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莊子之死(2 / 3)

我們有一個成語叫“視死如歸”,是莊子給我們創造的,還有一個成語叫“人生如夢”,也出自莊子的思想。他說我怎麼知道貪戀活在世上不是困惑呢?我又怎麼知道厭惡死亡不是像年輕人流浪他鄉還不知回歸一樣呢?我又怎麼知道那些死去的人不會後悔當初的求生呢?睡夢裏飲酒作樂的人,天亮醒來後很可能痛哭飲泣。睡夢中痛哭飲泣的人,天亮醒來後又可能在歡快地逐圍打獵。正當他在做夢的時候,他並不知道自己是在做夢。

予惡乎知說生之非惑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後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莊子·齊物論》)”

人隻有經過一場大覺才能知道他自身乃是一場大夢。

他豈隻是為我們創造了兩個成語?莊子給我們建立了一種生死觀。讓我們含笑麵對死亡,讓我們能夠在死神的麵前,保持瀟灑的風度和英雄的氣概。“視死如歸”就是這樣一種態度,有這樣的態度,我們很瀟灑。而“人生如夢”乃是一種認識,有這樣的認識,我們很深刻。它們體現了我們的笑對死亡的風度,也顯示了我們的洞徹人生的智慧。德國浪漫主義詩人諾瓦利斯曾經說過一句很好的話。

哲學,就是懷著永恒的鄉愁尋找家園。

我們在教科書上所看到哲學的定義太枯燥。但是諾瓦利斯說得好,什麼叫哲學?哲學,就是懷著永恒的鄉愁去尋找家園。用這樣的話看莊子哲學太好了。莊子的哲學就是對失去的家園的懷念,這個家園就是遠古的文化,就是遠古的社會,就是遠古的生活方式。這些都過去了,都不存在了,我們隻能夠眺望著遠古。同時,這個家園也是人生的終點死亡。

到了暮年的莊子滿懷著人生的倦意,時時眺望著故鄉,計算著回歸的日子。在他看來,人間世界不過就是一次旅行。可是他旅行到了我們這個人間世界以後,他發現這個世界是那麼貧乏,那麼混亂,充滿苦難而且還充滿罪惡。沒有詩意,沒有色彩。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在自己一生裏給我們寫下的十萬言,都是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詞。(《莊子·天下》)

為什麼你在人間要寫下這些謬悠之說?要寫下這樣的荒唐之言?要寫下這麼多無邊無際的無端雅之詞呢?莊子說這是為了窮年,打發無聊的時光。人生太無聊,太乏味,太沒有詩意,那麼我們居住在人間不是太沒有意義嗎?那好,我就寫下這一些謬悠之說,荒唐之言。

我們理解了莊子的這樣一個心態之後,我們就知道當他的老妻死了之後,他為什麼擊缶而歌了。因為他要敲著瓦盆,唱著歌,送他的妻子回到故鄉了。這個妻子來到人間,受了那麼多苦,目睹了那麼多罪惡,現在終於可以回家了。妻子去世以後,隻剩下莊子一個人了,他也肯定更加無聊,更加的落魄。然後我們才能夠明白,莊子為什麼會寫下那樣的話。

而已反其真,而我猶為人猗!(《莊子·大宗師》)

你已經回歸故鄉了,而我還得要在這一個無聊的人間繼續漂泊。這是莊子對人間滿懷倦意的流露。他確實很疲倦了,他已經不勝鄉愁了。

好在就像莊子自己所講的,大地之母總是仁慈的,她會接納所有的人,她在讓我們的一生受盡勞累之後,最後會用死亡來擁抱我們。那麼我們來看一看,莊子如何麵對自己的死亡?這是真正的哲人之死。法國思想家蒙田也對哲學下過一個定義,他說。

哲學就是學會死亡。

哲學就是學會死,那麼哲人,就是給我們一個最為美麗的死亡姿勢,從而讓看起來麵目猙獰的死亡,也能充滿魅力。

五十年時光荏苒,智慧的莊子也已經滿臉的滄桑,垂垂老矣了。晚年的莊子經曆了喪妻之痛,生活依然非常貧窮,但卻始終逍遙快活。那麼莊子是如何看淡死亡的?

當死亡來臨之時,莊子自己又是怎麼表現的呢?

《列禦寇》裏麵就講到,莊子快要死的時候,弟子圍繞在他的病榻前,在商量用很多的東西作為陪葬。這很有意思,這些弟子們當著老師的麵,在商量老師死了要拿很多東西陪葬,這是很忌諱的話題,我們今天都不說。但是在莊子的麵前,百無禁忌,弟子們可以說。莊子說你們不要這樣,我不需要這些陪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