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裏木裂腹魚是冷水性魚類,生活於河流流水及湖泊環境,是新疆特有魚類,分布於塔裏木水係。原來是塔裏木水係特有的主要經濟魚類。肉味鮮美,深受當地群眾所喜愛,由於引種等人為影響,其資源日趨枯竭,現已十分稀少。

台 細 鯿

台細鯿屬鯉形目,鯉科,鮊亞科,細鯿屬。台細鯿體呈長棱形,側扁,頭後背不顯著隆起,腹鰭基至肛門具棱。頭小,尖細。吻短而鈍,突出。口斜裂,無須,眼大,位於頭中央偏前。鱗薄而易脫落。側線位於體中軸之下,前端微下彎,側線鱗45~47。背鰭位後;胸鰭末端尖;腹鰭短;臀鰭條多,基部長;尾鰭深叉狀,體背灰色,下側麵和腹部銀白,體側中軸有灰色縱紋,尾鰭灰色,其他鰭微透明。生活在較清澈的靜水或緩流水的小河、小溪中。野生數量甚少。

天目鐵木

天目鐵木分布極窄,數量極少。僅產浙江西天目山,目前隻殘存5株,損傷嚴重,其中胸徑達1米的大樹主幹頂稍已斷,另高達18~21米的4株,其中下部側枝幾乎全部砍掉,生境受到破壞,更新能力很弱,幼苗極少,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將有滅絕的危險。

胎生樹

哺乳動物是懷胎繁殖的,而植物也有胎生的。在南美洲、非洲、馬來西亞、印度,以及我國的福建、廣東、台灣等地淤泥淺海灘上,生長著的紅樹林,就是胎生植物,在紅樹的枝條上,常常懸掛著一條條木棒樣的東西,它們是母樹結果實後,開始萌芽長成的幼苗。這幼苗長到一定時候,就會脫離母樹,落入海邊淤泥中,數小時內就會生根,開始長成獨立生活的小紅樹。如果幼苗沒能紮進淤泥中,還可以隨海水漂流到別的地方去紮根。

紅樹是紅樹科紅樹屬植物。我國的胎生植物除紅樹外還有紅茄冬、角果木、秋茄樹等。

跳豆

跳豆的外殼呈青棕色,形狀和顏色與普通的鬆子很相像。把它放到被太陽曬熱了的土地上,它一跳就是幾厘米高,而且跳個不停。

在花開時節,蓓蕾滿枝的時候,有種卷葉蛾科的小蛾,飛落到花朵的子房上產卵,子房長成果實,卵就自然而然地包在裏邊了。以後卵又慢慢地孵化成幼蟲,舒舒服服地在裏邊靠吃子實的仁活命。過了幾個月,跳豆跌落地上,它剩下的隻是一個空殼了,裏麵子實的仁都已被幼蟲吃光。跳豆裏麵的幼蟲最後一對腹足抓住堅果的內壁,迅速地向上躬起身子,因為幼蟲相當肥大,這麼一動,堅果的重心就往上移了,豆就跳動一下。環境越暖和,幼蟲就越愛動。幼蟲感覺到了手心裏散發的熱氣,就跳得厲害。在曬熱了的土地上,幼蟲在裏麵悶得不好受,就不斷聳動自己的身子,於是跳豆就不停地跳動了。

駝鹿

駝鹿是體形最大的一種鹿,約有2.5米高,820千克重。它們活動在阿拉斯加與加拿大的森林地帶,尤其是湖泊和小河邊。在歐洲的斯堪的納維亞、俄羅斯北部和中國北部也可以發現駝鹿。

夏天,駝鹿來到水邊吃水生植物,還經常潛入水下尋找植物的根與莖。冬天,它們吃小樹上的嫩芽、葉片和枝條。

在嚴冬,駝鹿會有一段時間很難找到足夠的食物。在冬天的這幾個月裏,它們總共要吃4~5噸的食物。因為沒有嫩芽,它們隻能靠吃樹皮充饑。雄駝鹿每年換新角。到8月份,角完全長好了,雄駝鹿就靠它來與同類爭奪異性。雄駝鹿會發出吼叫來呼喚配偶,吼叫聲在森林中回蕩。一旦得到回音,它們就在叢林中穿梭,以尋找雌駝鹿。

土 蜘 蛛

土蜘蛛並不靠織網捕食昆蟲,而是先在地上挖一個坑,裏麵鋪上絲。坑挖成後,它的深度可達30厘米,寬度達4厘米。然後,土蜘蛛會為它配備一扇牢固的圓形活動門,這扇門是由多層土、絲和絲製的鉸鏈做成的。在外部則用苔蘚與其他植物性材料掩飾起來,所以幾乎不可能被察覺。這樣做好了之後,土蜘蛛就靜候獵物的到來。

土蜘蛛在夜間捕食。它還會在坑外四周鋪上光滑的絲,用來絆倒獵物。然後它在半開的門後等待,同時它的足一直觸在蛛絲上。當一隻昆蟲穿過蛛絲時,土蜘蛛覺察到它的行動,就會立即衝出去,抓住它,把它拖進坑中。

