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世界藝術概論1-2(2 / 3)

2藝術作品具有主體性的特點

藝術作品作為藝術家創造性勞動的產物,必然打上藝術家作為創作主體的鮮明烙印。中外藝術寶庫中,之所以湧現出如此眾多千姿百態的藝術作品,正是由於它們凝聚著藝術家對生活的獨到發現和深刻理解,滲透著藝術家獨特的審美體驗和審美情感,體現出藝術家鮮明的藝術風格和美學追求。

任何優秀的藝術作品,都應當是獨一無二、不可重複的,具有藝術的獨創性。或許,這就是藝術生產的產品和物質生產的產品,這二者之間截然不同的特點之一。對於物質生產來說,生產的標準化使勞動產品往往是成批量地產出,具有相同的規格和形狀,例如生產同一式樣的鞋,不同的工人,乃至不同的工廠,其勞動成品必須是同樣的。對於藝術生產來說,則完全不同了。取材範圍不同的藝術家,創作出來的作品自然是各不相同。而那些取材範圍相同的藝術家,其作品仍然是具有鮮明的主體性烙印,具有強烈的創造性與創新性特色。例如上文提到的韓幹畫的馬,就和趙孟畫的馬截然不同。再如,同樣是描寫俄國社會下層人民的生活,契訶夫的作品和高爾基的作品就各不相同;同樣是畫竹,北宋著名畫家文同和清代著名畫家鄭板橋所畫之竹各有情趣。朱自清和俞平伯兩位散文家曾於20世紀20年代同遊秦淮河,之後各自寫了一篇同名散文《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這兩篇散文不但取材範圍相同,時間地點相同,甚至命題也完全相同,但這兩篇散文卻有各自鮮明的藝術特色,都成為二三十年代的散文名篇,此事也成為文壇佳話。朱自清的這篇散文樸實淳厚,清新委婉,而俞平伯的同題散文則細膩感人,情景交融。正是由於兩位作家麵對同一景物時,產生不同的審美感受,在藝術風格上也有不同的追求,或者換句話說,打上了各自不同的主體性烙印,才使得這兩篇散文具有各自不同的藝術風格。

3藝術欣賞具有主體性的特點

美感既有共同性,又有差異性,既有社會功利性,又有個人直覺性,具有千差萬別的個性特征。由於欣賞者的生活經驗與性格氣質不同,審美能力和藝術素養不同,在審美感受上就形成了鮮明的個性差異,使藝術欣賞打上欣賞主體的烙印。

藝術欣賞中的這種個性差異,普遍存在於藝術史實裏。“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正是說明了這個道理。因而同一部藝術作品,在不同的人看來往往具有不同的價值,獲得不同的感受。魯迅先生講過:同一部《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所得的感受迥然不同。這是因為,在藝術欣賞中,欣賞主體和藝術作品之間是一種相互作用的審美主客體關係。藝術欣賞當然要以客觀存在的藝術作品為前提,沒有藝術作品作為審美客體或欣賞對象,自然不可能有藝術欣賞活動。但是,在藝術欣賞中,欣賞主體(讀者、觀眾、聽眾)並不是被動的反映或消極的靜觀。從心理上看,欣賞主體在審美活動中有著極為複雜的心理過程,它包含著感知、理解、情感、聯想、想像等諸多心理因素的自我協調活動。它不僅是主體對客體的感知,同時又是主體對客體能動的改造加工過程。因此,欣賞主體總是要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興趣愛好、思想情感與審美理想,對作品中的藝術形象進行加工改造,進行再創造和再評價,從而完成和實現、補充和豐富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可以看出,藝術欣賞活動中,欣賞主體和藝術作品之間,是一種相互作用的關係。一方麵,藝術作品總是引導著欣賞者向作品所規定的藝術境界運動,另一方麵,欣賞主體又總是按照自己的審美理想和審美感受能力來改造和加工作品中的藝術形象。總而言之,藝術鑒賞的本質就是一種審美的再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