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特魯裏亞人是意大利中部的原住民族,他們很早就掌握了鑄銅和石雕的技藝,公元前6世紀是伊特魯裏亞人雕塑藝術繁榮的時期。他們在青銅器製作上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能翻鑄、鐫刻、製作規模較大的雕像。青銅雕刻《卡庇托斯烏姆的母狼》 (現藏意大利羅馬市政博物館),高85厘米,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品。這件母狼雕刻形體結構準確,渾身的肌肉豐厚緊張,筋骨結實,乳房飽滿,它的耳朵豎起,眼睛大睜,露出尖利的牙齒,神情警覺,顯得凶猛而充滿活力。母狼身下兩個正在仰頭吮吸狼奶的嬰兒,是文藝複興時被添加上的,被後人用來講述羅馬起源的故事。許多世紀以來,這件雕刻一直被作為嚴峻而冷酷的羅馬的鮮明象征。
羅馬最初幾乎沒有自己的雕塑家。共和國初期,羅馬曾聘請維愛城的伊特魯裏亞工匠為他們製作朱庇特神像,安放在首府山的神廟裏。共和國時期羅馬不斷對外發動戰爭。進行擴張,同時他們將希臘和其他地區的雕塑作為戰利品運回羅馬,並將各地雕塑家,尤其是希臘雕塑家召集到羅馬,為羅馬創作和複製雕塑。古羅馬共和國末期帝國初期,拿不勒人帕西泰勒首創了專門複製希臘雕塑的作坊,以滿足羅馬貴族對希臘雕塑的大量需求,羅馬的貴族富人通常用這些希臘雕塑來裝飾花園和大廳。而被征服的希臘雅典也有一個新阿提克派,專門仿製公元前5世紀~前4世紀的希臘雕塑,用以滿足羅馬人對希臘雕塑的興趣。後來許多希臘雕塑的原作失傳,而隻有羅馬的複製品傳世。
羅馬人崇拜祖先,很早就開始用石膏或蠟從死人臉上翻下模子,並繪彩製成真實感很強的麵具,安放在家中,並有在舉行新的葬禮時將所有的祖先肖像都搬出來參加儀式的習俗。從死者臉上拓製麵具的做法始於古埃及,可能是伊特魯裏亞人將這種做法傳給了古羅馬人。現藏羅馬市政博物館的等身大石雕《手捧祖先遺像的羅馬貴族》是公元30年左右的作品。這件雕刻從一個側麵反映了古羅馬人製作肖像雕塑的風俗。古羅馬人特別是羅馬貴族將製作麵具作為對祖先的懷念和尊敬,這是古羅馬肖像雕刻發達的根本原因。
古羅馬第一批青銅肖像是運用翻鑄青銅技術直接根據麵具製成的。這種肖像缺乏藝術創造的成分,但是它具有肖似的特點,這種傳統影響到古羅馬人的肖像雕刻特別注重人物性格特征的刻畫。古希臘雕塑特別重視塑造人體姿態和動作,而古羅馬雕塑的精彩之處集中在雕像的麵部。觀賞古羅馬的人像雕塑,如果除掉它的頭部,雕塑會顯得索然無味,而古希臘雕塑即使隻有斷臂殘軀也有一種特有的美感。
共和國末期羅馬統治者極力炫耀個人權威、製造個人崇拜。這是當時肖像雕塑發達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共和國末期,羅馬雕塑藝術逐漸由肖像雕塑發展為胸像,這樣的發展過程在希臘和伊特魯裏亞也出現過。但羅馬的胸像是以浮雕的形式刻在圓形的金屬或石塊上,用來掛在室內作裝飾和紀念祖先。在龐培壁畫中可以見到這樣的情形。
