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2 / 3)

6交往應防止的偏向

交往過度和交往不足的偏向都應當防止。

在交往對象上,交往過度的交往對象太多太雜。不同年齡、性別、社區、文化、行業、誌趣、誌向的人,都是他們網絡的交往對象。交往不足的交往對象又實在少得可憐,除了親戚、老鄉、老同學或好朋友以外,對陌生對象都持冷淡、排斥的態度。他們擇友的標準很高,對作為交往對象的人的年齡、性別、學曆、經曆、身世、社會身份、家庭背景、興趣、愛好、性格、氣質、能力和人生觀及價值觀,甚至衣著打扮等等都有所考慮,有所要求。他們交往的範圍過窄,擇友的標準過高。

在交往時間上,交往過度了,用於交往的時間過長,整天都忙於交往之中。工作時間內,除了在辦公室應酬以外,還要在電話裏訂約會,在會客室裏搞接待。業餘時間裏,不是在家裏應酬來訪者,就是進出於飯店、賓館、酒吧、咖啡館、跳舞廳、影劇院和俱樂部,整天忙得筋疲力盡。交往不足的則交往活動太少,交往周期過長。他們與人交往的時間,局限在逢年過節、朋友家遇上紅白喜事或婚喪嫁娶,他們與別人接觸的機會太少了,交往的時間也太短了,因此,他們與別人的關係是疏遠的。

交往過度的交往對象太多,交往時間太長,他們的交往期望也太低。他們是為交往而交往,根本沒有明確的交往目標。有的甚至把交往當作做生意,搞交易,隻想從別人那裏獲得更多的經濟好處,根本不考慮人際間和諧親密的精神境界。他們隻圖眼前利益,有利就來往,無利就分手。今天是朋友,明天是仇敵。他們的交往行為極不穩定,根本談不上什麼連續性、一貫性和長期性。他們與人的交往隻停留在一麵上,交往的質量極其低劣,既不講人格吸引,也不講深層卷入。雖然他們也講什麼公共關係、談判藝術、交往技巧,但總摸不到朋友之道的真諦,收不到交往的實際效果。一旦他們遇到不幸,遭到挫折,急需朋友幫助的時候,他們就會意識到自己是一個交往失敗者,他們翻遍了巨大的名片匣和厚厚的通訊錄,也找不到一個可理解、同情、支援自己的朋友。這時候,他們就會感到交往帶給自己的辛苦和疲憊,發誓不再與人打交道。

交往不足的交往對象太少,交往周期太長,他們采取的交往方式也極其死板,機械簡單。在許多情況下,他們都是重複某種交往程序,根本不去根據交往情況的變化而采取相應的措施。就交往語言的貧乏死板來說,他們不論在什麼時候見了鄰居總要問:“吃飯了嗎?”不論在什麼地方見了朋友總是問:“你身體好嗎?”他們交往的意向為被動。他們從不主動參與交往,對周圍事物往往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在一般情況下,他們對交往采取回避態度,當他們不得不與人交往時,多處於被控製和被支配的地位,如對方問什麼,他就答什麼。對方不發話,他也不吭氣。他習慣於“沉悶”和“卡殼”,並不會為此而感到緊張和窘迫。

由上所述,交往過度,人們對交往產生反感,從而轉向交往不足。而交往不足,人們若有所失,產生孤獨感,從而又轉向交往過度。交往過度和交往不足互為因果,互相轉化,惡性循環,使許多人十分痛苦,以致搞得整個生活不得安寧。交往過度和交往不足都不利於交往,要充分發揮交往的積極效應,就必須防止交往過度和交往不足的兩種偏向,探求交往的合理模式、方法和技巧。

7有效合理的交往模式

交往行為作為人們的一種社會行為,它是受其自身規律所支配的。研究這些規律,揭示出製約交往行為各種條件,對於增強交往效果,實現交往行為的有效化和合理化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製約交往行為的條件十分複雜。比如交往的時間、地點、周圍的人和事、社區的人際關係和交往風氣等外部條件,交往雙方的動機、目的、行為方式和交往過程的心理氣氛等內部條件,交往雙方的交往動機、目的和社區的人際關係及交往氣氛等內外條件中那些相對不變條件均稱穩定條件,如交往方式、交往過程中的心理氣氛和交往時間、地點、周圍的人和事等內外條件中那些活潑好動條件均稱非穩定條件,如交往方式可以自由選擇,交往時間和地點可以自由更改,當事人較易操縱和控製的條件,即所謂易控條件,如社區的人際關係、交往氣氛和交往場合的人和事等,往往不以交往雙方的意誌為轉移,當事人可以意識,但難以控製操縱的條件,即所謂難控條件。研究人際交往的重點,在於研究易控條件,尤其是研究內部條件中非穩定條件中的那些易控條件,以便人們有效地操縱控製它們,達到預期的交往目標。

