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分明的“私”,指的是與政界人士的私人交情。可掌握一個原則,朋友間是沒有級別尊卑的。故應盡可能當兄弟姐妹一般,相互之間要真誠、熱情、平等。不要把“官銜”、“官腔”、“官氣”帶到朋友場合中來,否則你將很難交到知心的朋友。當然,如果問題不在你,而是對方有這種“職業病”,而你又無法影響他,那麼,就隻好敬而遠之了。
與學術界人士交往虔心求教,不恥下問
學術界的人士大多是知識分子,不少是專家學者。他們一般來說,明事理,有修養,知識豐富、氣質清高、超凡脫俗、與世無爭,有機會能與學術界人士結交,定會獲益不淺。
與學術界人士交往,要注重實效,比如登門請教、攜題商榷等,除必要的禮貌外,再不必拐彎抹角,東拉西扯,而惹其反感。同學術界人士交往,必須做好誠懇、正直、風趣、熱情和爽快等心理準備。
當然,學術界人士也不可能千人一麵,其中也不乏性格怪癖者,或有特殊愛好者。如有的對人外冷內熱,有的談話過於含蓄,多有保留等,要用耐心、誠心來打動他,適當地投其所好,十之八九會有成效的。
與工人和農民交往要誠心誠意,互相尊重
工人和農民是最普通的職業,是人數最多的。作為普通的勞動者,工人和農民一般作風樸實、生活樸素、直人快語、心地純潔。他們辦事最爽快,為人最熱誠,多交工人、農民作朋友,是很有價值的。
工人、農民一般對物質生活要求不高,隻追求生活安穩,容易滿足,也較少不切實際的幻想,故用“知足者常樂”來形容他們的心理是比較準確的。所以同工人、農民交往,往往較易獲得寧靜的心情,較易從人世間的紛爭中超脫出來。工人、農民也有自尊,他們喜歡對他們尊重的人,我們與之交往,應誠心誠意地把他們看成朋友,對他們的生活、工作多關心,對他們的需要多幫助,對他們的心情多體諒,對他們的長處多肯定,這樣,你一定能真正交到一些工農朋友。當然,如果你本人正是工人、農民,這一切就更好辦了。
與商界人士交往要生意、朋友兩分開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從事商界工作的人越來越多了。在我們已有的朋友及欲結識的新友中,一定不乏這方麵的人。俗話說:“無商不奸”。這話有一定的曆史淵源,因為商業就是做生意,就是要設法吸引顧客與之成交,所以是要用一定口才和手段的。但是,商界的人也不一定就是騙子,有些東西,不能完全認為是商人“騙”了你,而該怪你自己見識少,把不穩自己。比如說某件商品,他說千好萬好,對你卻並不適用,你聽了他的,就感到受了“騙”。其實,他是從賣主的立場出發的,不了解這一點,就難免“上當”。所以同商界的人交往,要注意,生意場和朋友場,做生意和做人,是要分開來論的。你如果不了解這一點,你必後悔,他若不了解這一點,他必失敗。比如說,你有一個朋友,是做生意的,賣成衣,而你恰巧要為單位弄一批服裝,你以為去找這位朋友,一定會占便宜。其實你這樣想就錯了,因為當你找他的時候,他也一定正在想,大生意來了,可賺一筆。這種心理是很正常的,否則他就要賠本了。所以在這種時候,你如果不想吃虧,可不一定去跟你的朋友成交,你可先向他摸摸底,以他所提供的條件作為參照,多聯係幾家以做比較,最後選取最經濟實惠的成交,如果選不上他,這時他也不能怪你了。對不熟悉的一般商界人士也一樣,一件商品,他可說得天花亂墜,但是究竟買不買,你應有自己的一定之規。他不一定騙你,但他有他的出發點,有他的角度,你也應有你的立場,你的角度,不需要的東西再好也不動心,這樣你就不會感到受騙了。
上麵所說的商界的職業特點,當我們和商界人士進行商業交往時,雙方都會進入一種特殊的角色,所進行的是一場智力、眼力、口才的較量,一般來說,願者成交,是說不上誰騙誰的。
誠然,商界確有一部分人投機取巧、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欺騙顧客,對這種人應堅決揭發批評。但我們也應看到,商界也有正直誠實的人,公平買賣,童叟無欺。但這些已經是人品問題,與職業沒有必然聯係。
另外,作為朋友交情,隻要不是在跟他做生意,我們也應當把對方作一般朋友對待,而不必忌諱他的職業。
與教師交往要理解尊重
無論何人,都有和教師來往的機會。小的時候,上學讀書,天天要見老師的麵,和老師說話。成年之後,做了家長,也要和孩子的老師交往。
