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認識自己(1 / 3)

現代社會提倡個性,主張自我。然而莊子告訴我們,站在個人的立場上看待事物,未必能認清全貌。他讓我們放下己見,看清本質,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效率。那麼我們怎樣才能不被外物所左右,清楚地看待自己呢?

莊子的《齊物論》的最後,莊子現身說法,他說,在夜裏麵,他夢見自己變成了一隻蝴蝶。這個夢是那麼真實,我感覺那個時候,我就是一隻蝴蝶,根本就不知道我是莊周。可是突然之間,我醒了。我非常吃驚,我怎麼不是蝴蝶了?怎麼突然變成了一個人了呢?然後莊子就發出了一個疑問。

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莊子·齊物論》)

這一問真是石破天驚,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夠這樣問一問自己,我們真的可以超越很多東西。這個問是什麼意思?就是莊子很懷疑,我這麼一個活生生的人,夢見自己變成了一隻蝴蝶。到底剛才是夢境,還是此時是夢境?如果剛才是夢境,那就是莊周夢見自己成了蝴蝶了,如果此時是夢境,那就是蝴蝶夢見變成莊周了。到底哪個是真實的?莊子說。

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齊物論》)

這兩者總是有區別的,這個區別就叫物化。物化,就是人可以化為物,物也可以化為人,物我之間可以不斷地融合、不斷地變化。莊子一再要我們不被外物牽引,不要被世俗牽著鼻子走,要保持自己獨特的自然本性,但是,莊子也發現了,堅持自己有時候會變成固執己見、固步自封。所以,莊子不僅告訴我們要防止被外物控製,還提醒我們,最容易約束我們的恰恰是我們自己。

我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某單位領導在為自己單位圈圍牆的時候,與臨近的單位發生了爭執,他非常強硬,使盡了各種手段,終於使圍牆向對方那邊擴張了一米。他覺得很自豪,你看我為我的單位爭了利益。可是非常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圍牆剛剛圍好,上級領導一紙調令,把他調到對方的單位去當領導了。我說這個上級領導太有幽默感了,也可能是對他進行教育,走到圍牆的那一邊,我想這個單位的領導一定會恍然大悟的。

講到這,我可以講一講蘇東坡的一首詞,叫《臨江仙》。

夜飲東坡醒複醉,歸來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彀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這首詞寫到蘇東坡和朋友喝酒,喝得很晚,回來的時候都已經三更了。回到家裏,家人已經睡著了,敲門,沒人聽得見。然後他回過身來,麵對著長江,聽著江水波濤之聲。就在一瞬間,他一下子頓悟了自己和這個世界之間的關係。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你以為你的身體就是你的嗎?不要蠅營狗苟、不要爭名奪利、不要孜孜以求、不需要那麼執著。

生活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人們經常被世俗名利這些外在的觀念所累。而莊子認為,隻有擺脫這些外在的評價標準,才能不被潮流所左右,真正地認清自己。那麼莊子是如何逍遙自在、灑脫出世的呢?他又是怎樣看待名利和生死的呢?

莊子哲學一個重要的價值,就是“專在破執”,就是專門要破除我們心中的種種迷惘固。破了執,我們才能悟。那麼莊子要破我們的什麼樣的執呢?

予惡乎知說生之非惑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莊子·齊物論》)

我怎麼知道,喜歡活著不是一個錯誤的想法呢?我怎麼知道,一個人害怕死亡,是不是就像一個年輕人和家裏人鬧了一點意見,離家出走,不願意回去一樣呢?在這個比喻裏,莊子把死看成是我們的故鄉,所以中國人有時候說死也叫回老家,這種說法是跟莊子有關的。莊子接著感慨。

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莊子·齊物論》)

我怎麼知道,那些死去的人不在世界的那一邊,後悔他當初一定要追求長生呢?莊子是什麼意思啊?就是死不一定比活著差,活著不一定比死了好,所以不要執著於生。莊子最大的破,就是破了我們的生死執。

當然莊子還破了我們的貪欲執。人身上總有很多貪欲,在莊子看來,這些貪欲真的都是沒有必要的,是不值得我們去堅持的。他講了一個例子,春秋時期有一個美人叫麗姬,麗姬被抓去做晉獻公的新娘。這個小姑娘離開她自己原先生活的地方,哭得涕泣沾襟。可是等到她到了晉國以後,她發現與晉獻公一起睡的是方正而又安適的床,吃的是美味佳肴。她後悔了,我當時哭得真可笑。所以莊子下麵接著講。

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

夢中在喝酒的人,天亮了,你碰到的現實是什麼呢?可能是讓你很痛苦的哭泣。夢中在哭泣的人,一覺醒來以後,可能發現你根本沒有什麼悲傷之事。你今天是要出去打獵,是要出去玩。人生不就是一場大夢嗎?所以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覺而後知其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