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兼聽則明(2 / 3)

所以莊子最反感的是什麼呢?就是人的傲慢。人的傲慢實際上分成幾個層次:第一個層次,一個人對他人的傲慢。第二個層次,一群人對另一群人的傲慢,比如今天城市的人,可能對農村的人有傲慢的心理。第三個層次,人類群體對自然宇宙的傲慢和自以為是,我們說人定勝天,戰勝自然啊等等,這就是人類整體的傲慢。其實,相對於無邊無際又無窮無盡的宇宙,我們誰不是盲人呢?一個人是盲人,一群人是盲人,人類的整體還是盲人。

盲人摸象實際上有一個本質是什麼呢?大家說的實際上是同一個東西,隻不過是同一個東西不同的側麵,可是大家不知道,反而在那裏爭吵不休。如果大家把所有的認識合起來,大象的鼻子像管子,大象的尾巴像蛇,大象的身軀像牆,大象的腿像柱子,合起來就是大象的整體了。

莊子所講的齊論,太有現實的價值和意義了。假如這些盲人中,一個說大象是柱子的人掌握了大權,認為自己才是真理,其他人都是謬誤,一定要大家都聽從他的,否則就要治罪,就會出現嚴重的現實問題。莊子告訴我們,意識到世界的無限性和自身的有限性,知道真理並不一定在自己這裏,可能真理別人那也有。要給不同的思想,和持不同見解的人以寬容和尊敬。這不僅是認識論的問題,還是一個非常現實的政治問題。

莊子還舉了個例子,他說一個養猴子的人給猴子分橡子。這個養猴的人對猴子們說,從今以後,早晨分給你們三升橡子,晚上分給你們四升。猴子們聽了都非常憤怒,養猴人一看猴子不高興,馬上就改口,說早晨四升,晚上三升吧。猴子們聽了都高興起來了,這就是莊子給我們創造的一個很有意思的成語,叫朝三暮四。

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何謂朝三?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莊子·齊物論》)

無論是朝三暮四,還是朝四暮三,它們的本質都是沒有變化的,可是猴子的情緒卻大為不一樣了。莊子告訴我們,有的時候我們不能夠僅僅看我們自己看到的東西。你如果從本質、從一個大的角度來看,實際上大家說的是一個東西,卻不知道,反而在那裏爭吵不休。莊子說這是“朝三”,就是猴腦子。這是從莊子的齊物論所得出的一個現代的重要價值。

一代名臣魏征曾經對唐太宗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他告訴我們,隻有聽取各方麵的意見,才能正確認識事物,否則必然會犯片麵性的錯誤。在莊子看來,一意孤行不但會讓人眼界狹隘,有時候,還會讓人好心辦壞事。

盲人摸象、自以為會導致什麼?會導致非道德原因的迫害,非就是所謂的好心辦壞事。我們看莊子前麵講的故事,人喜歡睡在床上,泥鰍喜歡睡在泥巴裏麵,猴子喜歡睡在樹上。那好,假如我們人覺得睡在床上很舒服,於是我們對泥鰍發善心了,跟泥鰍說,你睡在泥巴裏太辛苦了,你也睡到床上來吧,泥鰍會高興嗎?所以我們說,自以為是,有的時候不光有道德原因的迫害,也會有非道德原因的迫害。好心也會辦壞事。

莊子講了這麼一個故事,說南海的神叫儵,北海的神叫忽,中央的神叫渾沌。

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嚐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莊子·應帝王》)

儵和忽經常到渾沌住的地方去玩,混沌總是盛情款待他們。時間長了,儵和忽就很感激渾沌,說渾沌一直對我們這麼好,我們怎麼報答他呢?他們發現渾沌有一個缺點,渾沌的腦袋是一個肉球,沒有鼻子、沒有眼睛、沒有耳朵、沒有嘴巴,什麼都沒有。儵和忽麼覺得渾沌很可憐,於是他們兩個就商量,說人人都有眼、耳、口、鼻這七個竅,可是渾沌沒有。他不能吃、不能呼吸、不能聽、不能看,很可憐,我們就幫幫他,試著為他鑿開七竅吧。於是他們就拿著一個鑿子,在渾沌的腦袋上,每天鑿一個竅,莊子寫道。

七日而渾沌死。

到了第七天,渾沌腦袋上的七竅都鑿出來了,眼睛也有了,鼻子也有了,耳朵也有了,嘴巴也有了,可是混沌死去了。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寓言故事,渾沌之所以叫渾沌,就是因為他沒有眼、耳、口、鼻,如果他有了這些,他就不再叫渾沌。莊子講“七日而渾沌死”,這個死實際上不是肉體的死亡,指的是哲學之死,是說一個個體不再是當初的那個個體了。這是好心辦壞事的一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