教師這種職業,是很特殊的職業,人們把教師比作“蠟燭”,點燃自己,照亮別人,是一點也不錯的。做教師的人,對自己的學生,是最無私的,總恨不得把自己所懂的東西毫無保留地灌輸給自己的學生。他們會為學生的錯誤而苦惱,為學生的成功而喜悅,對學生學業、思想進步的關心絕不亞於親生父母。但就我國現狀,教師作為知識分子,從事靈魂工程師工作,社會地位卻並不高,當教師的苦心又往往得不到社會的理解,工作成績也得不到充分的肯定。所以教師們往往生活清苦、作風樸素、為人熱誠、自尊心強,有時心情也較鬱悶。
和教師交往,首要的一條,就是要對教師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一般來說,教師對學生不論是批評還是表揚,不論是說好話還是說壞話,其出發點都是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希望學生好,所以不論是作為學生,還是作為家長,都應理解做教師的這種心情,耐心地、認真地聽取教師的意見,有錯就改。
其次,對過去教過自己的或自己孩子的教師,仍應保持尊重和禮節,尤其是對年高德重者,逢年過節前往拜訪,或送上一張賀年卡,都是很有意義的。當教師的人桃李滿天下,自己卻一身清白,兩袖清風,圖的就是個精神安慰,尊重和理解,勝過千金厚禮。
如果你的朋友中有從事教師職業的,那再好不過了,這種職業的人總的來說知識豐富、辦事認真、待人誠懇、心地善良,是值得我們交往的。
與新聞界人士交往掌握分寸
新聞界的人士見世麵多,常與人打交道,多為知識麵廣、氣質爽朗、善於言辭、機靈和氣之人。所以大多數人都會認為,新聞界的人士最好交往。但是,我們應該理解,由於職業的關係,新聞界的人對事是非常敏感的,而且他們善於運用外交辭令,所以我們不宜過高地評價他們的平易近人,並且還應注意與之交往時分寸感的掌握,以免出現差錯和誤解。
比如如果我們有不想公之於社會的消息和故事,切勿在他們麵前提起,即使是很少的一點線索,也不可供給。否則,他們有種種能力和方法獲得全部資料。如果他主動提及某事某人,極力打探其長短,你應有所警惕,對方是新聞界人士,他會將他認為有公開價值的消息提供給全社會,所以你應斟酌,說話時是否應避諱些什麼,保留些什麼,免得將來後悔。另外,由於職業的關係,他可能會有一些道聽途說而來的消息,你也不宜過於深信,隻可作參考而已。
當然,以上並非是說新聞界朋友不可交。隻要你把握了分寸,與新聞界人士交往還是很令人愉快的,他們總的來說見多識廣、活潑機靈、熱情隨和、大方瀟灑,交往時容易找到話題,點子多,會是討人喜歡的朋友。
3與不同性格的人交往有的放矢
俗話說:“一樣米養百種人”。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所遇到的人性格不同、品質各異。在交際原則上,我們對其應一視同仁。但由於交往是雙方的事,有時一廂情願並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而且交往中對方也不是被動的,他的性格對交際會起很大的作用。所以在具體的交際方法上,我們又應該學會分析對方性格,並針對其性格特點,作出一些相應的對策來,這樣才能“有的放矢”。
投桃報李法
正直忠厚是最好的品德。在一切人中,正直忠厚的人是最有交往價值的人。
正直忠厚的人,一般為人坦率、誠懇,他們大都是以不損人為處世的出發點,常能做到急人之急、痛人之痛。與之交友,一有危難,總能從他那裏得到最誠摯的幫助。因此,跟正直忠厚的人打交道,我們也絕不能心存虛偽或敷衍塞責。正直、忠厚者與虛偽者是水火不相容的,我們與之交往,亦應投桃報李,以誠、以信為本。古語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指的就是這種難得的友誼。
正直忠厚的人,對不合理的事,一般是直言不諱地予以批評的。同時,正直忠厚的人又往往是心慈情善的。所以與之交往,我們自己也必須“剛正不阿”、“嫉惡如仇”,在品性上完善自己,否則會有不快之事發生的。同時,你如果有了錯誤,隻要坦白承認,及時檢討,對方也一定會原諒你的。所以你如果抱定以誠待友的宗旨去和正直忠厚的人接觸,沒有不成功的。
正直忠厚的人總的來說待人熱情、誠懇,並能“大義滅親”。但以己度人,他們對居心叵測的人往往會缺乏防備心理,容易遭人冷槍。作為朋友,你可時常提醒其注意小人,這也是對朋友的關心。
以牙還牙法
與正直、忠厚者相反,奸詐勢利的人是最沒有交往價值的。這種人有時外表裝得熱情、誠懇,骨子裏卻陰險狡猾。所作所為,不是趨炎附勢,便是暗算他人,這種人就是人們俗稱為“小人”的。對這種人,最好的辦法就是離他遠點,但有時因工作關係或其他原因,我們不得不與之打交道,那麼,應采取什麼辦法呢?
