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將岑彭召來皇帝行轅,將意欲派他去勸降朱鮪的意圖說完,岑彭欣然接受了任務。他來到洛陽城下,“高聲叫道:請稟告朱將軍,故人岑彭求見!”守城小校立即通報了朱鮪。朱鮪心想,岑彭現為劉秀大將,這時候到此,莫非是勸降嗎?便身著戰袍,站在城頭之上。二人互道別情以後,岑彭接著說:“過去,我有幸追隨麾下,又承蒙將軍提拔,常思報恩。如今赤眉已下長安,更始劉玄敗亡。光武皇帝陛下受天之命,平定燕趙,盡有幽燕,百姓歸心,有識之士紛紛來投。今陛下兵臨洛陽城下,正是將軍建功之時。天下重歸於漢乃大勢所趨,將軍為什麼還堅守這座孤城呢?”朱鮪俯下身,十分懇切地說:“足下所說的道理,我自然領悟。隻是三年前大司徒劉繽被害?我也曾參預謀劃;後來劉玄遣蕭王(劉秀)北伐,我又出麵諫止。所以在蕭王麵前,我是個有罪的人,怎能奢望蕭王的寬恕呢?”
岑彭返回河陽,把朱鮪的顧慮告訴劉秀。劉秀聽後笑了笑說:“欲建大事者,豈能記人小怨?朱將軍若肯獻城來降,官爵均可保留,何談誅罰?”然後,劉秀又手指黃河誠懇地說:“我以河水為誓,決不食言!”岑彭上馬重回城下,把劉秀的話轉告朱鮪。朱鮪從城上舉下一條繩索,說:“你講的若是真話,就請順此繩爬上城來。”岑彭毫不遲疑地抓住繩子,才爬了一段,朱鮪就在城上說:“足下勿登,我信服就是!容我準備一下。”
五天以後,朱鮪對守城的部下說;“我先去探望虛實,你等仍舊守城,如我不歸,爾等率軍南下擐轅,投奔郾王尹尊。”尹尊是劉玄所封的郾王。同時受封的還有朱鮪。但朱鮪反對劉玄封異姓王,自己也曾拒而不受,才改為大司馬,可見朱鮪對漢朝是十分忠誠的。他安排好之後,單騎來至漢營,先見岑彭,並自縛其身,由岑彭帶至劉秀行轅。劉秀正坐在榻上,見二人來到,急忙起身迎接,並親去其縛,朱鮪跪在地上,說道:“臣知有罪,望陛下寬恕。”劉秀忙把朱鮪扶起,並為他撣去膝上的塵土,寬容地說道:“為主盡忠,何罪之有?請將軍再勿這樣說,今能與將軍共同匡複漢室,真是社稷之幸,天下之幸。”
劉秀忙命準備酒宴,賜朱鮪同飲。席間,談笑甚歡,不知不覺中,朱鮪的顧慮全部消除了。宴罷,劉秀命令岑彭,“請延尉送朱將軍過河,然後請朱將軍自歸洛陽。”朱鮪回到洛陽,與諸將言劉秀不記舊怨,寬厚大度是位聖明的英主。諸將都十分高興。第二天,朱鮪率全體守城將士向劉秀投降,被劉秀封為平狄將軍,扶漢侯。
劉秀曾說。“我治理天下,想行以柔術。”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他對下屬很少以刑殺立威。劉秀領兵攻下邯鄲,殺死守將王郎以後,繳獲了不少文件,其中有幾千封劉秀部下給王郎的書信。這些人怕劉秀為此懲罰他們,因此惶惶不可終日。但出乎意料之外,劉秀沒有那樣做。他把所有的軍吏集合在一起,命令把這些書信統統當眾燒毀。他說:“過去敵人強大,你們當中有人辦了糊塗事,我不怪你們。現在你們都可以放心了吧!”劉秀的做法確實氣度不凡,讓那些曾有二心的人打消了顧慮,對他感激不盡。至於部屬的一些小過失,劉秀就更能抱寬容態度,不予計較。即使對有深仇大恨的人,仇家一旦改過自新,劉秀也照樣不計前嫌予以利用,而且論功行賞。之所以在眾多競爭對手中奪得天下,中興漢室,可以說與劉秀的大度不計前嫌有著很大的關係。
古往今來,象劉秀這樣的政治家有很多:如三國時期的劉備、曹操,唐時的李世民等,他們都是因為大度能容才使得天下歸心,成就一世英名的。
一連串的事例都說明這樣一個道理:辦事人員不可輕易得罪別人,否則是自找麻煩,增加辦事的難度。
秘籍:得饒人處且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