青銅胸像《布魯圖》、青銅全身像《演說家》、青銅胸像《愷撒》等是共和國時期肖像雕塑重要的代表作。青銅胸像《愷撒》是公元前1世紀的作品。愷撒是古羅馬統帥、羅馬第一位獨裁者,也是古羅馬曆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這件胸像以樸實無華的手法來表現這位叱吒風雲的人物。他緊蹙的雙眉,咄咄通人的眼睛充滿了威嚴。這件雕刻同後來的帝王肖像相比似乎更具有真實性,較少美化的成分,反映了羅馬肖像雕塑著力於寫實。逼真地描繪模特的外形,而不是對模特進行理想化的特點。
羅馬早期幾乎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神和神像。比如拉勒斯是家庭祖先之神,珀那特斯是護倉之神,韋斯塔是爐火之神等等此外每個城市也都有自己的保護神,如朱庇特是羅馬的保護神,米諾是最高的女神和婦女的保護神。共和國時期的羅馬神像雕塑也很豐富,注重實際的羅馬人常常將希臘的神羅馬化,賦予其較強的軍事色彩,表現手法也較為質樸。如羅馬的智慧女神就攜矛披甲,穿著羅馬式的長袍,頭戴護盔。 羅馬帝國時期的雕塑
羅馬帝國時代的雕塑主要被用來歌頌王權和帝國的赫赫武功。羅馬皇帝的肖像雕塑很多。在《奧古斯都自傳》中奧古斯都提到僅在羅馬城他就為自己塑造了各種造型韻銀製雕塑80餘座。而帝國時代最重要的雕塑作品——凱旋門和紀念柱上的浮雕,都是歌頌王權和帝國威力的作品。
奧古斯都統治時期倡導了一種官方樣式的雕塑,風格威嚴。現藏羅馬梵蒂岡的奧古斯都大理石全身像,高204厘米,作於公元前20~公元前19年。這件雕像將羅馬的第一位皇帝奧古斯都塑造成一位身材偉岸、具有英雄氣質的年輕統帥。奧古斯都身穿雕飾著華麗圖案的鎧甲,他的胸甲上有人物圖案的浮雕,浮雕寓意著羅馬統治全世界。奧古斯都左手持權杖,右臂揮起指向空中。他的左腿向前跨出一步,似乎在向歡呼的群眾答禮。右腿邊有希臘神話中的小愛神丘比特扯著他的衣角,寓意著這位無敵的統帥為小愛神所傾心熱愛。丘比特的幼小和頑皮襯托了奧古斯都的偉岸和威嚴。而實際上,奧古斯都本人身材較為矮小,相貌平常,同雕像威武雄健的身姿相距甚遠。雕塑家顯然是運用了理想化的表現手法來創造奧古斯都的英雄氣質而在對雕像麵容的塑造上,雕塑家又追求同屋大維本人的肖似,雕像的額頭寬闊,雙頰消瘦,眼窩深陷,下頜尖窄,這些都是奧古斯都本人的特征。另外在這件雕刻中羅馬雕塑家顯示了他們高超的石雕技藝和善於駕馭材料的本領。雕像中奧古斯都的身體,具有一定色澤和硬度的鎧甲、柔軟的內衣和圍在腰部鬥篷上密集的褶紋等,質感都非常鮮明。
《馬可·奧利略騎馬像》(作於公元170~180),青銅雕塑,高424厘米。馬可·奧利略是公元2世紀的羅馬皇帝。在這座雕像中他蓄著希臘式的胡須,舉起右手,似乎是在向等待他檢閱的千軍萬馬致意。這座雕像原來豎立在羅馬萊特蘭宮前,1538年被遷至羅馬市政廣場。
《卡拉卡拉像》(作於公元211~217)大理石雕刻,高28厘米。卡拉卡拉是一位暴君,這件雕刻以高度的寫實技巧表現了卡拉卡拉凶狠、殘暴、冷酷的性格特征。這件作品現藏羅馬康塞費利美術館。
帝國時期的羅馬皇帝崇武尚兵,不斷對外進行侵略擴張,最終建立起地跨三洲的大帝國。他們為了宣揚自己的“英雄史跡”,讓雕塑家們製作了大量的史詩般的紀念性浮雕,用以裝飾皇室建築。而同時代的奴隸主生活極盡豪華奢侈,在他們的住宅中也有大量裝飾性浮雕。
