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用這麼一句話來排解爭吵者之間過激的情緒;有話好說,先消消氣,這是很有道理的。據心理學家分析,爭吵者往往犯有三個錯誤:第一,沒有清楚明確地說明自己的想法;第二,措辭激烈、專斷,沒有商量餘地;第三,不願以尊重態度聆聽對方的意見。還有一個調查說明,在承認自已容易與人爭吵的人中,絕大多數說自己個性太強,也就是不善於克製自己的個性。
同事之間有了不同的看法,最好以商量的口氣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使用得體的語言是十分重要的,應該盡量避免用“你根本不懂。”“你總是弄不好……”“你從來也不怎麼樣”這類絕對否定別人的消極措辭。每個人都有自尊心,傷害他人的自尊心,必然會引起對方的反感。即使是對錯誤的意見或事情提出看法也切忌嘲笑。要記住,幽默的語言能使人在笑聲中思考,而嘲笑使人感到含有惡意,也是很傷人的。如果雙方個性修養、思想水平及文化素質都比較高的話,做到不與人發生衝突並非難事。
若是與同事發生了爭吵,過後應盡快恢複關係。兩人發生爭吵後,再見麵總是不好意思先開口說話,有時想開口說話卻又不知如何開口說些什麼,像這種情況,往往人人都會遇到。
遇到這種情況,我們應該高姿態地主動與對方打招呼,找話說:“早上吃飯了嗎?今天你怎麼沒去送孩子?”“昨天你回家了,有位同誌來找你,給你留了一張便條,就在你抽屜裏,會不會有什麼急事,我看那人風風火火地跑來的。”等等類似這類的搭話都可以緩解雙方不調和的緊張情緒,進入到自然的談話之中。
6不可低估社交活動的作用
社交是人們生活中一個不可缺少的方麵。人們之間友好往來、互相幫助,豐富多彩和文明健康的社交活動,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生活方式的重要內容。人們在閑暇時間裏,除學習、吃飯、做家務外,還要互相交往,要有自己的親朋好友,要參加自己熱愛的活動,還要和許許多多的人發生各種各樣的聯係。
健康美好的社交活動,不僅可以使您的“八小時以外”過得充實舒暢,而且能夠讓您以充沛的精力和穩定的心理去迎接新的一天。從這個意義上說,社交活動的健康與否,決定著人們生活方式的優與劣,而後者又直接反映著一個人的素質和修養。
現代化的社會,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呼喚著人們從籠罩在社交上麵的種種陳舊觀念中解放出來。坦率地講,沒有社交觀念的更新,就沒有豐富多彩的社交活動。
中國有著一部漫長的封建統治史。在社交問題上也存在著一些陳腐的舊觀念,例如:把一些善於交際,活躍在社交場合的人,貶稱為“社會油子”、“交際花”,譏諷他們“投機鑽營”、搞“關係學”等等。更有甚者,對男女同誌間正常而高尚的交往祭起“男女授受不親”的“祖訓”,還有些具有較高水平的人也往往把社交活動看作是白白浪費時間和精力的多餘之舉。這種種陳舊的觀念,將人們封閉在一個沒有正常交往,缺少信息交流,得不到精神、情感和美的享受的僵化環境裏,這大大落後於時代對人的要求,限製了人的聰明才智的發揮和創造力。用這種陳舊觀念去衡量現代生活中的社交活動,就束縛了人才的發展,就不可能培養出“開放型”、“積極進取型”的優秀人才,就不可能造就我們這個時代應該造就的“瀟灑大方的社會活動家”。
事實證明,正是由於有了健康文明的社交活動,人們才得以互相促進、互相補充,而社交活動中形成的理解、交流和友誼,則使人們不斷地獲取到精神、情感和美的享受。據此,我們可以斷言,隨著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展開,籠罩在社交上麵的種種觀念,勢必要受到更加猛烈的衝擊,一個和睦相處、廣泛交流,開放型的社交前景已經呈現在我們麵前。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社交中人與人的關係是互相尊重、平等互助的關係。人們之間的社交活動,既不是為了謀取個人的私利,也不是為了尋求宗教式的安慰。人們用真誠的心去理解;用高尚的情操去感化;用無私的行動去給予;用求知的欲望去吸取;人與人之間互相信任、互相理解,廣泛的交往和純潔的友誼,轉化為學習和工作的動力,這不僅是社會主義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現代社交活動的宗旨和目的。
