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葉法是對植物病毒進行生物定量的方法。由於以葉片主脈分界的兩半葉片對病毒具有基本相同的敏感性,所以將局部病斑的病毒與寄主進行組合如煙草花葉病毒與某種煙草,在一半葉片上接種標準濃度(已知濃度)的病毒,在另一半葉片上接種未知濃度的病毒材料,然後通過比較兩半葉片的病斑數,來推知接種材料的病毒濃度。
半知菌類
半知菌類是有性世代不明的真菌。在真菌生活史中,可以看到有性繁殖時期和隻進行無性繁殖時期。進行有性繁殖的為完全型,此期為有性世代;隻進行無性繁殖的為不完全型,此期為無性世代。許多未知有性世代的半知菌類進行無性繁殖產生營養孢子,有少數隻有菌絲,而不能形成孢子。一些半知菌,根據其菌絲和營養孢子的特征,有的也可以歸入壺菌、接合菌、擔子菌等類群中。將半知菌歸納起來,幾乎全部可歸屬於子囊菌類。對於歸屬於半知菌類的一些種,其具有有性繁殖器官的,多被放在子囊菌的適當類群中。但也有很少數已明確是屬於擔子菌的。例如,已知一種光出芽的不完全型酵母菌,曾認為與紅酵母屬同類,但與遠距離地方的種進行雜交後,發現有擔子體的形成,因而把它劃歸為黑穗病菌同類的紅冬孢酵母屬。根據G.C.Ainsworth和G.R.Bisby(1971)的統計,半知菌類有1825屬,約15 000種,如果把已記載過的全包括在內,則可達30 000種。對這類真菌現在是以形態學特征和分生孢子形成過程為基礎,來進行人為分類的。
半子囊
子囊菌類的半子囊菌的子囊。在該子囊內形成的子囊孢子數目多而不定,這點與真子囊菌類產8個或4個子囊孢子的特征是有區別的。
半細胞
半細胞指鼓藻類體細胞的一半而言。多數是由於二個半細胞之間縊縮變細而成,外觀上十分清楚。在半細胞的表麵分化出各種凸起和花紋,這些都是種屬的特征。
伴隨發送
隨意運動的時候,從上部中樞向下部運動中樞傳送命令信號,同時也相伴地向感覺係統傳送信號(伴隨發送),認為這樣可以由於運動結果產生的感覺信號而避免產生無用的反射。例如,通過外力使眼運動,則感覺外界在運動,而通過自己的意誌來運動眼球,則不見外界運動。認為這是由於伴隨發送作用於視覺係統的結果。眼球麻痹的人想要運動,眼球則發現外界向相反的方向運動,這種現象被說明為由於伴隨發送的結果。但關於伴隨發送的生理學的內容還不甚清楚。
瓣鉤幼蟲
瓣鉤幼蟲亦稱瓣介幼蟲、河蚌幼蟲。係淡水產瓣鰓類的單齒蚌的幼蟲,在左右兩瓣貝殼的末端(殼底部)具數個大小鉤,借此鉤住淡水魚的皮膚、鰭和鰓等,或侵入皮膚內形成被囊。變態完成後離開魚體沉入水底。
包被
包被為構成真菌子實體外壁的部分。在擔子菌類,是指黑蛋巢菌屬、紅蛋巢菌屬子實體的碗狀外壁;在黏菌類,則指各種形狀的子實體的外壁。
包巢
在動物體表分泌的保護性構造中,和體表緊密相連的為殼(如有殼阿米巴、有孔蟲、軟體動物);身體可以自由出入,而不把它舍掉的稱作棲管(如多毛類、紐蟲);與此相反,動物體和其分泌的構造物之間為明顯空間的,則稱作包巢。如植鞭類的枝滴蟲屬藏身於吊鍾形的纖維性構造及膠鞘輪蟲和圓簇輪蟲等固著性輪蟲的黏鞘管,都屬於包巢。而鋸緣溞屬等的蝌蚪形幼體具有能過濾海水中浮遊性植物食餌的包巢構造。
包涵體
