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女戀愛成功,到了一定年齡,就要辦理結婚手續,並準備結婚用品。適當的家庭用品是必需的,但不要去追求經濟實力目前達不到的東西。有些不是急需的用品,可在結婚後逐漸添置,最好不要借錢籌辦婚事,以免影響婚後生活和夫妻感情。結婚時,適當邀請一些親朋好友慶祝一番,是無可非議的,但要提倡新道德、新風尚,做到熱烈、隆重、樸素、大方,不要講排場,擺闊氣,揮霍浪費。
與父母、公婆不住在一起的,晚輩要經常去探望他們,使老人感到溫暖。父母、公婆有疾病或遇到其他不幸時,晚輩要趕去慰問;在外地的,也要寫信去問候,不能置之不理。
子女每天初次見到父母和長輩時,要養成叫“爸爸”、“媽媽”、“祖父”、“祖母”、“外公”、“外婆”等的習慣,外出時也要招呼一下,讓長輩知道自己的去向。
父母等長輩們在正式談話時,小孩子要從小養成不隨便插嘴或少插嘴的習慣。
父母等老人去世,要追悼紀念。父母等老人年老病死,這對子女是很悲痛的,但要看到這是自然法則,無法抗拒,悲痛也無濟於事,因此更重要的是化悲痛為力量,學習和繼承老人的好思想、好品德。舉辦喪事時,可根據不同風俗習慣,邀請親友吊唁,向親友發黑紗或白花等,但不要鋪張浪費或搞迷信活動。
總的來說,現代家庭也要有現代意識,兩代人之間要互愛、互助,處理家庭事務要民主和開明。這樣的家庭是其樂融融,令人稱羨的。
7兄弟姐妹之間情同手足互愛互助
兄弟姐妹之間要互愛互助。人們常用“情同手足”、“親如姐妹”來形容朋友間非同尋常的友誼,可見兄弟姐妹之間的情誼是超越其他關係的。
小的時候,兄弟姐妹一鍋裏吃飯,一床上滾,免不了磕磕碰碰,更多的卻是相濡以沫,這是很值得珍視的生活經曆。成年後,兄弟姐妹各有自己的工作、社交、家庭,有的甚至天各一方,但是在心底裏,都不會沒有兒時生活的美好回憶。因此說,能做兄弟姐妹一場,也是一種緣分,不懂得珍惜這種緣分是很令人遺憾的。
兄弟姐妹的關係較難處的是各自有了自己的工作、家庭之後。這時,由於不生活在一起,並有了更親密者介入,或者父母老了、亡故等種種原因,許多事情以利害衝突的形式擺在兄弟姐妹的麵前。這時候,兄弟姐妹之間最重要的是重情誼、講風格,互相謙讓、互相幫助、互相體貼、互相諒解,比如說父母的贍養問題,本來是兄弟姐妹人人有責,但是如果其中有一個經濟上比較困難,其他的兄弟姐妹能主動分擔其應負的責任,這樣不僅能解決其困難,也令做父母的心裏感到溫暖。又如對亡故父母的遺產分配,如果大家都能謙讓體貼,給有困難的多一點,和和氣氣有商有量,在九泉之下的老人也會含笑的。有的人有了自己的妻子兒女之後,就置手足親情於不顧,心裏隻盤算如何積聚自己的“小家業”,對兄弟姐妹的困難視而不見,如同路人,對錢財問題斤斤計較、貪得無厭,甚至為爭奪父母遺產兄弟反目、姐妹鬥毆,實在令人心寒。這種人其實不明白,他失去的已遠遠超過了得到的,因為人間親情,實在是千金難買的。
8妯娌姑嫂之間親如姐妹,互敬互愛
妯娌姑嫂之間要親如姐妹。人與人之間,能成為妯娌、姑嫂也是一種緣分,應該視如自己親姐妹,尤其是在一起生活的妯娌姑嫂間,更是手足相連、唇齒相依。
要搞好妯娌間的團結,首先是兄弟間的團結。一般來說,兄弟間親密,各自影響自己的妻子,妯娌間就容易相處得好。所以反過來,你若想把妯娌關係處好,也應常提醒自己的丈夫,多關心其兄弟,這種間接的辦法也是很有效的。
直接的辦法是妯娌間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尤其是在一方出現困難的時候,比如嫂子生孩子,做弟媳的主動承擔家務活,並幫助照顧小孩,做嫂子的一定會心懷感激,等到弟媳有困難的時候,她也一定會不吝錢、力,盡力幫助的,這樣一來,氣氛就形成了。
