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認識自己(3 / 3)

這是現代的心理學,給我們證明的結論。我們還是來看看莊子的形象說明。

罔兩問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無特操與?”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惡識所以然?惡識所以不然?”

(《莊子·齊物論》)

罔兩也就是魍魎,也就是影子的影子。莊子說有一次這個罔兩問影子:你一會兒走、一會兒停、一會兒站、一會兒坐,你怎麼這麼沒有規矩,你究竟在幹什麼呢?影子回答說:“那不是因為我的一舉一動由我所依憑的決定的嗎?而我所依憑的一舉一動不是還得由它所依憑的去決定嗎?我所依憑的又不是長在我身上,像蛇肚皮下的橫鱗和蟬的翅膀,所以我怎麼知道因為什麼緣故會是這樣?我又怎麼知道因為什麼緣故而不會是這樣?”

禪學一直強調要認清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公。而莊子認為,人最難認清的恰恰就是自己。所以麵對問題的時候,我們應該有自己的主見,但是卻要掌握好分寸,不要固執己見、盲目自信。那麼我們該如何把握好這個分寸呢?我們怎樣才能正確地看待自己和評價外部的事物呢?

我們經常說了一句話以後,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這樣說。我們經常做了一件事情以後,卻反省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還要執著於所謂的自己?

莊子在《齊物論》的一開頭,就寫了一個“吾喪我”的故事。“吾喪我”不是說把整個的我都喪了,而是讓我們忘掉露出海麵的微小部分,那一點微小的部分不是我的全部,你隻有把這些忘了,你才能夠真正的認識自己。

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顏成子遊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

(《莊子·齊物論》)

他說有一個叫南郭子綦的人,有一天靠在幾案上坐著,仰首向天緩緩地吐著氣,好像在練氣功,神情很恍惚。他的學生顏成子遊就站在旁邊,他看著老師這個樣子,就覺得很吃驚,老師,你今天不光是形體像幹枯的樹木一樣,你的精神也像死灰一樣,我覺得你今天憑幾而坐,跟以前憑幾而坐的情形大不一樣,你今天好像不是你了,跟以前不太一樣。南郭子綦就回答他的學生說,你說的對。我告訴你,為什麼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不一樣。因為今天我已經把我忘了。把露出海麵的部分忘了,然後他認識到了全麵的自己和本質的自己。

在《大宗師》這篇文章裏,莊子也編了一個孔子和顏回的“坐忘”的故事。

顏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謂也?”曰:回忘仁義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複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忘禮樂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複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⑤,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仲尼曰:“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後也。”

(《莊子·大宗師》)

顏回有一天跟孔子說,老師我進步了。孔子就問他,你怎麼進步了?顏回說,我已經忘記仁義了。孔子說很好,不過還不夠。過了幾天,顏回再次見到孔子,說老師,我又進步了。孔子說,你指的是什麼呢?顏回說,我忘記禮樂了。孔子說,很好,不過還不夠。又過了幾天,顏回再次拜見孔子,跟孔子說,老師,我這一次又進步了。我坐忘了。孔子一聽就很驚奇,說什麼叫坐忘啊?顏回回答說,坐忘就是精神超脫了軀體,與大道相通為一體了,這就叫做物我兩忘的“坐忘”。孔子一聽,很激動,你與萬物同一了,也就沒有偏好了,你順應變化,也就不執著了。你真是成了賢人了啊!我很佩服你,雖然我以前是你的老師,可是從今以後,你讓我跟著你學習吧!莊子在講這個故事裏,講到了顏回在坐忘的時候,有一個詞叫同於大通。

實際上,就是我們不僅認識到海平麵上那一點點露出的部分,而且還知道,我們在本質上和一個更大的東西是連在一起的。這個更大的東西那就是道。我是世界萬物的一個部分,我和整個世間的萬物是相通的。所以《齊物論》的最後一論是“齊物我”,我和物之間是相通的,既然相通也就無所謂執著了。認識到了這一點以後,你才能找到自己的本質。

那麼既然物我相通,物我變化,那麼我應該取何種人生觀呢?換一個說法,我應該以何種麵目麵世,又以何種方法來處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