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世界雕塑藝術2-3
希臘化時期(前330年~前100年)
公元前336年馬其頓國王菲力普擊敗雅典,取得了希臘的控製權。菲力普之後,他的兒子亞曆山大經過連續征戰,征服了小亞細亞、美索不達米亞、波斯、埃及,向東到達了印度河流域,大大拓展了希臘的疆土。同時也把希臘文化藝術傳播到東方,給希臘藝術帶來了根本性的變化。
亞曆山大帝國時代,希臘化藝術的中心在小亞細亞西部和愛琴海的部分島嶼及北非的埃及亞曆山大和突尼斯等地。這一時期的雕塑脫寓了理想主義的古典美的表現,而日益傾向寫實。雕塑家們從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中汲取題材,人類的痛苦、激情、歡笑;兒童和老翁、畸形殘廢的人、外鄉異族人、憤懣絕望、酩酊大醉的人,這些以往雕塑家不太願意涉足的領域,現在成為雕塑家們熱衷去入微刻骨地表現的內容。
希臘化時期的雕塑家們常常要長途旅行,在廣闊的希臘化地區帶著聘書奔赴各地,在工作完成後再轉向其他地方。古代學者和碑刻銘文所留下的文獻記錄可以證實這一點。因此在不同地區我們可以看到十分類似的風格。雕塑藝術現實性的發展傾向,在希臘化地區廣泛傳播,但在受希臘化藝術影響的廣闊地區中,各地的風格也並不完全一致。比如有一種被稱為是“煙消雲散”(sfumat)的風格,特點是人物造型典雅,表情靜謐。雕塑中麵與麵的轉折柔和,這種風格同亞曆山大似乎有著密切關係,因為這樣的作品多發現在他活動頻繁的地區。而另一種表現在帕加馬王國獻祭祀的雕塑品中的雕塑藝術風格,對人物的內在感情刻畫細膩,雕塑的各個麵之間對比顯著,在表現多個人物形象的群像中,人物之間密切聯係相互呼應,他們往往在強烈的運動中劇烈地扭動身體,這種風格被稱為帕加馬風格。而在希臘本土,傳統風格的根基深厚,從題材到人物的姿態動作、雕塑的構圖等,都保留了較多古典傳統雕塑的因素,但是一些繪畫性的傾向也在此時悄悄滲入雕塑之中。
希臘化時期有許多雕刻幸存下來,但是對於它們的年代,創作者和風格特征等問題給予詳盡地研究結論還比較困難。
“提克”雕像或稱“擬人化”的安提阿城,是厄提開德斯所作,保存有羅馬的摹製品,製作時間為公元前300年之後,那時建立了安提阿城。提克高坐於岩石上,通過對其衣折、頭部、軀幹、肢體等各方麵的刻畫使雕像的姿態寧靜而韻味無窮。雕像的腳上有個小巧的青年遊泳雕像,是奧倫特河的擬人化形象。
屬於公元前3世紀中期的普林尼曾提到的畢狄尼亞的代達爾沙斯的《洗浴中的阿芙洛蒂德》,羅馬雕刻中的《蹲著的阿芙洛蒂德》(現藏丹麥哥本哈根)被認為是它的摹本。這座雕像的軀幹下部和雙腿在水平的方向上相對,並扭轉腰身。頭部也明顯地朝向右方。這件雕刻的形體轉折自然,對由身體運動而產生的肌肉變化表現細膩,這些都體現了希臘化時期藝術的特點。
薩莫雷斯島上的勝利女神(現藏巴黎盧浮宮博物館),是1863年在薩莫雷斯島上發現的大理石原作,約作於公元前190年,據推測這座女神像原來聳立在懸崖上,麵向海洋,她的右手拿著號角,在吹奏勝利的樂曲,左手拿著勝利的象征——敵船上的十字形裝飾。現在這件雕刻的頭部和身體都沒有了,隻有女神的軀體和雙翼被保存下來,但它們也是由百餘塊殘片拚湊複原而成的。雕像原高328厘米,保存下來的部分高245厘米。女神在船頭昂首挺胸而立,她的身體豐腴矯健,風將她的衣裳吹向後方,飛動的衣紋令人如聞風聲。
發現於米洛島、現藏於雅典的波塞東神像,代表了希臘化晚期藝術的樣式,初看之下雕像顯得姿態穩重,但很快就會發現雕像身體裸露部分和衣飾折襞之間有著強烈的對比。其中傳達出了一種騷動不安的情緒。
1820年發現於米洛島的阿芙洛蒂德(現藏巴黎盧浮宮博物館),通過殘留在台座上的銘文,推斷出其創作年代約在公元前2世紀晚期,也就是希臘化時代末期。這件雕刻的左臂已失,右臂也僅存半截上臂。女神的上身裸體,下身圍著衣裙,她的左腿微微抬起,身體的重心放在右腿上,頭部和上身稍微向右扭轉,而麵部轉向左前側,整個身體自然地形成S形,這種微妙的肢體動作與多重衣紋對比,產生出一種流動的韻律。這位女神身體飽滿結實,姿態莊重優雅,令無數觀者為之傾倒,它也被視為表現美神的典範之作。希臘化時期的美神像還發現了一些不完整的摹製品,通過這些裸體的美神像可知在當時人們不再將這些藝術品作為崇拜的偶像,而是將其作為審美的對象。
希臘化時期的雕塑家用一種生氣勃勃、近乎戲劇性的特質取代了古典希臘雕塑從容靜穆的品格。這種轉變在雕塑的構圖中表現最為明顯,尤其在那些強調格鬥廝殺和忍受痛苦的雕塑作品中。這類作品在希臘化時代的帕加馬雕塑中最突出。