另外,有些較明事理的人往往在處理這類關係時,表麵文章還是能敷衍的,但有時思想上的一些問題沒解決,所以這種表麵的平靜下還潛伏著一些危機。我們知道,人和人不一樣,妯娌之間,各方麵的條件也常常是長短不齊的,比如收入有高低,能力有大小,相貌有俊醜,進門有先後,興趣有不同等等。如果我們不在思想上搞通妯娌間不論貧富俊醜,在家中的人格是一律平等這一點,而是在內心深處去蔑視或嫉妒另一方,那麼,矛盾總有一天會爆發的。如果因一方有某種生理缺陷,另一方就嘲弄諷刺的話,那麼,這種妯娌關係就更是一天也維持不下去。
姑嫂的關係,同妯娌關係一樣,也是要通過互諒、互助來解決。人們常說:“長嫂如母”,做嫂嫂的,也是要多費心的,處理得好,小姑對嫂嫂甚至比對哥哥還要信賴,因為畢竟是同齡同性。比如說有什麼事,喜歡征求一下嫂嫂的意見;內心有什麼秘密,寧可告訴嫂嫂而不告訴爸媽和哥哥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做嫂嫂的應感到榮幸,因為小姑是把嫂子當知心朋友看了,所以做嫂子的也應把小姑的事當作自己的事看,不要辜負小姑的信賴,真誠地幫她出主意、想辦法,權衡利弊。做小姑的,也要學會體貼和幫助嫂子,比如嫂子生了孩子,忙不過來,做姑姑的常幫著照顧侄子,嫂子的娘家人來做客,幫著招呼一下,嫂子一定會非常感激。這樣姑嫂關係就融洽了。姑嫂間最忌的是互不相容,姑姑把嫂子看作“外來人”,處處看不慣甚至挑唆其與父母、兄的關係;嫂嫂呢,也把小姑看作“眼中釘”,恨不得早點把她攆出去了事,或者關心她隻是表麵文章,實際上隻是敷衍塞責,甚至對小姑的人格缺乏尊重,把答應保密的事到處宣揚、譏笑等,都是非常傷感情的做法。
當然,姑嫂妯娌間有時也會有一些原則性的分歧,一味遷就也就是非不分了,比如對老人的態度問題、生活作風問題等。遇到這類問題,首先要考慮到都是一家人,要以善意的規勸、誠懇的幫助為主,要讓對方意識到你確是關心她,希望她好的,以激發她的自尊,自覺改正錯誤。當然,妯娌姑嫂間的對話,畢竟不如親姐妹那樣隨便,所以更應注意講究方式、方法。
9婆媳、翁婿之間要以心換心
人們常說:“清官難斷家務事”,而“婆媳矛盾”又是一切“家務事”中最複雜、最微妙和最難斷的,但並非不可相處,好婆媳關係也是常見的。
舊式的婆媳關係,要處理好的關鍵在婆婆一方,因為在家庭關係中,婆婆占主動地位,媳婦隻是被支配或從屬的地位,隻要婆婆稍微開通一些,做媳婦的已受寵若驚,定會以數倍的賢惠來回報的,所以舊有“多年媳婦熬成婆”的說法,說盡婆媳關係的不平等地位。
現代婆媳關係從原則上說應該是平等的,雙方都是家庭中的重要成員,都是有獨立人格的人,故應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體諒。但是,由於婆媳畢竟是兩代人,許多具體情況和思想觀念有一定差距,故在處理婆媳關係中又有許多要注意的地方。
作為現代媳婦,對搞好婆媳關係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尤其是在一起生活的。往往是媳婦工作、上班,婆婆在家燒飯做菜、帶孩子等,活雖不重,但對老人來說,已是十分難能可貴。媳婦下班回來,若能主動接過家務,再說一些寬慰體貼的話,能令老人愉快舒暢,認為媳婦貼心懂理,會倍加疼愛媳婦。生活閱曆豐富的老人一般都能勤儉持家,又自尊心很強,媳婦若能將一部分收入交給婆婆掌握,比如說買菜的開支,既可使婆婆感到兒媳尊重信賴自己,同時也可起到節約開支的作用。逢年過節,給自己的父母捎禮物,最好也給婆婆準備一份,讓她感到你是有心的人。更重要的是要切實關心老人的身體和精神,平時要注意老人吃的是否夠營養,穿的是否夠暖和,老人病了,更應及時就醫,精心問候。老人有時同小孩一樣,愛吃個零食,愛聽點好話,你若能注意滿足她這些小嗜好,老人一定笑逐顏開。另外,老人有時會有固執、愛嘮叨的毛病,做媳婦的應該采取寬容、諒解的態度,不要頂撞她,讓她說去就是了。老人一般是說完心裏就舒服了,並不一定非要你們聽她的不可。