在這些紀念性浮雕中,有3件最傑出的代表作品《阿拉·巴希斯的浮雕》《提圖斯的凱旋》和《圖拉真紀功柱浮雕》。《阿拉·巴希斯的浮雕》作於公元13年,是為紀念奧古斯都遠征高盧和西班牙取得勝利而建立的和平祭壇的側麵裝飾。提圖斯凱旋門是羅馬時代建築藝術的傑作,凱旋門浮雕也是羅馬浮雕藝術的傑作。凱旋門一邊表現的是提圖斯皇帝親自駕駛戰車進攻,一邊表現的是提圖斯凱旋歸來。凱旋歸來浮雕,精彩地描繪了公元 71年,提圖斯作為皇太子擊敗耶路撒冷的猶太人,焚毀了那裏的神殿,劫掠了那個所謂聖中之聖、寶中之寶的“七枝燭台”之後,大勝而還的空前盛況。圖拉真紀功柱是為紀念圖拉真皇帝的偉大業績而建,聳立在圖拉真廣場的中心。紀功柱的外壁浮雕盤旋而上,共計纏繞了23圈,長達200米。帶狀浮雕的下部寬度為89厘米,愈往上愈寬,頂端達到了125厘米,這樣的設計可以矯正由下向上望時產生的視差。
這件浮雕記錄了圖拉真皇帝在公元101年和105年先後兩次在中歐同達契亞人戰鬥的情況。浮雕的最下層是一個象征多瑙河的半身人像,他從波濤中湧起,仿佛是在目送即將出征的羅馬大軍,而他的身邊還漂浮著運送給養的船隻。此外還有羅馬軍隊出征前的宗教儀式,臨戰前戰士的訓練及羅馬部隊在登船、安營、戰鬥和凱旋等不同情節。整個畫麵上有近2500個人物,圖拉真皇帝則在不同場合,以不同姿態出現了二百多次。浮雕對於對陣雙方的服飾、武器及風土人情都作了寫實性的、細致的描繪。 羅馬城現存的兩座紀念柱,除了圖拉真紀念柱外還有馬可·奧勒利烏斯紀念柱,後者完全模仿了圖拉真紀念柱,但卻不及圖拉真紀念柱精彩。
哈德良大帝的時代,土葬逐步流行,石棺出現,石棺上裝飾著繁複的浮雕和植物紋樣,與希臘傳統程式化造型的棕櫚和莨菪葉子不同,羅馬裝飾性的浮雕用寫實的手法表現葉子、花朵和果實,成為一種新的雕刻形製。2世紀後的石棺上都雕刻著圖案,其題材內容也愈加豐富;到了3世紀,石棺雕刻幾乎成為雕刻潮流的主要體現者。
早期印度河文明的雕像
古代印度文明發源於印度河流域,經過考古發掘推測印度河文明的年代大致在公元前2500年~前1500年。
印度河文明出土的雕塑反映了印度本土文化中強烈的生殖崇拜傾向。印度河古城遺址的每間房子裏都發現一件高約10~20厘米赤陶女裸體雕塑,有學者認為這是母神和大地母親女神。這些母神雕塑的造型相當古拙,通常是裸體,隻在腰間係一根簡單的腰帶或纏腰布,她們的乳房和臀部豐滿。陰戶刻畫鮮明,這些母神的形象同交感巫術有關,即借助女性分娩生育的神秘機能來乞求土地的豐產和增加人口的繁殖。而在這些文明遺址中發現的數量眾多的赤陶公牛與公羊小雕像,據推測是為促進動物的繁殖而獻給神的祭品。 印章雕刻是印度河文明特有的微型雕刻,是當時印度的社會現狀、宗教信仰與文化思想的神秘記錄。印章雕刻多采用凍石,也有瑪瑙、燧石、象牙、銅、赤陶等材料。印章雕刻多數的尺寸在127厘米到1635厘米之間。這些印章上的雕刻多是各種動物,包括公牛、瘤牛、犀牛、山羊、羚羊、鹿、野兔、大象、鱷魚等,還有許多幻想的神怪動物和複合動物,如獨角獸、象鼻牛、牛角虎、多頭獸等。這些動物的造型既有高度的寫實性,又有濃厚的裝飾性和奇特的想像力,充滿了強烈的生命感。