7社交是恢複人與人之間正常關係的紐帶
生活中,很少有人沒參加過社交活動,如你和幾個朋友來到舞廳,又遇到你朋友的熟人,你和這位新朋友攀談起來,如果你這位新朋友是一位異性,你們倆就都有了舞伴了,伴著輕鬆歡快的舞曲,翩翩起舞,將初次相知引起的拘束和緊張情緒消失得蕩然無存……你們找到了很多有趣的話題,既談得很投機,也有一種被人理解的滿足感,舞會結束後,你會發現今天這個晚上過得很愉快……也許你不喜歡跳舞,但你肯定參加過朋友的生日聚會、郊遊式篝火晚會,以至婚禮等等,所有這些,都屬於社交活動。因此可以說,社交是我們生活中很經常、很愉快的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可以通過社交結識新人,擴大朋友的圈子,重溫舊情,使友誼之樹常青;借助社交活動,我們還可以增進與社會上不同職業、不同層次、不同背景的人士之間的聯係和了解,感覺到我們是生活在一個充滿智慧、充滿理解充滿人類良知的社會大家庭之中,這也是我們用心得以恢複人與人之間正常聯係的橋梁,可以說,社交對個人來說意味著一種群體的溫暖與回歸,它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社交的意義還表現在以下幾個具體方麵:
一、影響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是個人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一般說來,自己行為的決策是根據自我意識對周圍環境的判斷和預測來決定的,因此,自我意識是否存在完善,是個人成熟和完善的標誌之一。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的自我意識的形成是受生活環境和他人影響的。由於每個人都具有特定的價值觀,理想人格標準,他的影響和評價往往帶有片麵性,因此任何人,特別是青年朋友都應自覺地、不斷地修正和完善自我意識,而社交活動正可以幫助你做到這一點。在社交場合,人們一般來自不同職業、不同年齡、不同層次、不同地域的社會階層,在交往過程中,你可以感覺到他們從各自的價值眼光和經驗出發的,對你的看法和評價,這些評價可以補充和修正你原有的自我意識,幫你建立起一個全麵的、真實的自我意識。
二、影響價值觀
在社交界,人們帶不了他們獨特的言談話語和行為舉止,也帶來了他們獨特的價值觀,這些凝聚了社會各階層的智慧,各有千秋的對社會和人生的看法,無疑地對你建立合理、實際,有意義的個人價值觀,具有參考借鑒作用。
三、交流信息,感受社會
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的變動對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有著重要的影響。我們不斷關心身邊發生的事情,乃至國事、政局,都盼望國泰民安、發家致富等等,這些話題在社交場所都會觸及到,當然傳播、交流各種信息都是必不可少的。與不同社區的人廣泛交流信息,及時了解社會的發展變化,以便使自己更自覺地適應變化的環境,這也是很必要的一課。
四、尋找生活中的知音知己
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性格特點和追求,因為每個人所處的環境、地位、身份不同,他所尋找追求的知音知己也不同,尋找情投意合的人並非易事,這就需要借助社交活動作為橋梁,廣泛結識朋友,才能最終找到自己的知音知己。
五、與朋友融洽關係
假如與要好的朋友發生隔閡,也可以通過參加朋友集會,約朋友到幽靜處互相傾訴一下衷腸,把挽在心頭的疙瘩解開,這也得借助於社交活動。另外,社會活動也會不斷開發和提高你對各項業餘活動的興趣和愛好。
8沉默是金
