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2 / 3)

最後,要有審慎和有根據地對交往對象下結論。思維的直接結果,是對交往對象的結論,即判明交往對象是具有怎樣特性的人。結論如何直接涉及人們對交往對象的取舍。如果判明交往對象是個好人,他就有可能成為人們選擇的朋友;如果判明交往對象是個心術不正的人,他就有可能成為人們舍棄的對象。因此,要十分審慎的下結論。簡單、武斷、毛毛躁躁,很可能導致片麵或錯誤的結論。防止結論失誤,最重要的是把結論的依據搞紮實。有的人往往喜歡簡單地給人下結論,或對人絕對肯定,或對人絕對否定,這種態度是不正確的。

四、防止“印象”的幹擾作用

在對人的認識過程中,普遍存在著非理性社會認識心理的幹擾,其中各種印象的幹擾作用尤甚。各種印象中,有第一印象、誇大印象、刻板印象和新近印象等。它們對人的認知的幹擾作用,叫做首因效應、暈輪效應、定勢效應和近因效應。

1首因效應,又叫第一印象作用。它是指人們在第一次交往中所形成的印象,對日後交往起影響作用。一般地說,人們對某個人在第一次交往中所形成的印象都很具體、生動和鮮明。這種印象,不僅影響著以後交往中的相互認知,而且往往規定著第一次交往之後,還是否繼續同對方來往以及怎樣來往。如果第一印象良好,那麼,第二次、第三次交往的印象和感受也不會錯。即使後來發現了對方的某些弱點、缺點和錯誤,也因第一印象好而從良好的方麵去認知和解釋。如果第一印象不好,那麼第二次、第三次交往的印象也不會太好。即使後來發現了對方的某些優點和長處,也因第一印象不好,而多從不好的方麵去認知和解釋。第一印象作用,在日常交往之中普遍的存在。所謂“一見鍾情”和“一錘子砸了”,就是指的第一印象的正、負兩種作用。

第一印象是表麵印象,它對深化人的認識的消極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人們初始相見,僅能彼此獲得一些皮毛的認識。第一印象正是停留在這些皮毛認識方麵,而不要繼續深化的認識。陌生的人們在事關自己切身利益的首次相會中,對自己的交往行為,總是要做適當的修飾和打扮,在主觀上都努力給對方留下一個好印象。尤其是那些富有心計的人,更會借第一次相見的舞台,而演出漂亮的戲來。在這種情境下,第一印象的形成,隻能憑借那些“假象”。因此,第一印象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是很值得懷疑的。僅靠第一印象好壞,就決定對人的取舍和趨避,不僅是不明智的,而且是危險的。不是嗎,天真爛漫的少女,由於過分的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而落入流氓的圈套,造成終生遺恨?不是嗎,剛愎自用的領導者,由於過分的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而把送上門來的人拒之門外,導致自己組織,在人才競爭中的短缺?我們應該借鑒這些教訓。

2暈輪效應,又叫誇大印象作用。暈輪是畫在聖像頭部上方的光圈。據說,虔誠的信徒一見到光圈,就立即感到偶像神聖無比、活靈活現,因而會更加虔誠地信奉聖像。這裏用來比喻人們對人的認識中,常常發生那種以偏概全,或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現象。由於某個人有個突出優點,所以就把他看作完美無缺,甚至他的明顯的缺點也成了優點;相反,由於某個人有個突出缺點,所以就把他看得一無是處,甚至他的明顯的優點也成了缺點。暈輪效應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比如被社會團體或大眾媒介所歌頌的人物,總免不了神聖化和偶像化的色彩。又如:人們對自已喜歡的人總有一個絕對好的印象,而對自己厭惡的人,又總有一種絕對壞的印象。

