一方的誠懇,而隻對另一方有所求,就像缺了一個橋墩,友誼之橋必然塌陷。

2嫉妒心:嫉妒是人類共有的一種病態心理現象,幾乎每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隱藏著,不管誰多麼羞於承認這一點。

將嫉妒帶進朋友之間,它有時是可怕的。一個朋友獲得了成功,有了名譽、地位,不太熟悉他的外人或許能正常對待,覺得他有本事,理所當然會獲得這些成績;他的原來起點相同,境遇差不多的朋友,則極易因此失去心理平衡,覺得他也沒什麼了不起,熟悉他而所以覺得更有理由嫉妒他。好一點的,可能因覺得地位、名聲有了懸殊而疏遠他,這是帶自卑的嫉妒;更壞的,可能對朋友加以打擊,這種打擊因朋友之間交際距離很短而比外人奏效。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嫉妒也是一樣,如果我們將它引導到正常的渠道上,會變成自己奮發向上的動力。條件與自己差不多的朋友能做到的,自己有什麼做不到呢?這麼一想的話,就可能使自己獲得信心,朋友的成功無形成了自己要求進取的壓力和動力,也就會真誠地祝賀朋友的成功,表示向他學習,來日方長顯身手,在今後的前進道路上,互相提攜,互相幫助,共同進步,何樂而不為呢?

3不信任:以誠相待,彼此高度信任和理解,是建立深厚友誼的條件。倘若老是“人心隔肚皮”,抱不信任的態度對待別人,不敢掏出自己的真心,就得不到朋友的理解和幫助,也就難以建立“肝膽相照”、“心心相印”的朋友關係。

托朋友辦一件事,卻不相信他能辦或能辦好,先問一句:“喂,你有沒有幫我去辦?”後又問另一句:“喂,你到底有沒有把握?”這是表示了很輕微的不信任,也會惹得朋友不愉快,影響幫忙辦事的積極性。倘若有了麻煩,很需要朋友幫忙卻又怕朋友知道真相,遮之掩之,不知盤托出,朋友怎樣幫忙呢?老處於猶疑的狀態,很難有知心朋友。

當然,無須也不便對所有相識的人都將心底的秘密抖露。特別對那些有勢利眼的雖然也稱之為朋友的小人,這就得看交情的深度和對對方人品的了解而定了。

4不保密:至友之間無話不談,有事也不相瞞,就得有一份替朋友保密的心思。兩個人之間的事情不應當讓第三個人知道,泄露了兩人之間的秘密,朋友知道了,會感到很不高興,覺得你這個人不牢靠,嘴上沒把門的,以後不會把自己的秘密向你袒露。

有的人隻是處於好心或者無意,將朋友的事告與其他人,如若未事先征得朋友同意,可能會給朋友帶來麻煩;有的人因一點小別扭而反目,把朋友傾訴的心裏話或秘密的事,作為攻擊對方的武器,當關係到自己的利益時,甚至作為證據出賣朋友,這就不僅僅是失禮的問題了。

5不算賬:將金錢與友誼掛上鉤,似乎太市儈了,但朋友交往總免不了經濟上的來往,不少友情的終斷僅因經濟上的糾纏不清產生誤會,以至金錢、朋友皆落空,還是“人親財不親,財帛要分明”好。

朋友之間,除非事先說好某人請客,我們可以各取所需,不講價錢。一般情況下,向朋友借錢,要按期歸還,不能一拖再拖失去信用,我們一方麵一定要主動清賬,該拿出錢主動出錢,一方麵不要礙於麵子而對錢財的事含含糊糊。最要不得的是“你的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似乎彼此不分才算夠朋友,最後鬧得不愉快,隻好分手。

6不拘小節:總以為好朋友之間可以隨便些,說話隨便,舉止隨便、做事隨便,朋友也是人,有人的自尊,還有個人的好惡,對朋友首先應當作一般的人來尊重對待,一些很小的事做得不合適,也會影響友情。

比如:約好時間見麵,無緣無故地遲到甚至不到,事先不打招呼,事後不做說明;高興時闖入朋友家,沒完沒了地閑聊,不管別人正忙著,根本沒時間奉陪;或者對朋友的家人說些不尊重的話,做些不得體的事;或者交談間,對朋友熱譏冷嘲,像開玩笑又不是玩笑話……總有一天,再好的朋友也受不了,隻好說聲再見。

我們應當寬容朋友,但不能盡想著讓朋友寬容,自己對人家不寬容。因為朋友之間這種寬容都是來自雙方發自內心的要求。

人和人之間,地位和機遇是相等的,沒有誰生下來就是領導者,朋友之間更是如此,那些隻把自己看成比誰都聰明,對誰都可以指責、評價一番的人,自己未必是能人,而他永遠也得不到,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友誼。

3學會遺忘,恢複關係法

據說,台灣著名女作家瓊瑤成名後,與皇冠雜誌社發行人,主編平鑫濤結為知音。兩人每年總要去國外旅遊。平鑫濤是個“電影瘋子”(瓊瑤對他的戲稱)。他們每到一地,主編大人就要拉瓊瑤去電影院消磨時間。有一次他們去歐洲旅行一個月,竟然看了50多場電影。

有一回,電影一開場,瓊瑤就發現這部電影早就看過了,可平鑫濤卻堅持說未看過。電影開映了,瓊瑤瞪著銀幕,不服氣地說出這部電影將往下的幾個鏡頭情節,好讓他承認這部電影已經看過了。可平鑫濤卻說:“你知道就好了,可不必講出來呀!”電影散場後,平鑫濤笑眯眯地對餘怒未消的瓊瑤說:“真不懂你的記憶力竟會這麼好。你應該學會遺忘,那麼,你將得到更多的快樂。”

學會遺忘,會給人創造快樂。推而廣之,這也是一種聰明的處世之道和恢複關係的妙計。

在人的一生中,憂愁與煩惱有時伴隨著歡笑和快樂,正如失敗伴隨成功一樣自然。如果一個人的腦子裏整天裝得滿滿的,把任何一件事都記存在思維中(其實這是不可能的),那麼他(或她)總會感到人生有太多的不如意。因此,我們很有必要對頭腦中貯藏的東西,給予及時清理,把該保留的留下,把該剔除的,毫無保留地剔除。那些給人帶來煩惱、憂愁和種種不愉快的東西,實在沒有必要過了若幹年之後依舊耿耿於懷。唯有如此,人才能灑脫一點,快樂一點。

記得小李與小劉兩人同時從部隊轉業,又同年同月同日調入某機關工作,又都被分在某機關圖書室工作。

小李性格內向,小劉性格開朗,天長日久,由於工作上意見不一致,性格上的不一致,她們出現了許多分歧,你看不上我,我看不上你,有時為一件小事會撕破臉皮,鬧個不歡而散。

圖書室的處長發現了此問題,主動找她們談心,讓她們互相之間都記住些對方對自己的好處,少往壞處想。工作上有分歧,可以各抒己見,但要服從組織上的統一規定。求大同,存小異,團結奮鬥,把圖書室工作做好。

通過談心,兩個人都各自做了自我批評,表示今後一定做到有意見擺到桌麵上來,不在背後瞎議論人。她們彼此都回憶了從前相處好的那段時光,表示要把那段相處不好的時光忘卻。這樣,使她們又回到從前相互尊重、相互支持,融洽的關係之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