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是實現人們之間的聯係和依賴的基礎和條件。交往不僅僅是人們所需要的衣、食、住、行等物質條件的交換,使大家各得其所,形成社會物質交換過程,而且,更為普遍發生的是,人們之間信息的相互傳遞,思想的相互啟迪,情感的相互感染,行為的相互模仿,這就構成了所謂的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是形形色色的,有和諧親密的人際關係,也有疏遠衝突的人際關係。和諧親密的人際關係是:交往雙方心理相容性高,彼此間吸引力大,思想上相似程度強,情感上依戀得緊,行為上趨同、合作、利人和獻身。疏遠衝突的人際關係是:交往雙方心理不相容,彼此間排斥力大,思想上分歧多,情感上對立嚴重,往往發生利己、侵犯和攻擊行為。一般說來,人都是希望和追求和諧親密的人際關係,防止和避免那種疏遠衝突的人際關係。
在各種不同的社會條件下,追求和諧親密的人際關係,是人類的共同本性。發達與不發達國家國民中都占一定優勢地位的需要卻是社交需要。這就是說,在發達國家中,除了自我實現和尊重的需要在國民中占優勢以外,把社交需要作為優勢需要的人數相當可觀。在不發達國家中,除了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在國民占優勢以外,社交需要也具有一定的優勢地位。由此可見,不論社會條件如何,人們都是需要交往的,通過交往去建立和諧親密的人際關係,同他人友好相處,合作共事。
古今中外,人類總是為著實現生活富裕和人際關係和諧而努力奮鬥。中國農民戰爭的領袖,辛亥革命的仁人誌士,“五四”運動的先鋒,領導新民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中國共產黨,歐洲文藝複興運動的思想家,空想社會主義的代表人物,科學社會主義的奠基人和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導師,雖然由於他們所處的具體曆史條件的不同,他們所提出的具體奮鬥綱領、口號和策略也各不相同,但是他們的綱領中,都具有兩個相同的特點:一是要實現人民的富裕,國家的富強,擺脫貧窮和落後。二是要實現人們之間的權利平等,關係和諧。由此可見,人際關係和諧和生活富裕是古今中外,人類為之努力奮鬥的兩個最終的價值目標。
和諧與富裕是相輔相成的。貧困和匱乏,往往會導致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緊張。人與人之間發生的爭鬥、侵犯、攻擊,以至相互殘殺、毀滅,從根本上來說是受利益所驅使。正因為如此,要實現真正的和諧、民主、平等、自由,就必須不斷生產和創造出更多的物質和精神的財富,提高全社會的富裕水平。另一方麵,要實現富裕和富強,提高生產和創造效率,又必須發揮廣大社會成員的積極性,使大家通過努力把能力充分發揮出來,要發揮全體社會成員的積極性,就需要創造出一個人際和諧、心理相容、行為趨同、團結合作的社會環境。而人與人之間的爭鬥、攻擊、侵犯和殘殺,隻能壓抑、束縛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由此可見,和諧是實現富裕的條件。舍棄和諧求富裕,隻能導致少數人富裕,多數人貧困。舍棄和諧、平等求效率,隻能導致少數人有效率,而多數人處於低效率狀態。
因此,人際和諧是人類社會進步最終的價值目標。人們在各個實踐領域中所標榜出來的口號,如經濟利益分配中所提倡的公平,政治權利分配中所提倡的民主和平等,道德評價中所提倡的公正,各種競爭活動中所提倡的機會均等,都是從人際和諧這一總價值目標裏派生出來的。它們是人類追求和諧,維護和諧,發展和諧人際關係需要的反映。
2交往增進人們的相互理解
交往對人生是非常有益的。首先,交往能給人以理解。每個人都需要被別人理解,同時他也需要去理解別人。“理解萬歲”不僅是年輕戰士從邊陲發出來的呼聲,而且也是全體社會成員的心願。社會發展到了今天,人們之間需要理解的地方更多了,理解需要的滿足對每個人都變得更加迫切了。
第一,高度技術化的社會生產和生活,很容易使人變得陌生起來。應當承認,高技術給生產帶來了高效率,給生活帶來了很大方便,但同時也使高技術條件下的人,對機器的依賴和關注加強了。科學技術迫使人們把更多的精力和時間都用於認識新機器,適應新技術。人們製造了機器人,反過來機器人又把人們指揮得團團轉,無形之中就削弱了人對自己同伴的聯係、依賴和認識,使人們之間變得更加陌生和疏遠起來,甚至使親生父子、師生和同事之間也很少有共同語言,變得似乎都不認識了。