暈輪效應是建築於對人的某種特性的誇大認識的基礎上,是一種片麵認識,它是完善對人的認識的一個障礙。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最值得稱頌的人也存在缺點。完美無缺的人是不存在的。同樣,最糟糕的人也存在某些積極因素。沒有任何積極因素的人是不存在的。對人及其特性,采取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認識方式,是極其有害的。它會導致人們之間交往關係的時疏時密、時好時壞、起伏不定、反複無常。我們常常看到有些交往夥伴之間,今天好的如膠似漆、難舍難分;明天又孬的如仇似敵、水火不容。其發生過程都有誇大印象在作怪。當彼此的優點被誇大,彼此的缺點被掩蓋之後,兩人關係出現陽麵反應;當彼此的缺點被誇大,彼此的優點被掩蓋之後,兩人關係便呈現陰麵反應。因此我們在與人交往中,要時刻警惕誇大印象的消極作用,防止把對方的某種特性暈輪化。

3定勢效應,又叫刻板印象作用。人們在同他人交往中,總以一種預先準備好的心態出現,這種預定的心態叫定勢。定勢形成的依據是人們先前獲得的經驗和感受,其中包括人們直接或間接得來的關於交往對象的印象。直接得來的印象是指個人與交往對象先前交往所形成的印象。間接得來的印象是指個人從別人那裏所獲得的關於交往對象的印象。由於這些印象記載著已往的經驗感受,具有固定性、滯停性和刻板性,所以又叫刻板印象。它對人們對交往對象認識的影響作用,叫做定勢效應或刻板印象作用。

刻板印象是建築於人們先前經驗感受基礎上的一種固定不變的印象。它會使人們拒絕接受新消息,產生新認識,而不合理的固定於舊有的認識。人們平時所指責的“老眼光看人”、“把人看死了”、“先入為主”地待人,都是指的這種現象。人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結構,是最能多變的認識對象。人們對其個人的認識,不可能一次就全麵而正確地揭示其本質,也不可能通過一時一事,就概括出他在任何情境中活動的普遍模式。“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不經過多次交往,不經過長期相處共事,不經過對人的多層麵的認識和反複再認識,是不可能獲得交往對象的真知的。因此,我們在交往中,要時刻警惕定勢的幹擾,防止對人認識的侵化和刻板化,以便隨時接收新信息,隨時準備修正、補充和完善自己對交往對象的認識。

4近因效應,又叫新近印象作用。人們對交往對象新近給自己造成的印象,能對先前的印象起幹擾、模糊作用,這種作用叫近因效應。兩人關係一直很不錯,彼此印象很好。可是,由於新近發生的一件事情,兩人吵得麵紅耳赤。這時候,親密的朋友關係出現了裂縫,先前美好的印象被新近的不良印象所代替,並且新近印象對先前的印象起了“一筆勾消”的作用。其實,公平客觀地說,兩人雖然在爭執中暴露了各自一些弱點和缺點,但是對方並沒有他們認為的那樣糟糕,他們之所以如此看待對方,是由於近因效應作怪。

近因就是近因,它代替不了遠因。新近印象就是新近印象,它否定不了事實基礎上所形成的先前印象。然而,在認知人的過程中,近因和新近印象偏偏代替、否定遠因和先前印象不可,致使人們在認識上割斷人的現實,同其曆史的聯係形成非曆史的,一時一事看人待人的錯誤。因此,我們在交往中,要防止近因效應的幹擾,堅持用曆史眼光看人的方法,不僅要注重人的現實表現,而且要考察人的一貫表現。並且要努力發現人們今天與昨天,今天與明天的內在聯係,從而形成對交往對象的預見性認識,以便做出自己長期的,甚至終身的選擇。

16善解人意,擴大交往

每個人都是由自己的動機和意圖的策動才去交往的。人們的交往行為之源,在於交往動機和意圖。正確理解人們的動機和意圖,是每個交往者不可回避的課題。一個人能否正確理解別人的交往動機和意圖,不僅關係到自己如何選擇應答行為,而且也關係著對交往對象深層特性的認識水平。我們或許都經驗過那種你說東他道西、彼此矛盾、互不協調、令人哭笑不得的交往場麵。這類問題發生的直接原因,在於交往雙方對各自的動機和意圖缺乏正確理解。盡管交往雙方,都能通過感官認知對方的語言、手勢、身姿、表情和眼神,但不能確切領會這些符號背後的動機和意圖,所以,他們說的話、做的動作、表達的感情,卻不能達到相互協調和匹配的程度,從而難以避免交往行為的矛盾和障礙。