在婆婆一方,要處理好雙方的關係,最重要的是要拋棄舊式的婆媳觀念,即把媳婦看作受支配者的不平等的思想。媳婦不是奴隸,而是自己兒子的愛人、伴侶,待媳婦好也等於是待兒子好。所以婆婆應從感情上把兒媳當作親生女兒一樣看待。有的婆婆看不慣媳婦同兒子平起平坐,總認為順從男人,做家務是媳婦的本分,所以如果兒子洗洗尿布,買買菜或兩口子拌拌嘴,她就極不高興,認為是媳婦沒盡婦道,讓丈夫丟麵子。其實她沒想到,現代兒媳跟兒子一樣,有職業、要工作,不可能像家庭婦女一樣,包盡所有家務,更不可能低聲下氣。丈夫在家也有承擔家務的責任,男女應平等。婆婆的那種一心怕兒子“吃虧”,隻想兒媳事事順從的思想作怪,是很難搞好婆媳關係的。解決這個症結隻有一個方法,就是凡事要想想:如果對方是我的親生女兒,我會怎麼辦?如我的女兒生孩子,我難道不希望她的丈夫洗洗尿布、買買菜?這麼一想,對媳婦的怨氣就容易消除了。另外,做婆婆的,也要體貼關心兒媳的工作、健康。如兒媳有工作上的事要辦,婆婆應支持,主動幫看孩子等;兒媳有困難,如生孩子、有病等,婆婆應關心幫助,問寒問暖、刷刷洗洗。兒媳心上暖了,也會盡心孝敬婆婆的。高明的婆婆還會運用語言藝術,適當地誇獎媳婦的長處,使婆媳關係更臻完美,比如:“我媳婦真孝順,看天剛冷,羽絨背心就給買回來了。真是好媳婦比兒子還強!”這種話隻會激勵兒媳更孝順、更賢惠,兒子也不會愛聽的。以心換心,婆媳關係好了,家庭和美也就奠定了基礎。
翁婿關係,也是家庭關係的一種。一般來說,嶽父母同女婿之間的關係較婆媳關係要好處一些,沒有那麼複雜、微妙。但也有應注意的地方。做嶽父母的一般不會在生活瑣事上對女婿橫挑鼻子豎挑眼,而是在大的方麵對女婿有所要求。比如說,做女婿的對家庭沒有責任感,不買菜不搬煤,不承擔家庭義務,把工資揮霍盡淨,不顧老婆孩子,酗酒鬥毆,猜碼賭博,做老人的是會站出來為女兒撐腰的;或者不求上進,為人木納,嶽父也會有所不滿。所以隻要是事業上有出息,又會疼子愛妻的男子,嶽父母一般不會有意見,即使女兒偶爾抱怨丈夫不夠細心等,嶽父還會勸說自己的女兒。會做女婿的,還要適當地獻點殷勤,比如給老人幹點粗活、重活,逢年過節孝敬點酒肉,陪老人飲兩杯等,老人一定喜不自勝。作為有責任感的男人,還應從心底裏把妻子的父母當作親父母,有事能擔待著,像個男子漢,做家庭的頂梁柱。老人就會覺得女婿勝過兒子了。
從老人方麵說,至少應把女婿看作半個兒子。做嶽父母的,既要從工作上、事業上關心女婿的進步,也要在生活上多多關心。比如:誠懇地將自己的生活經驗授予他;叮囑女兒孝敬公婆,疼愛丈夫,做好“賢內助”。女婿的出息就是女兒的幸福,這一點是不能忘的。
翁婿之間容易發生的矛盾一般有:女婿不懂得敬重丈人,說話做事輕狂毛躁,沒有禮貌修養。女婿方麵呢,最惱丈人把他當毛孩子,羅嗦嘮叨。
解決的辦法:雙方應互相體諒,求大同存小異。另外注意多多關心對方,關係便不難處好。
媳婦與公婆有矛盾時,兒子要站在正確的立場上,從中起調和的作用,對任何一方麵,都不要偏袒,以免加深矛盾。
女婿與嶽父母出現矛盾時,女兒要挑起擔子,居間調停,以利解決。
10工作再忙,也不要忘記對方的存在