第二,高度科學化的社會組織,很容易在人們之間設置各種各樣的理解障礙。大家都知道,科學化適應科學技術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化的發展趨勢,有利於組織的變革和發展,也有利於人們優勢和特長的發揮,但是社會分工的專門化和社會組織的大一體化,迫使人們更加依賴和關注組織,把更多的精力和時間用於揣度和理解組織新決策、新結構,以適應組織的急劇變革和發展,這就不得不削弱人們以對自己的同事和夥伴的接觸和交往,使人們之間變得更加難以理解和難以溝通了。
第三,職業流動經常性、人際關係契約化,迫使人們不斷地麵對著陌生的交往對象和環境。大家知道,科學技術發展突飛猛進,生產高度技術化,必然引起人們職業流動的經常化,這就使得每個人的人際關係不斷地突破依據地緣、學緣和業緣所構成穩定的社交網絡,而被迫進入持續的變動不定的狀態,經常要從頭開始,經常要急急忙忙去建立新的人際關係。陌生的人們,一方麵是互不理解,另一方麵,則更希求於互相理解。
第四,價值觀的多元化,很容易導致人們之間的矛盾和衝突。社會的急劇變革,不斷地向傳統的價值體係提出挑戰。一元化的價值體係已經打破,人們所持的價值觀念就日益轉向多元化。價值觀念取向不同的人們,不僅在對人、對事的理解和評價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而且在實際工作和實際生活中,也不可避免地要發生衝突。父子危機、家庭破裂,信仰不同的組織,五花八門的主義、學說等等,所有這一切,都給人們的理解和溝通造成了極大的障礙。人們要想超越這些障礙,唯一的辦法、可靠的手段,就是進行社會交往。
社會交往的過程,就是交往雙方互相認識 、互相體驗、行為趨同的過程。隻有通過交往,我們才有可能去觀察別人、分析別人、體驗別人。隻有通過社會交往,我們才能夠理解別人的需要、動機、目的、理想和信念。也隻有通過交往,我們才能夠把握別人的性格、氣質和才能。同時,也隻有通過交往,別人才能夠認識、理解、體驗和把握你自己。不經過交往,人們之間要達到真正的理解是不可能的。一句話,沒有交往,就沒有理解。
3交往能給人以友愛
人是有感情的動物。人不僅有情緒、情感的活動過程,它影響著人的思想、言語和行為,而且人們還需要積極的情感體驗,尤其需要友誼和愛情。心理學家們認為:人們對友誼和愛情的需求,絕不亞於對食物和營養的需求。沒有充足的食物和營養,長期處於饑餓或半饑餓或半饑餓狀態的人,其身體的發育和生理的功能肯定會受到損害,以致發生疾病。同樣,一個人若得不到他人的關懷、體貼、溫暖、同情和友愛,長期處於情感饑餓或半饑餓狀態,那他在心理上肯定也會受到損害,甚至發生程度不同的心理變態。調查統計結果表明,非遺傳性精神病患者,多是由於其遭受挫折之後,沒有及時獲得他人的關心和同情而發病的。青少年中的人格變態者,多是由於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經常遭到父母、老師等人的冷落、處罰、虐待,長期無人關心、疼愛才發生變態的。另一方麵,許多的科學家和發明家,都是得到了充分的母愛而成功的,而有的則是不僅得到充分的母愛,而且還得到了充分的父愛。
社會發展到了今天,人們對友愛等情感的需要是更加突出、更加迫切了。眾所周知,現代文明的重大成就在於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效率,創造了越來越多的物質財富。消費主義普遍的受到了社會的承認和鼓勵,使一般人在物質方麵都能得到相對的滿足。人們不僅不能再忍受“衣不遮體,饑腸轆轆”的貧困和恥辱,達到溫飽水平,而且自信可以過上更加富足充實,更加體麵的日子。物質生活的滿足必然導致人們需求取向的變化。達到溫飽或小康水平的人們開始全麵考慮自己生活的質量,自己的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自然而然地受到了人們的關注,並且越來越多的人,第一次真切感到了情感生活的匱乏、貧困和不盡人意。有一些人已經感到了情感饑餓,處於呱呱待哺的狀態。造成這種狀況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現代社會的物質利益、政治權利和各種機會的分配是通過人與人直接或間接的競爭而實現的。長期的、全麵的激烈競爭,衝擊著往日彌漫於人際間溫情脈脈的關心、同情和友愛,從而使得同事之情、師生之誼,甚至父子之愛也日益淡薄,隨即被冷漠、嫉妒和敵意而取代。
