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世界藝術概論1-3(1 / 3)

第一章世界藝術概論1-3

三、審美性

藝術還有一個基本特征就是審美性。從藝術生產的角度來看,任何藝術作品都必須具有以下兩個條件:其一,它必須是人類藝術生產的產品;其二,它必須具有審美價值,即審美性。正是這兩點,使藝術品和其他一切非藝術品區分開來。

1藝術的審美性是人類審美意識的集中體現

如前所述,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藝術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類的審美需要。事實上,藝術作為人類精神文化的一種特殊形態,它本身就是審美意識物質形態化了的集中體現。

美學理論告訴我們,美的形態分為自然美與藝術美,二者之間的區別在於藝術美直接凝聚著人類勞動和智慧的結晶。所以,泰山的雄偉、華山的險峻、黃山的奇特、峨嵋的秀麗,雖然從最終原因來看,都是由於人類社會實踐漫長曆史中審美主客體關係的建立,但是,這些天然風景之美,畢竟都是大自然造就的。藝術美卻不同了,任何藝術作品都必然是人所創造的,凝聚著人類勞動和智慧的結晶。然而,我們又必須注意到,並不是人類一切勞動和智慧的創造物都可以稱為藝術品。隻有那些能夠給人以精神上的愉悅和快感,也就是具有審美價值或審美性的人類創造物,才能稱為藝術品。

藝術的審美性,集中體現了人類的審美意識。審美意識的產生和發展,離不開人類的社會實踐。藝術也正是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終於完成了由實用向審美的過渡,成為人類審美活動的最高形式。藝術美作為現實的反映形態,它是藝術家創造性勞動的產物,它比現實生活中的美更加集中和更加典型,能夠更加充分地滿足人的審美需要。同時,藝術又是人類審美意識物質形態化的表現。任何藝術都有自己特殊的物質材料和藝術語言,例如文學是運用語言文字,繪畫是運用線條色彩,音樂利用音響,舞蹈利用肢體等等。這些物質材料和藝術語言,使得本來僅存於人們頭腦中的審美意識,“物化”為可供其他人欣賞的藝術作品。這樣,藝術就成為傳達和交流人們審美意識的一種手段。藝術家通過藝術創作所產生的藝術作品,把自己的審美意識傳達給讀者、觀眾和聽眾,而欣賞者也是通過這種藝術欣賞使自己的審美需要獲得滿足。此外,通過藝術的物質材料和手段,還可以使人類千百年來的審美意識記錄和保存下來,世世代代地流傳下去,成為人類巨大的精神文化寶庫。

2藝術的審美性是真、善、美的結晶

藝術美之所以高於現實美,是由於通過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把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到了藝術作品中了。

藝術中的“真”,並不等於生活真實,而是要通過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通過提煉和加工,使生活真實升華為藝術真實,也就是化“真”為“美”,通過藝術形象體現出來。藝術中的“善”,也並不是道德說教,同樣要通過藝術家的精心創作,使藝術家的人生態度和道德評價滲透到藝術作品之中,也就是化“善”為“美”,體現為生動感人,有血有肉的藝術形象。例如,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巨型長卷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就是鮮明地體現出藝術中這種真、善、美的統一。這幅畫卷取材於生活真實,它所描繪的沿街、河旁、橋上各色人物,足有幾十種職業,上百種姿態,情緒也各不相同,反映出北宋首都汴京各階層人物的生活。這幅畫不僅在美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時也為民俗學、建築學、曆史學提供了翔實的研究資料,具有同樣重要的藝術價值和曆史價值。此外,這幅畫又突破了自唐、五代以來,宮廷畫家多以貴族官宦生活為主題的人物畫的桎梏,走向以中下層市民的現實生活為題材,直接反映市民的生活理想和審美情,趣,它的人民性和現實性直接影響到後來明清插圖和年畫的發展,也深刻體現出藝術家對創造了當時繁華汴京的廣大勞動人民的歌頌和讚美。然而,藝術家並沒有局限於生活真實,更沒有流於道德說教,而是通過化“真”為“美”和化“善”為“美”,達到真、善、美的融合。畫家嫻熟地運用了散點透視法,融時空於一爐,攝萬象於筆端,使整幅圖畫有起伏有高潮,舟橋屋宇刻畫入微,人物情態生動逼真,具有極高的藝術水平和審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