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1 / 3)

心理學表明,情感引導行動。積極的情感,比如喜歡、愉悅、興奮,往往產生理解、接納、合作的行為效果。而消極的情感,比如討厭、憎惡、氣憤等,則帶來排斥和拒絕。那麼,正如管理心理學所證明的“如果你要想人們相信你是對的,並按照你的意見行事,那就首先需要人們喜歡你,否則你的嚐試就會失敗。”這說明,要使別人對待你的態度,從排斥、拒絕、漠然處之,到對你產生興趣或關注,就需要最大限度地引導、激發對方的積極情感。“投其所好”實際上就是一個引導和激發的過程。

這種過程的表達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人們不妨抓住它的主要方麵。

1發現對方的“閃光點”。發現對方的閃光點,是要善於讚揚別人,善於從理解的角度真誠地讚美別人,而且要富於洞察力,善於發現對方的閃光點。

當人們想去與往日的同事、朋友或某一單位重修舊好之時,本來已經知道對方的某些特點、特長,就從這裏入手、娓娓道來給人以一種心情舒暢之感,人家便願意接近您;對於那些尚且不知道的東西,一旦有了信息,於恢複關係有促進作用,也要力爭在最快的時間內,以最好的方式,向對方傳遞自己的心願,這樣做的結果,對關係的恢複,至少會有突破。

2尋找對方的“興趣點”。有時,我們往往會遇到這種情況,在說服別人時,對方不是在聽我們說,而是在做或想別的事情;或是嘴裏應付你,眼睛卻注意別處;或是轉移話題,和你瞎扯。

在您準備與對方恢複關係時,如果談話中遇到這種情況,您就先不要急於與對方談恢複關係事宜,要暫時放棄您要表示的話題,而去尋找對方的“興趣點”。

如果您知道對方是球迷,您就先同對方談球、談球隊、談球星;如果您知道對方是集郵迷,您就同對方談郵票;如果您知道對方是書法愛好者,您就同對方談字、談書法家等等。總之,用這種辦法獲得對方的好感,使自己解脫困境,假如您對對方的興趣點一無所知也沒關係,您可以讓對方多說話,順著對方的情緒與談話思路,您也可以盡情地發揮自己對對方的“投其所好”。

有了上述前提,相信您在與人恢複關係的進程中,定能取勝。

43設身處地法

有人說,要想讓別人相信您是對的,並按照您的意見行事,那就首先需要人們喜歡您。可如果您不能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角度,找到別人的興奮點、熱點,又怎麼可能讓對方喜歡您、信任您呢?

日本有家電視台,每周設有一次關於人生問題講座的節目,據說收視率要比其他同時段的節目高出許多。收視率高的原因當然很多,比如節目主持人的巧妙答語、節目的滑稽新穎等等。但根本的一條它是一種設身處地,與觀眾距離很近的藝術。

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著想,首先得從心理上把別人作為自己,在語言上盡量采用站在他人的角度上說話的方式。如果您在說服別人的過程中,無意中使用了一些不太得當的言詞,為了彌補您語言上的失誤,您可以巧妙地運用“如果我是您”的語句。類似這種語句有調節作用,還是促使對方做自我反省,使對方感覺到唯有您的忠言,才是對自己最有利的。

這裏,我們可以借鑒一下美國心理學專家卡耐基的一次成功經驗。卡耐基曾租用某家大禮堂講課。有一天,他突然接到通知,租金要提高3倍。卡耐基前去與經理交涉。他說:“我接到通知,有點震驚,不過這不怪您。如果我是您我也要這麼做。因為您是經理,您的職責是使您的產業贏利。”緊接著,卡耐基為他算了一筆帳,建議他利用禮堂辦舞會、晚會,這樣可以獲得大利。同時卡耐基指出,如果經理攆走了他,就等於攆走了成千上萬有文化的中層管理人員,這種活廣告,是花幾千元所買不到的。

經理終於被卡耐基說服了。原因是卡耐基在說:“如果我是您,我也會這麼做”時,已經完全站到了經理的角度上。並且他又為經理算了一筆賬,抓住了經理的興奮點。贏利使經理心甘情願地把天平法碼加到卡耐基這邊。

