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生死大限(1 / 3)

在人生的道路上,無論我們奔跑得有多快,或是到達了一個怎樣的人生高度,我們都無法擺脫一個必然的人生終點那就是死亡。莊子認為,如何看待死亡,不僅體現了一個人的生活態度,也決定了這個人所生之年的生活質量。那麼莊子是如何看待死亡的?他又是如何做到不懼怕死亡的呢?

養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呢?養性以後,我們要達到什麼樣的境界呢?用莊子的話來說,就是安時處順,不悅生,不以人助天。

“不悅生”就是不貪生。“不以人助天”,就是天讓我活多大,我就活多大,不要想著用人為的辦法來延長自己的壽命。

在《養生主》裏,莊子講了一個故事。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則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蘄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

(《莊子·養生主》)

老子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吊喪,大哭幾聲以後,便離開了。老子的弟子們就覺得很奇怪,說秦先生,你不是我們老師的朋友嗎?秦失說,是啊。那弟子們又問,既然是朋友,吊唁朋友像你這麼簡單,可以嗎?秦失就說了,可以,就應該是這樣的。我認為你們跟隨你們老師多年,都已經是超脫物外的人了,沒想到,現在看起來並不是這樣。剛才我進入靈堂去吊唁,我看到有老年人在哭他,就像做父母的哭自己的孩子。有年輕人在哭他,就像做孩子的在哭自己的父母。你看看這樣的情景,是喜生惡死啊。大家好像都很喜歡活著,都討厭死,這違反常理。你們都忘掉了人是稟承於自然、受命於天的。

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

你們老師出生的時候,他是順時而生,現在他死了,也是順時而去。他偶然地來到世上,應運而生,偶然地離開人世,順時而死。一個人要“安時而處順”,安於天理,順從自然的變化。

北宋理學的創始人叫張載,寫過一段小文章,叫《西銘》。《西銘》裏有八個字。

存,吾順事,沒,吾寧也。

活著的時候,我就順應事實,該做什麼事,我就做什麼事,該承擔什麼責任,我就承擔什麼責任。等到有一天,我老了、該死了,我的心也非常安寧。張載的這個思想,實際上是來自於莊子的。到這個地方我們可以講,養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安時處順,不悅生也不怕死。

莊子告訴我們,養生有兩個關鍵,一是去除貪欲,二是坦然麵對死亡。然而貪欲易去,死亡卻難以麵對。在道家的學說中,能做到這兩者的,被稱為“真人”。那麼“真人”到底是什麼樣子?“真人”又是如何養生的呢?

在《大宗師》麵,莊子講到古時候的真人,睡覺的時候不做夢,醒來的時候,也不憂愁,內心很平靜。心無所思,當然不夢,心無所念,當然不發愁。他吃東西的時候,也不求甘美,呼吸的時候,氣息深沉。然後莊子講了一句很有名的話。

耆欲深者,其天機淺。

那些欲望很深的人,一定是天機淺的人。欲望太深的人,慧根就一定很淺。

那古時候的真人是什麼樣子呢?不懂得喜悅生存,也不懂得厭惡死亡,把死生這些問題忘掉,回到自己的本性當中去,這就叫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不要用你的心智去損害大道,不要老想著用什麼樣的方法來延年益壽。安時處順,該死就死,有這樣的心智,你反而可以活得長。你天天想著延年益壽,心裏麵帶著那麼大的負擔,那麼沉重,那麼勞累,可能反而死得快。能夠做到這一點,在莊子看來就叫真人。

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

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受而喜之,忘而複之,是之謂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若然者,其心誌,其容寂,其顙頄。淒然似秋,煖然似春,喜怒通四時,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莊子·大宗師》)

所以我們說,從這個意義上講,養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參透生死大關。能夠參透生死大關,人的一生也就獲得了最後的圓滿了。

莊子認為,如何看待死亡,不僅體現了一個人的生活態度,也決定了這個人所生之年的生活質量。那麼莊子是如何看待死亡的?他又是如何做到不懼怕死亡的呢?

孔子是從來不願意談死亡的,在《論語》裏麵有一句。

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

有一天,孔子的弟子子路問孔子,老師,我們怎麼樣去祭奠鬼神呢?孔子說你先把人事搞清楚,不要總是想著祭拜鬼神。然後子路又問了一個問題,老師,我鬥膽問一下,你如何看待死亡問題呢?孔子對於這個問題,也是采取避而不答的態度,他說,你還是把人生的問題搞清楚吧,死亡的事情可以不管。生的問題都沒有搞明白,哪裏有精力去研究死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