一要分析識別。認識一個人,結交一個人,都要從曆史上分析對方,但凡奸詐勢利的人,都一定有許多不光彩的曆史記錄,一個人行為寫下來的“文字”是永遠塗抹不掉的。了解了他的曆史,對目前的交往,你就不可對其太輕信,對他的言行,要分析其目的。如果覺察到其動機目的不純,可及時采取措施。
二要察言觀色。有一句古話:“其人心中不正,必眸子動。”一個人心底正直,目光必然坦誠。而那些心術不正的人,都是不敢正視人,目光躲躲閃閃或視人而帶圖謀意念的。所以你不妨直視對方,看其反應如何,以判斷其心地。
三要以牙還牙。另外,跟這類人交往,應該說是沒有什麼道義可言的。必要的時候,或者有合適的時機時,不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以牙還牙”,讓他受點教訓。比如他奸詐,你也“虛以委蛇”,表麵與之親密,實是時時戒備;表麵尊敬,實為疏遠。他如勢利,你亦時時提防,不讓他占半分便宜。他所看不起的人,你越要與之交往,他暗算某人,你就去提醒某人。這樣與之針鋒相對,而絕不投其所好,奸詐勢利者總會受點教訓的。當然要這樣做除了看時機外,還要講究方式方法,對自己的實力也要有所估計,要具備足以挫敗他們的各種能力方能行之,否則反遭其暗算就麻煩了。
忍小防大法
有一種人,要求別人時十分苛刻,吹毛求疵,總覺得人家這也不是,那也不是。說出話來尖酸刻薄,很是傷人。輪到自己待人時,卻又我行我素,從不為他人考慮,或者是不論親疏,錙銖必較,“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焉”。這是一種變態心理的兩種表現形式,其骨子裏是自私,表現形式或偏重前者,即要求天下人都為他著想,或偏重後者,即從來不為任何人著想。有這種心理的人往往有某方麵的缺陷,或生理的、或心理的,如受過不公正的待遇,或者有傷殘等,他們的潛意識裏有一種要求社會補償的欲望。還有一些是受不良教育所致。天性如此的人是較少的。有這種心理的人,其實他本人所受的損害也很大,最主要的是他很難交朋友,一有困難發生,便很不容易得到他人的幫助。
與這類人交往,在一般的事情上,我們可采取寬容的態度。不必和他一般見知,事事都斤斤計較。就常理而言,你以寬厚待他,又講究方式方法,時日久了,或者他所受的教訓多了,其刻薄自私的本性如果不那麼根深蒂固的話,他總會有所改變的。
當然,在原則問題上,寬厚應是有限度的。這個限度使得對方無法肆無忌憚。一味刻薄、一味自私,而總給予遷就、容忍就沒有是非了。而且即使是對他本人,遷就也決無好處,它會使這種惡習愈演愈烈,變本加厲,最終要毀了他自己。所以,對這樣的人,在適當的時機,也要對其曉以大義加以規勸,以盡朋友的義務。
但是,如果你對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寬容忍讓,並誠懇地曉以大義加以規勸,都全然不發生作用,他不僅沒有所收斂,反而把你當傻瓜笨蛋,那說明他的刻薄自私已病入膏肓,無可救藥。到了這一步,他會為了自己的利益不顧別人的死活,我們稍一不慎就會成為其犧牲品,與這種人往來是非常可怕的。我們的辦法是遠離他們,在離不了時也應處處設防、處處小心,小事吃虧可以不計,在大事上就千萬不要落入對方的陷阱,必要的時候,還要針鋒相對、以牙還牙,讓其受點教訓。