人們需要什麼,社會就會提供什麼。為了滿足人們情感生活的需要,情感生活的服務行業就應運而生,舞廳、咖啡館和形形色色的俱樂部、夜總會等服務機構雨後春筍般地聳立了出來,情感市場的迅速形成,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顧客。首先來到這種市場的顧客是在情感方麵感到饑餓的年輕人,繼之而來的是那些離退閑居,找不到情感寄托的老年人。當然,什麼時候,也少不了那些在激烈競爭中掙得大把大把鈔票的這個“家”那個“家”們。至於一般的人們,雖然還沒有勇氣和條件去情感市場采購自己需要的情感,但是也多已衝出封閉的自我,就地方便地去尋找友誼。當今的世界,包括我們中國,好像處處是人們交換的舞台。在這些舞台上,人們不隻交換著商品、金錢和權力,而且還交換著感情。感情的交換已經和將要滲透到一切領域。
社會交往是實現感情交換的唯一途徑。隻有通過社會交往,人們才能推銷自己的感情,同時贏得別人的友愛。社會心理學知識告訴我們,人們之間感情的認同和共鳴,是在交往過程中 ,通過交往情境刺激所形成的互通和相互感染的結果。不進入交往過程,構成交往情境,人們將無法真實體驗別人的感情狀態,從而不能恰當地選配自己的感情,以與他人發生共鳴,因而也就不可能贏得別人的喜歡和熱愛。不進入交往過程,不構成交往情境,人們將無法表達自己對他人的關心、溫暖、體貼和友愛,因而也就不可能得到別人的積極回報和反應。同樣道理,不接觸交往對象,人們隻是沉湎於相思癡想,將無法實現同他人的感情互通和感染,因而也就難以培植牢固的友誼和忠貞的愛情。
4交往能給人以信息
人們所需要的知識,經驗和技術等各種信息,一是靠親自參加生產、實驗和政治、文化活動等實踐,獲得直接經驗;二是靠讀書學習取得書本知識和技術的間接經驗;除此之外,就是靠人際交往獲得來自別人的知識和信息了。
直接交往所獲得的信息,它的弱點是沒有讀書學習獲得的知識那麼係統、穩定和規範,但是它的範圍特別廣,信息量特別大。交往向人們提供的各個領域和各個方麵的信息,任何一部“知識大全”都會在它的麵前相形見絀,顯得其信息量微不足道。古今中外,有些人根本沒有上過學,沒有從過師,但是卻有豐富的知識,這全是交往的效果。另外,交往向人們提供的信息,往往能夠隨著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活和倫理觀念的變化而隨之變化,隨著具體交往情境的變幻而隨之變幻,它同書本知識比較起來,顯得異常生動、活潑、新穎和實用。
直接交往獲得的信息,雖然不及直接實踐獲得的經驗那樣真實、可靠、可信和富有體驗性,但是它具有直接經驗不可比擬的優點。書本知識是偏向理性的知識,直接經驗是偏向感性的知識 ,而交往向人們提供的知識,是既有理性的,又有感性的,還有由感性向理性轉化過程中的。並且人們在獲得這些知識時,不必受直接實踐那樣嚴格的條件限製。任何一個人,隻要他願意,隨時都可以找到交往對象進行麵對麵的交往。任何一個人,隻要他有心,總能找到他滿意的交往對象,合適的交往情感,建築起有效的交往舞台。任何一個人,隻要他願意交往和善於交往,他就會在這個交往的舞台上,獲得豐富而真實的信息,彌補書本知識和直接經驗的不足。
5交往給人以社會資源
新的價值觀念,特別褒揚個人的獨立、自主和自我實現,不提倡人們之間的過分依賴。正因為如此,人們就把立命安身,成就事業的重點放到個人的體力、能力和努力之上,而不再仰仗高貴的血統、雄厚的遺產,以及前輩人的權勢、名望和地位。現代人認為:個人的成敗,主要靠自己的奮鬥和拚搏。這的確是現代人的開明之處,進步的所在。然而,毋庸諱言,現代人在重視個人體力、能力和努力的同時,也十分重視擴大自己的社會資源,認為社會資源的多少,同樣是事業成敗的關鍵。
所謂社會資源,其構成相當複雜。最主要的構成是人們可以動員和利用的社會關係,親朋好友、同學同事、師長徒弟、鄰裏街坊等等。一個人所擁有的社會資源的效用,受其數量和質量的規定。要知道,人多勢眾,五湖四海皆朋友,三山五嶽皆兄弟,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是個人的福氣和造化。也要知道,光人多勢眾還是遠遠不夠的。在許多情況下,一兩個有地位、有權勢,或有能力、有專長的朋友所起的作用能勝過一群朋友的努力。正因為這樣,所以有些人在選擇交往對象的時候,專門瞄準那些社會活動能量大的人,而對一般平民百姓持不屑一顧的態度。也正因為這樣,所以那些有權、有勢、有能力的人,經常門庭若市,應接不暇。
盡管上述現象令人厭惡,可是,一般人還是在努力拓寬自己的社會關係,尋求和擴大自己的社會資源。擴大社會資源不能消極等待,必須訴諸社會交往,在社會交往中去積累社會資源。不愛交往,性情孤獨的人,其社會關係特別封閉,就不可能積累起豐富的社會資源,協助自己達到宏偉的目標。
交往能促進人們的理解,培植人際間深厚的友誼和忠貞的愛情,交往能促使人際間信息交流,擴大個人的社會資源,它對個人和他人的生存和發展,都有著不可磨滅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