包涵體病毒在增殖的過程中,常使寄主細胞內形成一種蛋白質性質的病變結構,在光學顯微鏡下可見。多為圓形、卵圓形或不定形。一般是由完整的病毒顆粒或尚未裝配的病毒亞基聚集而成;少數則是宿主細胞對病毒感染的反應產物,不含病毒粒子。有的位於細胞質中(如天花病毒包涵體),有的位於細胞核中(如皰疹病毒),或細胞質、細胞核中都有(如麻疹病毒)。有的還具有特殊名稱,如天花病毒包涵體叫顧氏小體,狂犬病毒包涵體叫內基氏(Vegri)小體。昆蟲病毒可根據包涵體的形狀、位置而分為細胞質型多角體病毒、核型多角及顆粒體病毒等。
包埋劑
在製作切片或超薄切片時,由於組織是柔軟的,或局部的軟硬不均,這樣製作厚薄均勻的切片是困難的。所以有必要用一定物質浸透組織內部,使整個組織一樣硬化,以利於切成薄片,這種物質叫做包埋劑。一般用光學顯微鏡觀察的切片,用石蠟、火棉膠、炭蠟、明膠等作包埋劑;電子顯微鏡則用環氧樹脂、聚苯乙烯樹脂、異丁烯樹脂及水溶性樹脂。
包鞘幼蟲
線蟲類一般一生進行4次蛻皮,但寄生性的種類,自排出於外界的卵進行孵化(脫殼),蛻皮1次或2次以後的幼蟲體,並不離開因蛻皮而舍棄的舊皮(蛻皮exuviae),把幼蟲包在鞘裏,這種幼蟲稱為包鞘幼蟲。由於被包在雙重的表皮層裏,所以對外界條件的抵抗力極強。這時期的幼蟲因取食於新寄主,開始新的感染,所以亦稱為感染幼蟲。
包圍學說
包圍學說是W.Hofmeister(1851)提出的說明莖葉關係的學說。認為莖上有原來的主軸,其周圍為葉的基部所包圍。該學說是關於莖和葉的二元說,與葉性學說(phytonictheory,phytonism)相對立。現在來看,可以說是重視小葉起源的學說。包圍學說與莖周學說相似,但根本思想不同。
孢囊梗
孢囊梗是支持孢子囊的菌絲分枝。毛黴的孢囊梗多為細絲狀,水玉黴屬等的孢囊梗是膨大的,成熟後變成具有彈射孢子囊作用的器官。小克銀漢黴屬和笄黴屬的孢囊梗則呈頭狀。
孢外質
節水黴菌目和霜黴菌目的產卵器中形成卵細胞時,位於其周圍或存留於產卵器一側的細胞質,稱為孢外質。相應地把中心部位形成卵細胞的部分稱為卵質。孢外質在節水黴類的囊軸黴屬和腐水黴屬中則表現很明顯,反之在異綿黴屬則缺如。
孢子複原
孢子複原是指生物體在其生活史中孢子形成時期進行減數分裂,而產生單倍體孢子的過程。這種單倍體的配子體形成配子進行有性生殖,然後再形成二倍體的孢子體。在某些葉狀植物和一般的高等植物中都可見到這種情況。
胞苷二磷酸核糖醇
胞苷二磷酸核糖醇通常簡寫成CDP核糖醇。具有D-核糖醇-5-磷酸和CMP以焦磷酸鍵連接成的結構,作為磷壁酸的多聚核糖醇磷酸鍵的生物合成前體,在革蘭氏陽性細菌中可檢測到。在由CDP核糖醇焦磷酸化酶(EC2.7.7.40)作用下通過這樣的反應過程,即CTPKD核糖醇-5-磷酸CDP核糖醇+PPi進行生物合成。以CDP焦磷酸合成多聚核糖醇磷酸的酶活性,存在於細菌的顆粒部分,但其詳細的反應結構尚欠明。
胞苷二磷酸甘油
胞苷二磷酸甘油縮寫為CDP甘油,與胞苷二磷酸核醇並列,作為磷壁酸的生物合成前體物質,分布在各種細菌中。是由甘油的1位的一級醇殘基和CDP末端磷酸殘基以酯鍵結合而成的,是通過CDP甘油焦磷酸化酶的作用以CTP+甘油-1-磷酸CDP甘油+PPi這樣的反應進行生物合成的。由此CDP甘油轉移甘油磷酸而形成磷壁酸的多聚甘油磷酸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