螳螂

螳螂是一種善於埋伏的昆蟲。螳螂極其具有耐心,它能夠紋絲不動地潛伏著,等待那些粗心的獵物進入其捕食圈。等待時,螳螂最典型的姿勢是一對前腿舉起,模樣看上去像是在做禱告。它的前腿是用來抓捕獵物的,腿緣有鋸刺,腿的各段連接自如,捕獵時互相配合,動作極快,令人目不暇接。

螳螂經常改變其形態與顏色,以便與環境很好地融和在一起。一些螳螂形似枯葉,另一些則與花朵十分相像。蝴蝶與其他昆蟲紛紛飛來采蜜,但結果卻被嚇個半死。

螳螂會把獵物慢慢地、活生生地吃下去。通常,螳螂對食物非常浪費。它們隻吃一點,而將大部分丟棄掉。

對於雌性螳螂來說,雄性螳螂隻不過是另一種食物。所以,雄性若要與雌性交配,就必須小心翼翼地靠近它。雄性螳螂總是很緩慢地爬向雌性,大概1小時隻移動30厘米。如果此時雄性被雌性發現,或者它們的交配受到打擾,雌性通常將吃掉雄性,一般是從它的頭吃起。

螳螂的“瞄準儀”

螳螂是靠兩種器官來傳遞信號的,一種是複眼,另一種是頸前兩側的幾叢感覺毛。螳螂的雙眼不會轉動,可是它的頭卻能朝任何方向轉動。

螳螂的兩個很大的複眼,是視覺器官,也是個特殊的速度計,它傳到大腦的信號,使頭部對準蛾子。螳螂在跟蹤蛾子時,頭的轉動壓縮著一叢感覺毛,由於形狀的改變,從細毛傳到大腦的是另一種信號。大腦的神經係統得到兩種互有差別的信號後,立即作出決定,雙臂應該朝什麼方向,用什麼速度去襲擊。

螳螂的感覺叢毛是兩個感受墊,由幾萬根彈性毛組成,頭轉動時,一邊受壓力,叢毛被壓彎;一邊則減低壓力,叢毛伸直了。毛的彎曲刺激由毛莖部的感覺細胞傳到大腦,而左右神經感受到的差別信號,正是螳螂頭部旋轉角度的量度。這是極為精確的瞄準器。螳螂捕獵時,不僅要知道蛾子所在的方向,還要掌握它的距離。距離的察覺,就需要兩眼的雙目視覺作用來完成。隻有距離算準了,才能精確地命中目標。

螳螂的捕食手段各有不同。有的螳螂身體呈綠色、暗綠色、褐色,常常隱身在草叢中,把自己偽裝得同環境相一致,以此蒙騙昆蟲;螳螂胸節的兩旁、前肢的腿節都有色澤美麗的薄膜張著,像花朵,讓昆蟲飛來上鉤;有的螳螂頭部長有一塊扁平突起,前端微凹,在陽光折射下,仿佛一滴晶瑩的露珠和花蜜。每當昆蟲飛來,它就迅速地猛撲過去,一下子就獵獲了。

跳蚤

跳蚤是一種寄生蟲。寄生蟲從另一種生物體(寄主)那裏得到食物與保護,卻不作出任何回報。成年的跳蚤以吸食哺乳動物(包括人類)和鳥類的血液為生。

跳蚤非常適應這種寄生的生活方式。它們那扁平的身體使之易於穿行在毛皮或羽毛之間。由於跳蚤的表皮厚而堅硬,所以寄主的搔抓並不能損傷到它們。

跳蚤雖然是昆蟲,但它們沒有翅膀。它們靠跳躍從一個寄主轉到另一個寄主身上。它們的跳躍能力是非凡的,有些跳蚤能跳出幾乎相當於自己身長200倍的距離。如果人類也有這樣的跳躍能力,那我們將能跳340米左右。

跳蚤往往寄生在巢居或穴居的動物身上。這是因為幼蚤要在塵土、汙穢遺物之中才能夠生存,而動物巢穴中有很多這種廢物。

同源異型框/盒

同源異型框/盒簡稱同源框,是同源異型基因中一段高度保守的DNA序列,最初是通過對果蠅的同源異型突變和體節突變體的雜交分析發現的。同源框是由180個堿基對組成的序列,可編碼60個氨基酸。同源框普遍存在於果蠅、鼠、人、蛙等生物中。

體液免疫

負責體液免疫的細胞是B細胞。體液免疫的抗原多為相對分子質量在10 000以上的蛋白質和多糖大分子,病毒顆粒和細菌表麵都帶有不同的抗原,所以都能引起體液免疫。抗原和BCR的種類都非常多,在體液免疫中B淋巴細胞的BCR直接與抗原結合。一種B淋巴細胞表麵隻有一種BCR。一種抗原侵入體內,隻有帶有與這種抗原互補的BCR的B淋巴細胞才能與之結合,隻有得到選擇刺激的B淋巴細胞克隆才能得到擴增。WWW

維 管 束

維管束是維管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葉和幼莖等器官中,由初生木質部和初生韌皮部共同組成的束狀結構。維管束彼此交織連接,構成初生植物體輸導水分、無機鹽及有機物質的一種輸導係統——維管係統,並兼有支持植物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