美國汽車大王福特說過一句話:假如有什麼成功的秘訣的話,就是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了解別人的態度和觀點。因為這樣不但能得到您與對方的溝通和理解,而且更清楚地了解了對方的思想軌跡及其中的要害點,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做到心想事成。

為了恢複關係,先不要去多想自己,設身處地地為他人想一想,他人也一定會用同樣的方法回報您,一回一報,關係修好。

44名片效應法

名片效應,是指說話者先亮出自己的底牌,表明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在聽者中造成一種與他們有共同觀點的好印象,以便以“同路人”的身份介入其間。當您需要去恢複某個關係時,要根據實際情況,用現身說法向對方表示自己與之有許多相同之處,然後逐步引導、感化對方接受自己的勸告和主意。

英國首相丘吉爾就很懂得如何運用這種效應去贏得人心。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丘吉爾於1941年聖誕節去了美國。為了扭轉當時英國所麵臨的危險局麵,他希望美國人能與英國人站在一起,立即參加對外作戰。但是當時不少美國人對英國人不抱好感,反對介入對德戰爭。丘吉爾不得不利用向美國公民做聖誕祝詞的機會進行說服工作。他強調英國和美國間的共同血緣、共同語言、共同宗教、共同處境、共同情感,從而深深打動了美國人的心,使他們克服了對立情緒,把英國人當作了“自己人”,於是美國人被拉上了戰場。

曾任美國總統的林肯,也是一位善於運用名片效應的專家高手。他曾經說過:“不論人們如何仇視我,隻要他們肯給我一個說幾句話的機會,我就可以把他說服。”他之所以如此自信,就在於他能巧妙地運用情感技巧,將別人與自己之間的心理距離拉近,使對方由仇視變為友好。下麵是他在競選總統辯論中爭取民眾,化仇恨為友好感的一段講話:

“南伊裏諾斯州的同鄉們,肯特基州的同鄉們,密蘇裏州的同鄉們:聽說在場的人群中,有些要想和我為難,我實在不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我也是和你們一樣爽直的平民。我生於肯特基州,長於伊裏諾斯州,和你們是一樣從艱苦的環境中掙紮出來的。同鄉們,讓我們以友好的態度來交往。我立誌做一個世界上最謙和的人,決不會去損害任何人。我現在對你們誠懇要求的,隻是請求你們允許我說幾句話。你們是勇敢而豪爽的,這一點要求,我想不會遭到拒絕……”

林肯的一番話,果然發揮了效應。他贏得了選票,當上了總統。

45一味強調法

要想說服別人,改變人的態度,首先應該討論什麼問題呢?

美國心理學家卡耐基對此指出:“與別人交談,不要先討論你們所不同意的事,要先強調而且不停地強調你們所同意的事。因為你們都在為同一結論而努力,所以你們相異之處是方法,而不是目的……”一個人若要別人服從自己,從一開始就說是的,最好要想盡辦法使對方在表態時沒有機會說“不”。

當一個人明確地說“不”的時候,他的整個機體——肉體和精神,幾乎都處於一種明顯地收縮狀態。這種狀態會使他(她)拒絕任何人的意見。同時一個人一旦說出“不”字,往往就不好再反悔,自尊心有可能使他頑固地把“不”的意思堅持下去。盡管他(她)以後也許會意識到這個“不”字是愚蠢的,然而這時也會把這個“不”字看得至高無上。相反一個人在說“是的”的時候,他(她)的機體便處於放鬆狀態。這種狀態能使人虛心地權衡和接受他人的意見,沒有必要為自己進行任何防衛。一個人說的“是”越多,這個人被別人的意見所捕獲的可能性就越大。

懂得了這個道理之後,當您準備同某人、某單位恢複關係,需要對對方進行勸說的時候,就應該抓住強調的作用,盡量不要對方把“不”字說出口,以免對方固守錯誤觀點,拚命維護自己的陣地。要盡可能地啟發對方說“是的”,用強調效應來迫使對方接受您的影響和意見。人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維護自我的統一性,也不會在一個問題上先說“是”,再說“不”。隻要能使對方說出了“是的”,就是您的勝利。因為沒有一個人願意給他人留下一個出爾反爾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