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521年開始,群眾性宗教改革運動風起雲湧。在托馬斯·閔采爾領導下發展為偉大的德國農民戰爭。1522年路德回到維登堡,連續8次講道,反對暴力,闡述了不願靠暴力和流血來維持新教福音的觀點,呼籲和平,甚至要諸侯無情地鎮壓農民起義。農民起義很快地被諸侯殘酷地鎮壓在血泊之中,正當其領袖閔采爾等人頭顱被示眾之時,路德正新婚燕爾,以力行自己的教義。1525年6月,他與一位修女博拉結婚,夫妻倆感情彌篤,共生有6個子女。
1529年,帝國會議在斯拜爾召開,會上天主教諸侯要求:天主教在新教地區享有全權,而新教在天主教地區將不受寬容;禁止教會財產進一步世俗化等。6個路德派諸侯和南德14個帝國城市提出抗議,以後路德宗和新教被稱為“抗議派”。1530年,皇帝查理五世在奧格斯堡召開帝國會議,謀求天主教和路德派新教和解。會上,路德派提出信仰聲明,天主教諸侯反對,路德的好友梅蘭希頓答辯。皇帝支持天主教會,路德派以拉丁文、德文公布此聲明,這就是梅蘭希頓起草的《奧格斯堡信綱》、《路德仍受通緝,未能到會》。
1531年2月,7個新教諸侯和11個帝國城市組成施馬爾卡登同盟,與皇帝及天主教諸侯作戰。1537年新教諸侯與神學家再次在施馬爾卡登開會,由於路德因病缺席,大會由梅蘭希頓與黑森的新教諸侯菲力普主持,會議采納了梅蘭希頓起草的《奧格斯堡信綱》及奧格斯堡帝國會議上的答辯,路德起草的《施馬爾卡登信綱》未被采納。後來路德將自己未被采納的信綱加以修改,並於1538年出版。此文共21條,主要列出新教與天主教之間的區別,成為路德宗脫離羅馬天主教的正式宣言。
1538年施馬爾卡登同盟由於丹麥參加力量增強。同年皇帝與天主教諸侯組成天主教同盟。雙方時戰時和持續了10多年,1555年達成妥協,在奧格斯堡帝國會議上確認:各邦諸侯有權決定其臣民的信仰(即“教隨國定”),但教會諸侯一旦改變信仰就喪失其教會職位;帝國城市允許兩種信仰等。路德本人未能看見路德宗的勝利,他於1546年2月18日卒於艾斯勒本(他的出生地),安葬在維登堡教堂。
在德國宗教改革的推動下,路德宗逐漸傳播到挪威、丹麥、瑞典各國並向世界各地發展。目前路德宗信徒總數近8000萬人,約占新教總數1/4,是新教諸派中信徒最派,世界上有百餘個國家有該宗信徒。
路德一生著作很多,後世陸續整理出版。包括論文、講道詞、聖經導論、注釋、聖詩和筆記,以及聖經釋文、桌上談和書信等,內容涉及神學、靈修、倫理、教育、社會、政治和經濟等各個方麵。路德為路德宗奠定了基本神學理論,歸納如下:1.因信稱義。信徒隻要信仰基督就可得救。這也成為新教各宗的理論基礎,2.聖經權威。聖經是信仰的最高準則,否認教皇的權威。3.廉儉教會。僅保留兩項聖禮:洗禮與聖餐。4.平信徒皆祭司。反對教階製,反映了資產階級的平等要求。5.“滅職”觀。路德重視現世生活,反對修道、禁欲,提倡教士自由結婚。主張完成日常工作即可達到最高道德準則。6.建立民族教會。與羅馬天主教會斷絕組織聯係,以德文傳教與舉行儀式。但路德把教會管理交給了新教諸侯。
路德發動了德國宗教改革,並使宗教改革在德國取得成功,建立了民族教會——路德宗,打破天主教會一統天下的局麵。路德翻譯聖經成德文,不僅為宗教改革運動的鬥爭提供了理論武器,也為德國語言的統一作出重要貢獻。誠然,由於農民戰爭的失敗,建立統一德國和消滅封建製度的任務未能完成。但路德發動的宗教改革席卷西歐,為資產階級反封建鬥爭的最終勝利有直接和間接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