一個有效的合理的交往行為模式,是製約交往行為的各種條件合理的結合。

交往效果=(交往動機→交往方式→交往氣氛→交往目標)交往外部條件/交往內部條件。

現在,我們對這個模式作具體分析。

交往效果,是指交往活動所實現的效果。它是內部、外部兩種條件相互作用的一個函數。內外部條件優,交往效果才好。內外部條件中有一種不好,如外部條件中交往時間不當、地點不宜、周圍幹擾大或社區不適合交往、人際關係險惡、人人自危等,就會削弱交往效果。又如內部條件中交往者的動機不強、方式不當、氣氛過於緊張或雙方交往目的過高等,也會導致交往不利,效果欠佳。

當然,對交往效果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內部條件。內部條件有利,可以抑製、抵消外部條件的不利,而內部條件惡劣,即使用良好的外部條件也不能造成有效合理的交往。

交往目標是交往者預期獲得的交往效果。它在實際交往之前就以觀念的形式存在於交往者的頭腦中,成為交往者交往行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交往目標對交往行為的影響非同小可,人們確定怎樣的交往目標及對該目標的意識狀態,將從以下三個方麵影響交往行為及其效果。

一、影響交往對象的選擇

人們總是從自我出發選擇交往對象的。實際上,是以自己的交往目標為量具去衡量周圍人的過程。在這裏,交往目標就是選擇的尺碼,評價交往對象的價值標準。凡是符合自己交往目標的對象就被看作是自己向往的對象。把與該對象的交往看作是有價值的、快樂的事情。相反凡是不符合自己交往目標的對象就被看作對自己價值低或沒有價值,從而減弱了選擇其作為交往對象的取向、回避或拒絕同其交往。

二、影響交往方式的實施

交往行為方式是為實現交往目標服務的。它同交往目標存在著密切的匹配關係。一般地說,有什麼交往目標就有什麼交往方式。交往目標失當,其交往行為方式也難以保證適宜。如果張三想同李四建立親密友好的關係,則一般要組織那些最能表達情意的方式,從而獲得李四的理解、信任和喜歡。如果張三隻想同李四保持一般的人際距離,那他不僅會選擇與李四接觸的適當頻率,而且在接觸中還會選擇那些不好不壞、非親非疏、有分寸的交往方式,以使對方既能理解自己,又不會達到很深的情感依戀程度。

三、影響交往效果的評價

人們對其交往行為質量的評價,總是同其預期目標糾纏在一起。人們想得到的結果,最後倒成了人們評價其行為實際結果的標準。當人們的交往結果符合自己預期目標時,人們就喜歡、接受和珍視這種交往結果,並由此產生愉快和積極的情緒體驗,從而強化了日後交往動機,有力地推動著以後的交往行為。相反當人們的交往結果與其初衷相違,不符合交往目標時,人們便會產生程度不同的挫折失敗感,從而不利於以後交往行為的發動和維持。

8確定交往目標,要考慮價值和可行

人們選擇怎樣的交往目標是由其價值觀所決定的。人的價值觀不同,所賦予交往行為的目標也不同。崇拜金錢和權力的人,一般會把交往作為與別人實現物質利益和權力交換的過程,力圖通過交往贏得更多的政治和經濟的好處。崇尚知識的人,一般會把交往作為擴大知識範圍,獲得真知灼見的過程,力圖通過交往,學到更多的知識和技能。珍視愛情的人,一般會把交往作為與別人實現感情交流的過程,力圖通過交往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信任和友愛,獲得更多的夥伴和朋友。正是由於這些不同的價值觀,才決定了人們交往目標的不同,從而使人們的交往行為有好有壞、有善有惡、有文有武、有長有短、有高尚、有庸俗等形形色色的區別。

盡管個人有充分選擇的自由,遵循怎樣的價值原則選擇交往目標是個人的事,但是交往行為是雙方互動的行為。隻有雙方在社會公認的道德原則上協調互動,才會產生令雙方都滿意的效果。如果一方偏離道德原則,使對方受到損害,那對方就不會願意繼續正常的交往。因此,一個人要獲得良好的交往效果,在確定自己交往目標的時候就應該進行道德“論證”,選擇那種文明、善良和高尚的交往目標,而摒棄那種自私、醜惡、粗野和庸俗的交往目標。在商品經濟迅速發展的條件下,尤其要重視倫理道德對交往目標的調節作用,自覺抵製某些商品經濟觀念對人們交往行為的幹擾,防止交往行為的庸俗化、表麵化和短期化。