留神注意法
有一種人,疑心特別重,他們常拿朋友間的一段話或一個詞句,往自己身上拚揍,結果便總是以為別人在抨擊、諷刺他。本來沒有的事,經此拚揍、發揮,就成為一件“事實”,並因此興師問罪,常使人啼笑皆非。另一方麵,這種人對別人的成績、長處又非常敏感,總感到是別人的成功導致了他的失敗,是別人的成績比出了他的短處。因而常猜忌別人侵犯了他的利益,從而會千方百計想辦法中傷此人或忌恨此人。
碰上這類多疑猜忌的人,很難與之正麵理喻,因為與之理喻,有時反而是“秀才碰到兵,有理講不清”,他如果跟你胡攪蠻纏就更加糟糕。正確的辦法是:首先,在這種人麵前講話多留點神,不要講矜才炫能的話,以免刺激他;不要在他麵前批評別人,以免他懷疑你指桑罵槐;不要在他和別人爭執時參與意見,以免遭致誤會。其次,用你的人格力量來影響他,讓他從事實中真心感到你確勝他一籌,因而改其猜忌多疑而為敬佩。當然,要做到這點並不容易,定要首先想方設法完善自己、充實自己,使自己確確實實能征服對方。
先禮後兵法
一般來說,誰也不願與強橫粗俗的人交友。這類人或暴戾凶狠,或魯莽陋俗,或傷人身,或傷人心,與之交往,危危及乎。但是這種人也沒有特別的招牌掛在額上讓人識別,親朋中、同事中也難免會有這種人,所以我們有時也不得不與之交往。那麼,采用什麼方法與之相交比較好呢?
首先,我們應抱這樣的原則,對越是強橫的人,越是粗俗的人,我們越是不要和他一般見識。用溫和的、淡然的、有禮的態度對他,讓他的強橫、粗俗相形之下顯得更為醜陋。在這種情況下,隻要他略有良知,一般都會自慚形穢,有所收斂。至少也會因找不到對手而氣焰下降,略有生活經驗的人都知道,蠻橫者遇上蠻橫者,就會“棋逢對手”,蠻成一團,沒有不衝突的。粗俗者遇上粗俗者,也會“酒逢知己”,越講越粗,越粗越有味。所以用溫和、有禮、淡然來表示你內心的“不屑”,會有“降溫”的作用。但如果對方仍得寸進尺,不知進退,“降”不了“溫”的話,你最好是趁早躲開,免被“燒傷”,必要時可潑一瓢水,讓其“熄火”,當然這瓢水要潑得準、狠,才能刹住其氣焰,比方抓住對方的要害適當還擊,話不必多,隻要一兩句就夠了,然後就迅速地避開他。
憐而不重法
有一種人,心並不壞,也不是一問三不知的笨蛋。但他卻總是遇事畏懼,怕失敗,一天到晚瞻前顧後,前怕狼、後怕虎,而絕無遠大的誌向。造成這種懦弱無能的原因有兩種,一是出身富裕,生活條件優越的人,因為別人包辦代替的太多,他自己得不到生活的磨練,故走上社會後,事事無主張,無頭緒,隻好任人擺布。第二個原因恰恰相反,有些人飽經世故,曆盡滄桑,而終得一優裕條件,生怕眼前之景消失,故特別膽小怕事,懦弱無為。不論是哪種原因造成的懦弱,總是令人“恨鐵不成鋼”的。與這種人交友,雖然沒有什麼危險性,但也十分無聊,並且要注意,懦弱的人,我們可與之同甘,但卻千萬別指望能與其“共患難”。懦弱的人到了患難的關頭,往往頂不住壓力而放棄朋友,盡管這不是他的本意,但性格軟弱畢竟使他放棄了原則。有些在事後卻又悔恨,但下次遇事仍如此,多次反複,實在令人痛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