“沉默是金”是西方人的一句箴言,這句話最早出自一些橋牌大師。打橋牌是兩人一組相互配合,開始雙方叫牌,目的在於叫出自己的實力(牌點)和牌型,以求取得默契,打成或打敗對方。初學者往往不分青紅皂白,明明無希望的牌也叫,其結果把自己的實力、牌的分配狀況暴露給對方,使對方能輕而易舉地獲勝。因此,“沉默是金”便是初學橋牌者必須掌握的一個基本原則,以後這句話沿用於社交場合,就成了一句成語。
“沉默是金”,並不是要人一言不發、一聲不吭。如果這樣,橋牌便無法進行,社交也無法開展。它的含意是,告誡初出茅廬的人不要輕易透露自己實力;告誡我們在與人交談時,不可喋喋不休地講個沒完沒了;告誡我們,在沒有掌握清楚第一手材料的時候,不要馬上發表意見,看法,甚至下結論過早。
在一次大聚會中,筆者見到過這樣一位女性。她在大家都談得非常起勁時,默默地坐在一旁一言不發,很長時間麵帶微笑,左顧右盼,怡然自得地觀看在座的每一個人,仔細傾聽每一個人的講話,開始我們認為她不善於講話,漸漸地也就不注意她了。
過了一段時間,筆者聽到了這位姑娘的聲音,她仍然臉帶微笑,用柔和的語調參與談話。使我感到驚訝的是,一個我們原以為不會講話,無話可講的女子,說出的話卻是那麼有內涵,態度既謙遜而又充滿了自信,她對周圍的人似乎都非常了解,一時間,大家都停下來,側耳聽她一個人講話。事後,我才了解她很喜歡觀察人,對每個人的不同表現、談吐都很感興趣,所以在與人交往時,她寧願先聽、先看,先認識別人,保持沉默。她這樣做,是讓自己有更多的機會、時間去傾聽周圍人有聲和無聲的語言。她雖然默默地一言不發,但她的沉默竟是一種格外積極的參與!
從中我們不難悟出,沉默不再是消極的,它是積極參與交往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沉默,對於大多數人,尤其是平時喜歡不斷說話的人是一種挑戰。
有時,我們花了不少口舌去解釋某件事情,希望別人接受我們所說的觀點,意見,看法等,卻忽略了用沉默來讓別人有時間了解、分析我們所做的事。有一句話說得好:“少說話,多做事”,不是勉強自己不說話,而是要力求說的話都有實質性內容,都有相當價值,也就是不隨便浪費說話的權利。
話說得滔滔不絕,而內容卻了了無幾,缺乏新意、缺乏內涵,這種話是沒有人喜歡聽的。
在人際交往中,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太少利用自己的耳朵去聽人說話,太多利用自己的嘴巴去說話。少說一點,你就有更多的時間和心思去留意周圍的人和事,這可以使人獲得更多的啟示,更多地了解人和事,包括他人的優點、缺點、經驗和教訓。
沉住氣,靜下心,多聽聽,少開口,這樣一旦你開始說話,你會更加充滿信心,說得更有內容,別人也會更加尊重你所說的話,因為有了“沉默”,說話辦事才更有的放矢,才會更有分量。
讓我們牢牢記住這句箴言:“沉默是金”,用它來鞭策自己的言行。
在與上級領導、同事之間發生矛盾、問題、分歧之時,我們也應盡量采取“沉默是金”的策略,這樣我們就可以做到:說話言之有物,講道理有理、有節,解決問題有板有眼。
9知識就是力量
“知識就是力量”,培根的這句話可以說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我們要想在交往中有力量,成為一個強者,就需要有知識。
有些人可以與各種不同職業、不同層次、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愛好的人娓娓而談,確實令人羨慕,這種才能對於一個現代人來說是不可缺少的。如果你進一步觀察,就會發現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他們的知識麵很廣,博古通今,涉獵麵廣。這樣他們就可以在與各種不同的人交往中,有話題可談,有問題可探討,有信息可交流,人們可以從他們那裏獲得各種有益的信息,學到有用的東西,於是他們就必然會成為社交場所中的一塊有吸引力的“磁石”。
誠然,任何人決不可能掌握大部分的信息,但是,如果我們腹中空空、話題很少、談吐貧乏,在交談中就必然是個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