在選擇交往目標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倫理道德價值,而且要考慮交往目標的可行程度。實際生活經驗表明,人們期望達成的目的不一定都能實現。同人們的種種理想期望一樣,交往目標也往往帶有超現實、不可行的傾向。因此,在確定交往目標時,還必須進行可行性論證。

可行性“論證”是對交往目標實現概率大小的理性判斷,是個人在既定的主客觀條件下,對一定交往目標實現的可能大小的預測,也是對難易不同程度交往目標的審慎選擇。通過可行性“論證”,人們舍棄那些不易實現的困難目標,而保留那些容易實現的目標。例如:你麵臨同一陌生人交往的短暫機會,顯然通過短暫的交往要達到相互間深刻理解和友愛的目標是比較困難的。但是你不能為此而根本舍棄交往的機會。這時候,你可以把相互認識,給對方留下一個良好印象作為交往目標,以促使自己交往行為的主動、積極而又實際、可行,從而在短暫時間內獲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考慮到交往目標的可行問題,人們往往采取目標分解的策略,適應複雜而又長期的交往目標。所謂目標分解,就是把一個複雜、長期,不宜一步實現的困難目標,分解成一係列比較容易實現的的簡單、具體的目標。原來目標的價值不舍棄,作為總目標或長遠目標,繼續保持下來。由總目標分解出來的細小目標作為過度或中間目標。每實現一個中間目標都向總目標逼近了一步。順利實現了一係列具體目標,也就等於達成了總的目標,如:同一位對自己持有偏見的人交往,且要與其建立真誠、友愛合作關係。但是你不可能期望一、兩次交往就達成這個困難的目標。這樣你可以在總目標指導下設置若幹分步實現的具體目標,如先給對方提供有關自己的全麵信息,然後讓對方了解你的處境和困難,繼之使對方理解你與其交往的動機和意圖,最後通過若幹次合作形成共同的體驗和感受等等,從而逐步建立起相互依戀、難舍難分的親密關係,達成自己最終的交往目標。

9交往動機的兩個方麵

交往動機根植於交往需要,交往需要是交往的原動力。它一旦同交往行為發生活動上的聯係,就轉化為人們的交往動機。交往動機是人們交往行為實際的直接的動力,是影響交往效果的主要內部原因。

交往動機對交往行為及其結果的影響,主要表現於以下兩個方麵。

一方麵是影響交往對象的選擇。每個人往往麵對著若幹可以交往對象,可是實際上每個人總同特定的對象交往。個人所選定的交往對象,一般都是能滿足其交往需要的對象。如果一個對象所具備的知識、經驗、能力、品德、體態、儀表、地位和身世等特性,不能滿足個人的交往需要,那麼個人就不會把該對象作為交往的對象。人們對特定交往對象的這一選擇過程,直接表現為交往動機。隻有通過交往動機這個中介,才會使交往需要的滿足轉化為可能。因此,我們通過一個人的交往動機,不僅能了解一個人需要同什麼人交往,而且了解他為什麼選擇了這樣或那樣的交往對象。

另一方麵是影響交往行為的強度和力度。交往動機不僅有如上所說的方向性,而且有動力性,能規定人們交往行為的強度和力度。人們交往行為的振奮與怠惰,緊張與鬆懈,堅持與終止,其直接原因來自交往動機的強弱。大凡在交往動機強烈的情況下,人們的交往行為一般都比較振奮和專注,表現出努力排除交往障礙,把交往過程繼續下去的意向。相反,人們在交往中,表現得興趣索然,行為怠惰、鬆懈、厭倦,稍有障礙,便欲終止交往等,其交往動機一定很弱。因此,我們要獲得最佳交往效果,就必須重視交往動機,並按正確原則,自覺地強化交往動機。

10交往中的四個規律

接近律:人們之間空間和時間的接近,容易產生相互吸引,導致彼此較為頻繁的交往行為。我們平常觀察到的街坊鄰裏之間、老鄉之間、同學及同事之間,來往密切,接觸頻繁,其原因就在於人們空間的接近。由於空間接近,彼此接觸機會較多,交往起來比較方便。由於交往頻率高,彼此占有的信息多,理解起來比較容易,情感相互注入多,合作共事的機會也多,所以容易形成相互依戀和吸引,自然交往動機就強。

相似律:人們之間意識傾向和人格品性相似,容易產生相互吸引,導致彼此較為頻繁的交往行為。平常說的“誌同道合”、“情趣相投”就是指的人們之間意識傾向一致而產生的相互吸引。由於意識傾向和人格品性相似,人們有大體一致的理想、目標、人生觀和價值觀,有比較一致的待人處事的態度和行為模式,彼此容易理解共鳴,較少矛盾和衝突,容易產生合作和支援,所以能夠形成較強的相互依戀和吸引,自然交往動機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