經驗告訴我們,人際間交往障礙多數屬於誤解。所謂誤解,就是錯誤地解釋別人的交往動機和意圖,或者是歪曲了別人的交往動機和意圖。不管是誤解或是曲解,都是把一方的主觀臆斷,妄加給交往另一方,對交往對象的認知偏離了對方本來的實際。一旦出現這種情況,人們就會沿著錯誤的邏輯,任意歪曲或錯誤地解釋對方的語言、動作、表情和眼神。人們會把對方的禮貌行為解釋為虛偽做作,把對方發自內心的笑聲解釋為裝腔作勢,把對方溫情脈脈的眼神,解釋為貪婪的情欲,甚至把對方的奉獻和犧牲也歸結為包藏禍心,陰險狡詐。人們要防止誤解或曲解,避免矛盾和衝突,為交往掃清障礙,就一定要學會理解對方的交往動機和意圖,做到善解人意。其要點如下:

1占有信息。交往雙方無論如何隱藏其交往的真實動機和意圖,它也一定會通過語言、動作、表情和眼神及這樣或那樣的活動表現出來。因此,廣泛占有信息,是善解人意的基礎。信息不足,僅據鳳毛麟角,憑一點微不足道的信息,就急於解釋對方,是注定要出差錯的。

2多想深思。解釋對方的過程,就是用頭腦思想的過程。思想的深度和廣度影響著解釋的效果。想得深,思路開闊,就能迅速地窺探到對方的真實動機和意圖。不肯動腦筋,懶於從多方麵推斷和設想,隻拘泥於一個角度、一種線索,往往難以避免失誤。

3力戒急躁。尋找人的行為動機和意圖不能一蹴而就,這是個複雜的認識過程。因此,盡管每個人都急於了解對方內心是怎麼想的,但是切不能急於求成。尤其在複雜交往的情境下麵對著陌生的交往對方,更是如此。有的人與別人交談了三言兩語,就自作聰明地為別人的言語尋找歸屬,認為別人居心險惡、來者不善,從而采取中傷攻擊言行。這種態度是不可取的。

4留有餘地。人們的交往動機既多層又多元。包括在同一交往情境下,人們也不是由單一動機策動的。這就決定了我們不可能一下子把握交往對象的全部動機和意圖,更不可能一下子把握交往對象動機和意圖的最深層麵。因此,善解人意應逐步展開、逐層深入,一下子弄不清的可先放起來待後考察。對人的判斷性結論要留有餘地,以利於繼續思想和推斷。

5客觀公正。客觀而公正地解釋別人的動機和意圖,是解釋人意最重要的要求。所謂誤解或曲解人意多表現為對人動機和意圖,理解得不客觀和不公正。做到客觀和公正,一要防止“以己度人”,二要“將心比心”。以己之心去揣度別人的心意,往往會把自己的主觀的東西枉加於別人,從而使別人淩受屈辱。而“將心比心”則是要求人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前者要求我們在解人意時要防止主觀主義,後者則要求我們在解人意時要實行心理換位,不要冤枉了別人。

17善於表情達意走向交往成功

善於觀察人、選擇人、理解人,僅僅是實現成功交往的一部分條件,如果交往者不善於表情達意,缺乏這方麵的技能和技巧,要獲得交往成功還是有困難的。

人們在交往中的一切行為,概括起來說,就是表情達意。表情就是表達抒發自己的喜、怒、哀、樂、愛、惡、憂、懼;達意就是表明自己要達到的需要、期望、目標、理想和意誌。不善於表情,就不能在感情上贏得對方,與對方形成依戀,產生共鳴。不善於達意,就不能讓對方理解自己形成共識,產生合作、一致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