現藏卡比托裏尼博物館中超出人大的《垂死的高盧人》和特爾姆博物館的《弑妻後自殺的高盧人》,是帕加馬王阿塔洛斯一世戰勝高盧人後幾組獻祭銅像的摹本;一些大約相當於真人2/3高的大理石像,分藏於幾個博物館,有高盧人、阿馬戎人、波斯人等,它們可能都是阿塔洛斯一世在公元前200年為雅典衛城複製的銅像。
裝飾在帕加馬宙斯和雅典娜祭壇上的動人心魄的神祇和巨人戰鬥的飾帶浮罐,是歐門二世為紀念其父戰勝高盧而建。這個高浮雕飾帶高230厘米,長120米,由115塊大理石板鑲嵌而成。上麵雕刻著上萬個人物形象和飛禽走獸,表現了神與人之間波瀾壯闊的戰鬥。這個巨大的高浮雕飾帶,無論在塑造上,構圖上還是在情緒表現上,都達到了寫實主義的新高峰。現在它被收藏在德國柏林國家博物館。
雕塑家對於個性的追求,使這一時期的人物肖像作品成就突出。《演說家狄摩西尼像》中演說家被表現為雙手合攏而立的樣子。這件作品的希臘原作可能是雅典的波留厄克托斯在公元前280年創作的。《伊壁鳩魯坐像》則是由被分別發現的頭部和軀幹重新組合而成的。《克裏西巴斯坐像》作於這位哲學家去世(前206)後不久,現存的是這件雕像的複製品。這些肖像作品都體現了那個時代中寫實主義的不斷發展。
希臘化時期的最後一件偉大作品是《拉奧孔》(現藏意大利羅馬梵蒂岡博物館)。這件大理石群雕高184厘米。是由希臘羅得島雕刻家阿格桑德羅斯,波利多羅斯和阿塔諾多羅斯於公元前175年~前150年製作的。1506年,意大利人在挖掘提囤斯浴場遺址時,發現了7塊這座群雕的殘片,後來又發現了一塊,在20世紀初,這件群雕被重新修複。《拉奧孔》表現的是希臘長詩《伊利亞特》中的一個場麵,特洛伊城的祭司拉奧孔為救特洛伊城的人民泄露天機,受到天神的懲罰。作品表現了拉奧孔和他的兩個兒子被巨蛇纏繞,瀕於死亡的悲慘時刻。在祭壇的台階上,兩條巨蛇纏繞在他的胸腹部,張嘴咬他的腰部,並把他的兩個兒子緊緊纏住。拉奧孔的身體急劇地向後躲閃,兩隻手緊緊抓住巨蛇,在做生死搏鬥,他全身的肌肉因為緊張而鼓起,腹部深深地凹陷收縮,似乎在努力抑製著痛苦,他的頭向後仰,整個臉因為劇痛而變形,他悲哀的眼神顯示出了絕望。拉奧孔的長子被蛇卷住。他試圖抽出腿來用力擺脫,他驚駭地看著父親,為父親的慘狀痛苦不已。拉奧孔的幼子幾乎被蛇卷倒,他舉起左手企圖呼救,右手無力地抓著咬住他的蛇頭,臉上已滿是死亡的恐怖。這件雕塑營造了高度的緊張氣氛,將人物極度痛苦的情緒充分地表達出來,是曆史上最偉大的悲劇雕刻之一。
世俗人像雕刻在希臘化時期也獲得了特別的發展,遺世的著名作品有《拳擊者》《拔刺的小孩》《年老的女販》《小孩與鵝》等。
摹製以前的傑作,始於公元前2世紀,但摹製品僅僅是與原作相似,它們是用自由的手法進行的模仿,在製作過程中往往融入了模仿者的主觀意誌,而使摹製品同原作之間有了質的區別,兩者之間通常是瑕瑜互見。
公元前2世紀末或公元前1世紀初以前,為了滿足羅馬人對於希臘雕像的大量需求,出現了一種用定點程序機械摹製的方法,這種方法可能是由兩位公元前1世紀的優秀雕塑家帕西特勒斯和阿克西洛斯發明的,至少是他們推動了這種方法的普及。利用這種方法,意大利人從希臘雕像或浮雕上精確地製作了相當數量的較為精確的大理石摹製品,這些摹製品被用來裝飾羅馬的公共場所和私人宅邸。
正是借助了大量的希臘和羅馬的摹製品才使我們對於希臘藝術的知識豐富起來。沒有它們我們對於輝煌的希臘雕塑藝術的認識將十分淺陋,因為大多數的希臘雕刻的原作(大理石和青銅)不是被毀於石灰窯,就是被銷鑠在熔爐中了。
古代羅馬雕塑
古羅馬的曆史可上溯到公元前8世紀~7世紀,公元前5世紀以前,古羅馬處於原始部落階段,公元前509年~前30年為羅馬共和國時期,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為羅馬帝國時期。帝國時代古羅馬成為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大帝國。公元1世紀希臘也被羅馬吞並,從此羅馬成為世界文化的中心。
羅馬共和國時期的雕塑
羅馬共和國時期的雕塑是在希臘和伊特魯裏亞雕塑藝術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這一時期最發達的雕塑形式是肖像雕塑。羅馬在雕塑藝術上的貢獻不及希臘,但羅馬人幾乎完全被希臘雕塑的力量所征服,羅馬的雕塑家認真地模仿了希臘的雕塑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