我曾經有過一位要好的朋友,她叫王蘭,剛成家時,她的丈夫工作不如她,掙錢不多,生活過得很清苦,可是兩個人相親相愛,生活美滿。
沒過幾年,他們膝下添了一個女兒叫晶晶。現如今趕上了改革開放,丈夫有了機遇,當然也有點小本事和關係,他自己與朋友開辦了一家公司,生意範圍很廣,小到螺釘、螺母,大到彩電、冰箱,什麼生意都可以做,後來丈夫的腰包鼓了起來,原來的舊家具,統統換上了進口家具,音響、彩電也都是國內最時尚、最高檔的,孩子身上穿的衣裙,連同她自己身上的套裝全是香港貨。丈夫因工作太忙,有時幾天不能回家,隻把她和孩子留在家裏,她自己已經習慣於不做飯,帶著孩子下飯館吃飯就行了。按說這種不愁吃、不愁穿的生活在有些人眼中還挺值得羨慕呢!其實不然。
有一次,我順路去看她,老朋友相見她忍不住哽咽起來,她對她自己現在的這種處境非但沒有一絲值得留戀之感,反而覺得傷心至極。她對我說:“人生在世,難道就是為了比別人吃得好點、穿得好點,無所事事地混日子嗎?我對這些看得太輕了。我現在深感沒有精神享受的人,她的物質生活再優越也不愉快。”
她又繼續說:“我丈夫天天在外麵奔波,心中根本沒有我這個老婆以及他自己的孩子,自從他當經理以後,兩年多來,沒有抽出一個星期天與我們外出遊玩,享受天倫之樂,總是忙於工作,似乎有沒有我們並不重要,隻要他的事業、財運亨通就行了。這種日子我一天也不想過了。難道他在外忙於事業,可以不負責家庭和孩子,那我為什麼一定要成為他的生孩子、帶孩子、管孩子的看家婆呢!教育孩子是我們兩個人的事……”
聽她一夕話,對我也有所觸動。我不得不向那些現正在忙於幹事業而不盡父親職責的男同胞提出些忠告:千萬不要用工作忙來當借口,家庭是兩個人共同組織起來的,我們都應盡一份職責,作為父親應該給妻子一點溫情,給孩子一點父愛;作為妻子要盡做母親的職責,當然也要盡對丈夫的理解與支持之情,這是相輔相成,相互聯係的。
要知道維係好家庭生活的和諧也是一門需要不斷學習的學問。男同胞不要總認為自己是男子漢,一家之主,想怎樣就怎樣,處處以“我”為軸心,在家庭生活中,夫妻雙方在地位上是平等的,要盡的職責也應是相等的。
家庭建立起來了,熾熱的愛情結下了果實之後,我們對自己的下一代要負責,要給予關心、愛護、幫助,否則,我們對不起下一代,對不起孩子。
要維係家庭的穩定,除了不斷給家庭生活添注新鮮內容,還須男女雙方相敬如賓,這同樣體現在平等和尊重,及對家庭所負的職責上。
別忘了,再忙,也不要忘記對方的存在!
11維係夫妻關係的妙法
在日本,許多婦女結婚後不再工作,承擔起家庭的一切事務,男子無須插手,這種模式不適用於中國國情。許多家庭需要男女雙方都在外工作才能保證有足夠的生活費用。
家務勞動由誰來承擔常成為家庭糾紛的起因。經常會聽到一些妻子抱怨丈夫不幹家務活,也經常聽到一些丈夫譏諷妻子為“懶婆娘”。
其實,男女雙方往往並不是要求對方幹多少活,隻要有願意共同承擔家務活的勞動態度就行了,這種姿態是對承擔家務勞動一方的體諒。
實際上,每個家庭成員都幹點買菜、做飯、洗衣等家務勞動,家中每個人的時間就從容些,可以多騰出些時間來交流感情,共同娛樂,使家庭生活充滿更多的歡樂和和諧。對承擔家務勞動多的一方,另一方回到家中後,應多說些表示歉意的話,也能使對方達到一種心理上的平衡。
回到溫暖的家,應當調動起自己快樂的情緒,將工作中所遇到的挫折、委屈和種種不愉快留在門外;自己通過幫助妻子做些家務事來調節一下情緒也是有益的。當然,在家中討論一下工作中遇到的難題,求得對方的理解和支持,不但可以,而且是應該的。但也要看時機提話題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